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课堂,孩子的乐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we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导入环节,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此培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性领域。因而,在导入阶段教师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愉快、轻松、好奇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主动进入探究新知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7、6、5加几》一课中,我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葫芦娃为救爷爷必须杀死蛇妖,而要杀死蛇妖,就必须研究7 5的计算方法。这样生动有趣的传说一开始就紧紧攥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主动进入对新知的探究状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凡是成功的课,在创设情境上都是出奇制胜地画出亮丽的一笔,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已经成为新课程中上好新课的必要条件。
  二、转换角色,加强以活动为主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做的物质化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在活动中去认识、理解、内化数学知识,形成以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的理念。
  例如:在《左右》一课中,当教师展示课题后,进入感悟新知阶段。教师首先让一两个学生举左右手,然后全班一起练习举左右手,新知通过活动的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然后,教师设计用右手洗脸,用左手捏耳朵;一起转身用右手给听课的教师打招呼;请每一个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左右边的同学;从文具盒拿出直尺摆在中间,铅笔摆在右边,橡皮摆在左边,文具盒拿起来放在最左边,等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贯穿数学课的始终,整堂课体现了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又如:在《统计》一课中,在探究新知时我引导学生用动手分类、排队的方法统计金牌、银牌、铜牌各有几枚?多几枚?少几枚?引出统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让每个学生分别动手操作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有几个?谁最多?谁最少?最后,我设计实践题:统计本班10名同学课余时间的休息方式。这一课,从探究新知到内化新知,再到实践应用,体现了以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课堂的新理念。
  三、转变方式,体现实践、探究、交流的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列为三大新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在小组或班级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丰富自我,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就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的过程。
  例如:教学《9加几》时,在创设的情景中我提出:“一共有几个乒乓球?”一学生列出9 3=( )的式子。我说:“要求一共有几个乒乓球,应该怎么办呢?请每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大家商量商量,利用集体的智慧算出来。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分小组学习,有的摆的是小棒,有的摆的是图片,有的摆的是花,有的摆的是小正方体,等等。每组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我在组间巡视。几分钟后,各组汇报。第一小组汇报用的是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12个乒乓球;第二小组汇报用的是凑成十的方法:先从3个里拿出1个给9,凑成10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一共有12个;第三个小组汇报用的是接著数的办法:9个记在心里,再接着数出三个:10、11、12,一共有12个;第四小组汇报用的是看成10的办法:把9个看成10个,加上3个就是13个,由于把9看成了10多算了1个,再从13里面减去1个就是12个。学生用直接操作支撑了头脑中计算方法的抽象思维,通过自主探究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开动脑筋,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又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丰富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新的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在新课堂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手段。
  四、强调统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教育特别强调结果,课堂教学以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创造性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建立等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而另一种倾向则是以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知识与技能搁在一边。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有其明显的弊端。
  总之,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的课堂中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向探究式转变。我们应实现向新课程条件下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转变,进而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趋向。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小学教学设计.
其他文献
探讨叶面喷施和土施外源硒对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富硒芒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桂热82号”芒果为试材,叶面喷
我在长期的执教生涯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学生能听懂课,课本上的练习题、习题都会解,可遇到课外资料或考试中的题目时就傻眼了。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变式教学,在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引申尤为重要。  “引申”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恰当合理的引申能营造出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
面对全社会一致要求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减负”的政策。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实施课堂教学?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1.正确理解“减负”,备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这显然是片面的。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江泽民曾提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才干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和训练的过程。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标要求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中考”大棒的指挥下,一味追求“高分、高成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教学方式——注入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重要环节。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有时也能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学生没有有效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形成了“重教轻学”的单一教学模式。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技能、学习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教学效果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学校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对象,各种能力品质的养成和树立,不是在简短的时间内和短暂的过程中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知识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之一,是教学
新课程自实施改革以来,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行课堂有效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效化,教师就必需弄清楚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花了很多精力,但不得法,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一些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生活情境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撷生活实例,感悟知识内涵;重组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生活情景再加工,进一步提炼,让它成为我们教学有用的材料。  生活情景的改编应当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应该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