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简评
天津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材料选用的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线条之美》。选文围绕“线条之美”,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语言自然、朴实、简洁,随处可见充满智慧的哲思与感悟,既有诗意的审美,又有理性的思考,传统文化气息浓厚。
题目设置了一道双项选择题、4道简答题。选择题5个选项从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4道简答题依次考查考生赏析语言、把握思路、整合信息、鉴赏评价等能力。其中第20题是创新题型,体现学以致用。
散文阅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破解题干(精细审题)-进入语境-规范作答(分条分点)。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线条之美
粱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
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你就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臺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条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概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文,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的,还是大汉、盛唐的?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本文曾刊载于《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2018年10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5分)
脊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16.【解析】本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五个选项涉及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的诸多考点。做这类试题时,宜采用逐项、逐句、逐词阅读并和原文比对确认的方法。
A项,“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误。相关语句在原文第一段“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突出了瓶子(线条)带给“我”的惊艳感受,并没有强调礼物珍贵。
C项,“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误。相关语句在原文第三段“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曹植的《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为了说明“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归根结底是为了表现文章主题“线条之美”。
【参考答案】AC
17.【解析】本题是语句赏析题。题干要求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赏析的一般思路是:形式(语言、技巧)+内容(分析解说)+感情+效果。
细看画线句子,会发现“洗尽铅华”“游走”“狂舞”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将视觉转化成听觉,运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的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有力地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的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18.【解析】本题是作用(效果)类题,让考生分析“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散文中的故事一般有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等作用;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这个故事有论据的性质,而论据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再考虑到这个故事所处的位置是“文末”(题干特意提示),“文末”文字一般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等作用。
这道题,“文末”具体指的是散文倒数第二段这个议论性语段。这个语段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论点是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即本段首句“线条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概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论据是林徽因的故事。联系全文,从“物”到“人”再到此处的“理”,思路清晰,主题得到深化。
【参考答案】引入故事使文章生动,做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赞美。
1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呼应。解答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按照要求“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去逐段筛选相关信息(语句),然后采用摘写、提炼或概括的方法加以整合。
由第二段中“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審美的美”,可以概括出“线条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由第三段中的“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概括出“线条蕴藏艺术能量”。由第四段“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可以概括出“线条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由第五段“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可以概括出“线条体现人体之美”。由第六段“线条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概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可以概括出“线条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参考答案】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20.【解析】本题是今年的一道创新题,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脊梁》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考生要通过审题(破解题干),首先明确《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有哪些,实际上第19题的五个答题要点就是《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其次要读懂《脊梁》这首小诗。全诗共四句话,每句都融入了线条艺术,将四个瞬间定格,给读者创造了四幅美好的画面:“力的弧线”是对脊梁的整体概括,是审美的焦点,这条弧线蕴含着劳动者无尽的力量,是对劳动者力量的赞美;“破土的犁圈”“飞来的彩虹”“厚的青峦”表达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诗歌运用想象,将脊梁与四个关于线条的描写相关联,赞美了劳动者的力和美。
赏析时,考生要选取恰当角度,合理解释:具体可从语言和主题角度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劳动者“脊梁”的线条之美,赞扬了劳动者的人体之美,通过对劳动者力量的赞美,寄托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天津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材料选用的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线条之美》。选文围绕“线条之美”,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语言自然、朴实、简洁,随处可见充满智慧的哲思与感悟,既有诗意的审美,又有理性的思考,传统文化气息浓厚。
题目设置了一道双项选择题、4道简答题。选择题5个选项从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4道简答题依次考查考生赏析语言、把握思路、整合信息、鉴赏评价等能力。其中第20题是创新题型,体现学以致用。
散文阅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破解题干(精细审题)-进入语境-规范作答(分条分点)。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线条之美
粱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
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你就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臺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条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概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文,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的,还是大汉、盛唐的?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本文曾刊载于《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2018年10月)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5分)
脊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16.【解析】本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五个选项涉及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的诸多考点。做这类试题时,宜采用逐项、逐句、逐词阅读并和原文比对确认的方法。
A项,“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误。相关语句在原文第一段“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突出了瓶子(线条)带给“我”的惊艳感受,并没有强调礼物珍贵。
C项,“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误。相关语句在原文第三段“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曹植的《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为了说明“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归根结底是为了表现文章主题“线条之美”。
【参考答案】AC
17.【解析】本题是语句赏析题。题干要求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赏析的一般思路是:形式(语言、技巧)+内容(分析解说)+感情+效果。
细看画线句子,会发现“洗尽铅华”“游走”“狂舞”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将视觉转化成听觉,运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的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有力地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的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18.【解析】本题是作用(效果)类题,让考生分析“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散文中的故事一般有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等作用;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这个故事有论据的性质,而论据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再考虑到这个故事所处的位置是“文末”(题干特意提示),“文末”文字一般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等作用。
这道题,“文末”具体指的是散文倒数第二段这个议论性语段。这个语段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论点是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即本段首句“线条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概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论据是林徽因的故事。联系全文,从“物”到“人”再到此处的“理”,思路清晰,主题得到深化。
【参考答案】引入故事使文章生动,做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赞美。
1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呼应。解答筛选、整合信息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按照要求“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去逐段筛选相关信息(语句),然后采用摘写、提炼或概括的方法加以整合。
由第二段中“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審美的美”,可以概括出“线条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由第三段中的“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概括出“线条蕴藏艺术能量”。由第四段“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可以概括出“线条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由第五段“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可以概括出“线条体现人体之美”。由第六段“线条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概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可以概括出“线条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参考答案】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②蕴藏艺术能量;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20.【解析】本题是今年的一道创新题,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脊梁》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考生要通过审题(破解题干),首先明确《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有哪些,实际上第19题的五个答题要点就是《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其次要读懂《脊梁》这首小诗。全诗共四句话,每句都融入了线条艺术,将四个瞬间定格,给读者创造了四幅美好的画面:“力的弧线”是对脊梁的整体概括,是审美的焦点,这条弧线蕴含着劳动者无尽的力量,是对劳动者力量的赞美;“破土的犁圈”“飞来的彩虹”“厚的青峦”表达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诗歌运用想象,将脊梁与四个关于线条的描写相关联,赞美了劳动者的力和美。
赏析时,考生要选取恰当角度,合理解释:具体可从语言和主题角度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劳动者“脊梁”的线条之美,赞扬了劳动者的人体之美,通过对劳动者力量的赞美,寄托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