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宜兴是紫砂故乡,古往今来,许多名士创作了大量的壶铭。这些装饰壶身的紫砂壶铭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极简练的字句,刻于壶上,融书法、篆刻和文学艺术于一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蕴藏着无数哲理,足可令人深省,又平添几分情趣。这些作品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让学生通过对紫砂铭文的学习,学会欣赏身边随处可见的紫砂器物情趣之美。同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紫砂铭文的艺术特点,进而为陶艺作品撰写铭文,用语文知识为生活创造美。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紫砂之乡,紫砂壶随处可见,学生对紫砂壶既非常熟悉,又充满感情。收集资料比较方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校陶艺课程也为他们自制紫砂壶以及亲自为壶撰写铭文提供了现实基础。难点之一,名家紫砂壶铭多为意味隽永的文言,欣赏时,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困难。难点之二,紫砂壶铭语言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设计上,采用先感性认知,再深入理性欣赏,最后实践练习的基本思路,综合运用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练习等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针对壶铭语言要求较高的难点,可以采用文言、白话皆可的策略,降低撰写难度。
【教学准备】
收集典型紫砂壶图片及壶铭、PPT课件、学生自己制作的紫砂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PPT投影若干有代表性的紫砂壶珍品图像。
2.字幕出示一些名家对宜兴紫砂的高度评价。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文柏(清)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宋)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欧阳修(宋)
过渡语:几百年来,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对紫砂壶予以高度评价。除了紫砂壶的优异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紫砂壶融书法、篆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成为一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享受。文人墨客都乐于在名家名壶上刻铭留字,谁曾想到,文人爱到处留名写字的“坏毛病”,竟然让壶铭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并形成了“壶以铭贵,铭以壶传”的传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些有影响的壶铭,了解壶铭的艺术特点,去体悟紫砂文化的神秘情趣。
二、欣赏壶铭之美,归纳艺术特点
1.PPT投影古今一些有影响的极具文学意蕴的壶铭及壶,欣赏壶铭妙处。
(1)陈鸣远的松竹梅树桩壶。壶底铭为:“清风撩坚骨,遥途识冰心。
赏析:借竹抒怀,托物言志。表达文人高洁的情趣志向。
(2)郑板桥的白泥粗砂壶的壶身铭:“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赏析:切壶切形,妙用拟人修辞。很多壶铭,都与壶形(壶名)有某种联系。铭与壶结合巧妙,讽刺时世,诙谐幽默,引人深思。
(3)画家唐云和许四海合作的枇杷壶。题曰:“客来茶未熟,先请吃枇杷。”
赏析:切情切景。观壶如品画读诗,幽默风趣,令人感到可亲可近。
(4)陈用卿壶铭:“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赏析:妙用比兴手法。抒发脱俗高洁的情趣。
2.总结壶铭艺术特色及撰写要点。
(1)文化人在壶身上寄情、记事、寓意、自警,以书画为手段,自由度较大,但文字要求典雅隽永,耐人寻味。
(2)题铭总要与壶、茶或与制壶、饮茶的情景联系。当然最好是壶、茶、情三者融为一体,退而求其次,也总要与其中之一、二相切。
(3)有些壶铭也不一定是艺人、文人的创作,而是摘引前人的诗句名言,但只要切壶切茶切情,便是锦上添花。倘使与此毫不相干,随意题上数言,即便是名人所题,也未免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4)常用艺术手法。常用比拟、对偶、比兴、用典、象征、引用等。
过渡语:生活中处处有诗意之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养成创造生活之美的意识与习惯。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撰写我们喜爱的壶铭。
三、合作交流,创作壶铭
投影出示若干典型紫砂壶,学生分小组撰写铭文。
(1)朱石梅的“梅壶”
(2)曼生十八式中“却月”壶
把名家壶铭隐去,留下器物画面。让学生按4人小组根据前面所学撰写铭文,可文言可白话,形式不限。然后交流讨论语言、意境的高下优劣。最后再出示两壶的名家壶铭,让学生品味自己所作与名家所作之异同。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撰写壶铭的能力。
(附名壶原作:
①昔人咏梅云,香中别有韵。芬花一瓢,东阁招邀。寒香沁肺腑,同味江南佳。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碗,兴来惟我。花院闲吟处,呼童烹石泉,最怜松顶鹤,非舞避炊烟。——“梅壶”
②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却月”)
四、作业安排
1.给自己所做的紫砂壶配以铭文。交流展示。
2.收集一些自己喜爱的壶铭。
