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更是中国梦的坚实思想基础。本文就如何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讨,并就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复兴;中国梦
1840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抑制。许多人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是过去式,早应该抛弃。但是,经历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意识、信仰意识却发生了极大的危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似乎只有在书中可以看到。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回归传统,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应有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在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上,马克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9世纪60、7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被德国知识界视为“一条死狗”时,马克思却公开承认他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公开表达对黑格尔的敬意。这件事对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自豪尊重,又要批判继承。
中华传统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它对内具有凝聚整合能力,对外具有涵容同化能力,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世人惊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缺点、长短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现实问题。2500年前,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探索中华文化,对于其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等思想及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这些都要发扬光大。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和糟粕的部分,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三纲五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纲常伦理,仍然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这些不良传统政治文化,都需要我们鄙弃。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认识
(一)文化转化要与时俱进
文化的转化是文化在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一个过程。所有文化传承有着模式化的要求,转化是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完整性等特点的重要表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如此。中华文化更具有自我进行转化的“基因”。百家争鸣以后,两汉经学兴起,两宋理学,明代心学,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和拓展。究其根本,文化的转化是继承和发扬的过程。
(二)坚持先进文化和精髓的原则
先进文化的导向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世界各国文化业发展的特点优点,在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予以借鉴。我们要以促进生产力提升,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标开展文化转化工作。同时,更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核心内容和核心工作来开展转化工作。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最为关键的是“和谐”、“仁爱”、“道法自然”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这部分精髓都应该被发扬光大。
(三)以开放性的心态来开展传统文化轉化
文化的转化发展一定要站在开放的视野角度进行审视。开放性,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工作,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上来看待,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看待,充分发挥群众作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转化和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一)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由来已久。新大陆发现以后,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历史性相遇了,“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是,这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树立创新思想开展传统文化复兴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新事物就不会发展起来,世界就不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化内涵、模式、方式,汲取西方优秀文化营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形成新的中华文化构建;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天資源优势,以文化产业的拉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6%,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以上,从这一数据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机会更多。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风气
社会风气是文化转化和创新的“土壤”。当下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应以多种方式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是非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尤为重要的是,在塑造标榜人物时,应该充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总之,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珍贝俯拾皆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其精髓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与西方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既保持其特色,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复兴;中国梦
1840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抑制。许多人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是过去式,早应该抛弃。但是,经历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意识、信仰意识却发生了极大的危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似乎只有在书中可以看到。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回归传统,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复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应有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在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上,马克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9世纪60、70年代,当黑格尔哲学被德国知识界视为“一条死狗”时,马克思却公开承认他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公开表达对黑格尔的敬意。这件事对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既要自豪尊重,又要批判继承。
中华传统文化素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形态,它对内具有凝聚整合能力,对外具有涵容同化能力,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世人惊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缺点、长短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现实问题。2500年前,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探索中华文化,对于其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等思想及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智慧和力量,这些都要发扬光大。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和糟粕的部分,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三纲五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纲常伦理,仍然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这些不良传统政治文化,都需要我们鄙弃。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认识
(一)文化转化要与时俱进
文化的转化是文化在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一个过程。所有文化传承有着模式化的要求,转化是继承和发展,是文化具有稳定性、延续性和完整性等特点的重要表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如此。中华文化更具有自我进行转化的“基因”。百家争鸣以后,两汉经学兴起,两宋理学,明代心学,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和拓展。究其根本,文化的转化是继承和发扬的过程。
(二)坚持先进文化和精髓的原则
先进文化的导向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世界各国文化业发展的特点优点,在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予以借鉴。我们要以促进生产力提升,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目标开展文化转化工作。同时,更要注意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核心内容和核心工作来开展转化工作。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所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最为关键的是“和谐”、“仁爱”、“道法自然”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这部分精髓都应该被发扬光大。
(三)以开放性的心态来开展传统文化轉化
文化的转化发展一定要站在开放的视野角度进行审视。开放性,就是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工作,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上来看待,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看待,充分发挥群众作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化转化和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一)深入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各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由来已久。新大陆发现以后,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历史性相遇了,“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是,这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树立创新思想开展传统文化复兴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新事物就不会发展起来,世界就不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化内涵、模式、方式,汲取西方优秀文化营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形成新的中华文化构建;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式,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天資源优势,以文化产业的拉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6%,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10%以上,从这一数据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机会更多。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风气
社会风气是文化转化和创新的“土壤”。当下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应以多种方式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是非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尤为重要的是,在塑造标榜人物时,应该充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总之,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珍贝俯拾皆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其精髓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与西方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既保持其特色,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此,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