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发展 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应试教育强调灌输知识,而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个弊病,让学生自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学会辨清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只有唤起学生的自觉意识,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事事依赖、等待,要有创见,要有实践能力,敢于、善于同困难、挫折和磨难作斗争,走过去,才能开拓一个新境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一个充满生机、有活力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来自于教师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就是不能单纯重视尖子生等少数学生,不能忽略后进生的转化,要相辅相成,全面开花。教师往往有偏爱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成绩落后、又顽皮不听话的学生这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要不得的,还是没有转变观念。后进生有他后进的原因,做教师的就应该找到这些原因,帮助这些学生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集中精力专注于学习。教书的同时还应该育人,教会这些学生怎样做人,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境,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转化他们,使他们不断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对待后进生绝对不能歧视、冷落,要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友好、老师的关心、家庭的温暖,感到自己身上多了许多责任,有义务去为别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浑浑噩噩、自暴自弃。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个体,要求教师从他们的心理、生理、个性等特点出发来对其实施有效教育,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巳经提了很多年,广大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是一上课学生还是被动,其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应更新教育理念。根据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1、改革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变成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创造机会。
2、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探讨“问题情境——操作研讨——应用拓宽、自学探究——讨论质疑——创新发展”等教学的新路子。
4、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究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让学生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愉悦,发展创新能力。
5、教学民主,生生平等,师生平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6、作业题目设计要灵活有趣,能切中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结合点,能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切实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那就是考试,它是实现教学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从中可以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考试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而是教学过程的延伸。由此看来,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取消考试,它仍然是现代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的必需手段。但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味追求高分的现象。对教师来说,不管你平日怎么认真培养学生,都以这次考试分数来决定这个学期的功过,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考试仍是很有必要的,但应该采取更科学、更客观的方式来评估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在每次考试以后,分析试卷中的长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核心,如不纠正,孩子们就难以喝到素质教育的“玉液琼浆”。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分数观,摒弃以往仅以某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旧模式。“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曾说,教育首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和知识传授。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而是围绕一些别的什么指标,一些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很可能并不正确的指标。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抓住这一点,才是抓住教育工作、学校工作的根本。坚持德育为先,要以德树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会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坚持能力为重。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坚持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发展 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应试教育强调灌输知识,而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个弊病,让学生自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学会辨清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只有唤起学生的自觉意识,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事事依赖、等待,要有创见,要有实践能力,敢于、善于同困难、挫折和磨难作斗争,走过去,才能开拓一个新境界。这种能力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一个充满生机、有活力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来自于教师艰苦细致的工作,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就是不能单纯重视尖子生等少数学生,不能忽略后进生的转化,要相辅相成,全面开花。教师往往有偏爱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成绩落后、又顽皮不听话的学生这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要不得的,还是没有转变观念。后进生有他后进的原因,做教师的就应该找到这些原因,帮助这些学生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集中精力专注于学习。教书的同时还应该育人,教会这些学生怎样做人,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情境,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转化他们,使他们不断进步,同时还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对待后进生绝对不能歧视、冷落,要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友好、老师的关心、家庭的温暖,感到自己身上多了许多责任,有义务去为别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浑浑噩噩、自暴自弃。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个体,要求教师从他们的心理、生理、个性等特点出发来对其实施有效教育,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巳经提了很多年,广大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是一上课学生还是被动,其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应更新教育理念。根据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1、改革教材中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变成问题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创造机会。
2、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探讨“问题情境——操作研讨——应用拓宽、自学探究——讨论质疑——创新发展”等教学的新路子。
4、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究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让学生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验成功的愉悦,发展创新能力。
5、教学民主,生生平等,师生平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6、作业题目设计要灵活有趣,能切中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结合点,能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切实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那就是考试,它是实现教学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从中可以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考试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而是教学过程的延伸。由此看来,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取消考试,它仍然是现代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的必需手段。但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味追求高分的现象。对教师来说,不管你平日怎么认真培养学生,都以这次考试分数来决定这个学期的功过,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实施素质教育,考试仍是很有必要的,但应该采取更科学、更客观的方式来评估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在每次考试以后,分析试卷中的长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核心,如不纠正,孩子们就难以喝到素质教育的“玉液琼浆”。另一方面,教师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分数观,摒弃以往仅以某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的旧模式。“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曾说,教育首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和知识传授。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是围绕学生健康成长,而是围绕一些别的什么指标,一些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很可能并不正确的指标。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抓住这一点,才是抓住教育工作、学校工作的根本。坚持德育为先,要以德树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会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坚持能力为重。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坚持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