结语:生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根,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之美无处不在,要学会欣赏,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语言为生活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宜兴是紫砂故乡,古往今来,许多名士创作了大量的壶铭。这些装饰壶身的紫砂壶铭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极简练的字句,刻于壶上,融书法、篆刻和文学艺术于一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蕴藏着无数哲理,足可令人深省,又平添几分情趣。这些作品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让学生通过对紫砂铭文的学习,学会欣赏身边随处可见的紫砂器物情趣之美。同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紫砂铭文的艺术特点,进而为陶艺作品撰写铭文,用语文知识为生活创造美。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紫砂之乡,紫砂壶随处可见,学生对紫砂壶既非常熟悉,又充满感情。收集资料比较方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校陶艺课程也为他们自制紫砂壶以及亲自为壶撰写铭文提供了现实基础。难点之一,名家紫砂壶铭多为意味隽永的文言,欣赏时,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困难。难点之二,紫砂壶铭语言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设计上,采用先感性认知,再深入理性欣赏,最后实践练习的基本思路,综合运用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练习等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针对壶铭语言要求较高的难点,可以采用文言、白话皆可的策略,降低撰写难度。
【教学准备】
收集典型紫砂壶图片及壶铭、PPT课件、学生自己制作的紫砂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PPT投影若干有代表性的紫砂壶珍品图像。
2.字幕出示一些名家对宜兴紫砂的高度评价。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汪文柏(清)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宋)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欧阳修(宋)
过渡语:几百年来,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对紫砂壶予以高度评价。除了紫砂壶的优异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紫砂壶融书法、篆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成为一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享受。文人墨客都乐于在名家名壶上刻铭留字,谁曾想到,文人爱到处留名写字的“坏毛病”,竟然让壶铭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并形成了“壶以铭贵,铭以壶传”的传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些有影响的壶铭,了解壶铭的艺术特点,去体悟紫砂文化的神秘情趣。
二、欣赏壶铭之美,归纳艺术特点
1.PPT投影古今一些有影响的极具文学意蕴的壶铭及壶,欣赏壶铭妙处。
(1)陈鸣远的松竹梅树桩壶。壶底铭为:“清风撩坚骨,遥途识冰心。
赏析:借竹抒怀,托物言志。表达文人高洁的情趣志向。
(2)郑板桥的白泥粗砂壶的壶身铭:“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赏析:切壶切形,妙用拟人修辞。很多壶铭,都与壶形(壶名)有某种联系。铭与壶结合巧妙,讽刺时世,诙谐幽默,引人深思。
(3)画家唐云和许四海合作的枇杷壶。题曰:“客来茶未熟,先请吃枇杷。”
赏析:切情切景。观壶如品画读诗,幽默风趣,令人感到可亲可近。
(4)陈用卿壶铭:“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赏析:妙用比兴手法。抒发脱俗高洁的情趣。
2.总结壶铭艺术特色及撰写要点。
(1)文化人在壶身上寄情、记事、寓意、自警,以书画为手段,自由度较大,但文字要求典雅隽永,耐人寻味。
(2)题铭总要与壶、茶或与制壶、饮茶的情景联系。当然最好是壶、茶、情三者融为一体,退而求其次,也总要与其中之一、二相切。
(3)有些壶铭也不一定是艺人、文人的创作,而是摘引前人的诗句名言,但只要切壶切茶切情,便是锦上添花。倘使与此毫不相干,随意题上数言,即便是名人所题,也未免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4)常用艺术手法。常用比拟、对偶、比兴、用典、象征、引用等。
过渡语:生活中处处有诗意之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养成创造生活之美的意识与习惯。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撰写我们喜爱的壶铭。
三、合作交流,创作壶铭
投影出示若干典型紫砂壶,学生分小组撰写铭文。
(1)朱石梅的“梅壶”
(2)曼生十八式中“却月”壶
把名家壶铭隐去,留下器物画面。让学生按4人小组根据前面所学撰写铭文,可文言可白话,形式不限。然后交流讨论语言、意境的高下优劣。最后再出示两壶的名家壶铭,让学生品味自己所作与名家所作之异同。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撰写壶铭的能力。
(附名壶原作:
①昔人咏梅云,香中别有韵。芬花一瓢,东阁招邀。寒香沁肺腑,同味江南佳。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碗,兴来惟我。花院闲吟处,呼童烹石泉,最怜松顶鹤,非舞避炊烟。——“梅壶”
②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却月”)
四、作业安排
1.给自己所做的紫砂壶配以铭文。交流展示。
2.收集一些自己喜爱的壶铭。
结语:生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根,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之美无处不在,要学会欣赏,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语言为生活创造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