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84-02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蝶,绚丽多姿。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蜕变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挣扎。在“新我”和“旧我”的摩擦碰撞中,他们有着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难以割舍。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需要细心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灵。也许我们要面对太多的诱惑,也许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也许我们也身不由己,但是当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时,老师啊,我们真的需要调动起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与智慧用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学生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师爱,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潜移默化;似阳光之播撤,均匀流布。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一、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 那天刚放学,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不如别的班;现在,我没带伞,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灵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雨越下越大,我走进雨幕,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突然,一个男孩冲了过来,把他的伞撑在我的头顶,为我营造了一方晴空。原来是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他。我教他们班才几天,就听其他任课老师说,他成绩一塌糊涂,常考个位数。我也发现,他自卑、怯懦,似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老师瞧不起他,同学讽刺挖苦他,使他成了整个班级被大家遗忘的人。
我决定要帮帮这位自卑的同学,有一天下课后,我送给他一张纸条: “别封闭自己,打开心窗吧,快乐正注视着你。少一些烦恼,多一分努力,给生活灿烂的微笑,你会发现你心灵的天空原来正艳阳高照。”
这以后,他变了,见到我会大着胆子跟我说几句话。渐渐地,他告诉我,父母离异,都不管他,他十分孤独。加上同学嘲笑,老师厌弃,使他几乎要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不过,老师,你放心,我不再会犯傻,你理解我,有什么心事,可以跟你讲。告诉你,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课……” 他滔滔不绝,一脸的真诚,与先前蜷缩在教室一角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想到我小小的关注与鼓励,扫却了他心头的乌云与阴霾,换回了他学习上的进步、生活态度的转变。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合任何杂质与灰尘,你对他真心一点、平等一点、关爱一点,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重新建立起做人的尊严,抬起头来自信的面对每一天。
二、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会泯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然后扩而广之.为学校家乡献出爱心,付出辛劳;又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做出善举。苏霍姆林斯基又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这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唤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
三、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一天,当我开教研会回来后,班长红着眼跑到办公室来对我说:“老师,在你出去的半天时间里,教室就乱套了。自习课成了菜市场,校长说要扣分。”听她这么一说,我顿时火冒三丈,还没坐定,就马上赶往教室。来到讲台前,环视所有学生,只见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默默等候批评,有的在低头看书,特别是那几个肇事者竟还在抿嘴笑。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悲从中来。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失职,没有任何言语,眼里早已噙满了泪花,先前的愤怒早已被忧伤所取代。我从讲桌里拿起一块抹布,擦了擦讲桌,又蹲下擦起地砖。或许不懂事的他们终于感到愧疚,不约而同地跑上前,抢着抹布,认真擦拭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20多分钟过去了,教室也焕然一新了,学生们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也开始了我教育生涯中一次最为独特的训话:“同学们,教室里的每一块地砖原本都是很光洁的,可由于老师和有些学生的不注意,污渍越积越多,现在已很难去除了,它们破坏了那一份整体美,使得其他地砖也暗淡无光了,老师感到深深地遗憾。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去掉这些顽渍和污渍吗?”话一出口,立即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老师,可以用肥皂粉擦。”“老师,可以用小刀轻轻地刻。”“老师,我们可以在上面涂上修正液。”“老师,用我新买的大橡皮擦。”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蝶,绚丽多姿。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蜕变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挣扎。在“新我”和“旧我”的摩擦碰撞中,他们有着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难以割舍。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需要细心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灵。也许我们要面对太多的诱惑,也许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也许我们也身不由己,但是当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时,老师啊,我们真的需要调动起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与智慧用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学生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师爱,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潜移默化;似阳光之播撤,均匀流布。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一、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 那天刚放学,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不如别的班;现在,我没带伞,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灵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雨越下越大,我走进雨幕,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突然,一个男孩冲了过来,把他的伞撑在我的头顶,为我营造了一方晴空。原来是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他。我教他们班才几天,就听其他任课老师说,他成绩一塌糊涂,常考个位数。我也发现,他自卑、怯懦,似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老师瞧不起他,同学讽刺挖苦他,使他成了整个班级被大家遗忘的人。
我决定要帮帮这位自卑的同学,有一天下课后,我送给他一张纸条: “别封闭自己,打开心窗吧,快乐正注视着你。少一些烦恼,多一分努力,给生活灿烂的微笑,你会发现你心灵的天空原来正艳阳高照。”
这以后,他变了,见到我会大着胆子跟我说几句话。渐渐地,他告诉我,父母离异,都不管他,他十分孤独。加上同学嘲笑,老师厌弃,使他几乎要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不过,老师,你放心,我不再会犯傻,你理解我,有什么心事,可以跟你讲。告诉你,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课……” 他滔滔不绝,一脸的真诚,与先前蜷缩在教室一角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没想到我小小的关注与鼓励,扫却了他心头的乌云与阴霾,换回了他学习上的进步、生活态度的转变。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合任何杂质与灰尘,你对他真心一点、平等一点、关爱一点,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重新建立起做人的尊严,抬起头来自信的面对每一天。
二、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会泯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然后扩而广之.为学校家乡献出爱心,付出辛劳;又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做出善举。苏霍姆林斯基又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这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唤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
三、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一天,当我开教研会回来后,班长红着眼跑到办公室来对我说:“老师,在你出去的半天时间里,教室就乱套了。自习课成了菜市场,校长说要扣分。”听她这么一说,我顿时火冒三丈,还没坐定,就马上赶往教室。来到讲台前,环视所有学生,只见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默默等候批评,有的在低头看书,特别是那几个肇事者竟还在抿嘴笑。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悲从中来。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失职,没有任何言语,眼里早已噙满了泪花,先前的愤怒早已被忧伤所取代。我从讲桌里拿起一块抹布,擦了擦讲桌,又蹲下擦起地砖。或许不懂事的他们终于感到愧疚,不约而同地跑上前,抢着抹布,认真擦拭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20多分钟过去了,教室也焕然一新了,学生们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也开始了我教育生涯中一次最为独特的训话:“同学们,教室里的每一块地砖原本都是很光洁的,可由于老师和有些学生的不注意,污渍越积越多,现在已很难去除了,它们破坏了那一份整体美,使得其他地砖也暗淡无光了,老师感到深深地遗憾。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去掉这些顽渍和污渍吗?”话一出口,立即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老师,可以用肥皂粉擦。”“老师,可以用小刀轻轻地刻。”“老师,我们可以在上面涂上修正液。”“老师,用我新买的大橡皮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