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工作以来,我便一直思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于是就不由地潜心于语文教材教法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会学为准”,即“以每个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会学为准绳”。时刻铭记“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会学习,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法来体现我的教学理念。
一、调动情感,自主参与
1.在兴趣中走进语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我运用各种方法,如利用好的导语、设置悬念、幽默诙谐、表扬激励、课内外衔接、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精心设计每一课,打破堂堂旧面孔、节节旧模式的定势,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使他们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想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在阅读中体验情感。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学生心、眼、口、耳并用,主动沉浸在语言里反复诵读吟唱时,才能真正地体验文章的内涵,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要比教师讲懂的更明白、更扎实。读,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智力、自己理解、自己记忆、自己思维、自己想象、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悦耳的朗读,浓情的感染,会使学生发现“美”之所在,“道”之信念,提高人文素养,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统一,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世界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使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指导初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阅读文章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会”读书,给他们指点门径,教给他们各种读书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在相关的知识的指导下,在阅读和写作中共同归纳各种文体的基础规律和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并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考、多提问,大胆想象与创新,解放思想,注重观察,勤于练笔,多写日记,说肺腑之言,抒真情实感。注重创设一切条件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激活思维,引导探索
1.在研究中发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会产生新的疑问,为自主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就会不断探究下去。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太难,学生望“问”兴叹;太容易,学生无需动脑,应该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提问,要牵一发而动全局,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外国诗两首》时,整节课,我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已见,从两首诗歌的语句、主旨、表现手法研究到自己面对挫折、痛苦时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抉择问题,此时教师没有讲任何问题,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却受益匪浅。
2.在质疑中创新。“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有句名言说得好:“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生在学习中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正处于知识建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质疑,敢问、愿问、会问,从最基本的字词理解的“疑”到较高层次的篇章结构中语言表达的“疑”,再到更高层次的情感的体验的主旨把握的“疑”,确立牢固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即使提出荒谬和不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合理的评析,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切创造首先要突破平常思维的局限,要经常引导相异见解的争论、不同思维的交锋,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迁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了《闲情记趣》,学生懂得了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乐趣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联想、想象游戏,“以○○△△Ⅱ”为材料构图,写一句解说词,结果令我深深赞叹孩子们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促进合作,组织交流
一位哲人曾说过:“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维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的思想。”所以要尽量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使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在讨论时有事可做,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学会从异中求优,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能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所以,我在教学中,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会学为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重复学习为创造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上接97页)现校史目录就有十几本,以学生的时间和知识基础在这个活动中很难得到有效的资料。但是他们发现目录上百分之九十记载的是一些公函,于是他们请教工作人员公函是什么,工作人员给学生进行了讲解。虽然这个活动没有让学生得到校史资料,但在活动中,收获了与人沟通,有礼貌、不麻烦人、说服人的宝贵体验,而且还收获了自信。学生访问完以后就开始互相说他们的感受,我也参与了他们的“聊天”,我们就以这种简单、轻松的方式完成了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回到学校后,学生写采访日记进行自我反思,实现了评价的多元,
这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四小分队,访问校档案室。(课件演示学生访问录像)
四、活动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门学问,而是综合运用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各种知识,大胆探索,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素养得到提高,有关知识得到延伸,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我不再是权威或是发号施令者,而是一名支援者、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任务没有减轻,相反更重了。但是,老师的参与让学生明白他们做的事情是一件值得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从而更快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调动情感,自主参与
1.在兴趣中走进语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我运用各种方法,如利用好的导语、设置悬念、幽默诙谐、表扬激励、课内外衔接、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精心设计每一课,打破堂堂旧面孔、节节旧模式的定势,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使他们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想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在阅读中体验情感。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学生心、眼、口、耳并用,主动沉浸在语言里反复诵读吟唱时,才能真正地体验文章的内涵,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要比教师讲懂的更明白、更扎实。读,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智力、自己理解、自己记忆、自己思维、自己想象、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悦耳的朗读,浓情的感染,会使学生发现“美”之所在,“道”之信念,提高人文素养,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统一,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世界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使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指导初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阅读文章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会”读书,给他们指点门径,教给他们各种读书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使他们在相关的知识的指导下,在阅读和写作中共同归纳各种文体的基础规律和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并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考、多提问,大胆想象与创新,解放思想,注重观察,勤于练笔,多写日记,说肺腑之言,抒真情实感。注重创设一切条件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激活思维,引导探索
1.在研究中发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会产生新的疑问,为自主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就会不断探究下去。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太难,学生望“问”兴叹;太容易,学生无需动脑,应该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提问,要牵一发而动全局,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外国诗两首》时,整节课,我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已见,从两首诗歌的语句、主旨、表现手法研究到自己面对挫折、痛苦时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抉择问题,此时教师没有讲任何问题,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却受益匪浅。
2.在质疑中创新。“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有句名言说得好:“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生在学习中疑,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正处于知识建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质疑,敢问、愿问、会问,从最基本的字词理解的“疑”到较高层次的篇章结构中语言表达的“疑”,再到更高层次的情感的体验的主旨把握的“疑”,确立牢固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善于发现、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即使提出荒谬和不当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合理的评析,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切创造首先要突破平常思维的局限,要经常引导相异见解的争论、不同思维的交锋,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迁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了《闲情记趣》,学生懂得了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乐趣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联想、想象游戏,“以○○△△Ⅱ”为材料构图,写一句解说词,结果令我深深赞叹孩子们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促进合作,组织交流
一位哲人曾说过:“两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两个苹果,两种思维互相交流却能激发新的思想。”所以要尽量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使小组的每位同学都在讨论时有事可做,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学会从异中求优,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能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所以,我在教学中,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会学为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重复学习为创造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上接97页)现校史目录就有十几本,以学生的时间和知识基础在这个活动中很难得到有效的资料。但是他们发现目录上百分之九十记载的是一些公函,于是他们请教工作人员公函是什么,工作人员给学生进行了讲解。虽然这个活动没有让学生得到校史资料,但在活动中,收获了与人沟通,有礼貌、不麻烦人、说服人的宝贵体验,而且还收获了自信。学生访问完以后就开始互相说他们的感受,我也参与了他们的“聊天”,我们就以这种简单、轻松的方式完成了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回到学校后,学生写采访日记进行自我反思,实现了评价的多元,
这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四小分队,访问校档案室。(课件演示学生访问录像)
四、活动反思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门学问,而是综合运用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各种知识,大胆探索,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素养得到提高,有关知识得到延伸,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我不再是权威或是发号施令者,而是一名支援者、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任务没有减轻,相反更重了。但是,老师的参与让学生明白他们做的事情是一件值得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从而更快地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