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各种新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纷至沓来;各种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进入我们的视野;小学语文教育界更是名师辈出,名家荟萃。纵观这些名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无一不是在个性化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正如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所说,“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语文老师,只有课前静心凝神地解读文本,领会文本的真正价值内涵,才会有精彩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解读教材呢?
  一、 整体把握,着眼全局。不少教师拿到教材,只匆匆浏览课文,就着手备课,这是极不科学的。教材编写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都有它的作用与理由。教师要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 走近作者,了解生平。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这样描写,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或背景,我们必须走近作者,实现与作者的对话。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同时还要链接作者其他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只有了解到延续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时代背景,才能知道当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一胜利喜讯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的情形。
  三、 解读文题,提纲挈领。文章的题目犹如一扇窗户,让我们初探奇妙的风景;又如一双眼睛,在默默地表情达意。从对题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郑和远航》凝练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不仅有对内容的概括,还蕴含着人物的品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如记叙文要素一般,点明了作诗的时间、事情和心境;《爱如茉莉》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半截蜡烛》是一条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最大的麦穗》又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发挥眼睛的传神作用,以此正确地解读文本。
  四、 理清结构,摸清脉络。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教师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结构特点、情感变化。只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摸清思路,教学设计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晰。
  如《维生素C的故事》3-6自然段,以哥伦布的心情变化为线索,表达了他“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等心情的转变,教师只有领会到这一思路,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究哥伦布心情变化的原因,经历阅读、感悟、交流的学习过程。
  五、 用心朗读,揣摩意境。我们经常会这样评判学生:如果学生把课文读得结结巴巴的,他一定不理解课文;如果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他也一定能理解课文了。我想,这样的评判也适用于教师,而在我们的身边,教师能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却忽视自己的朗读,殊不知,朗读是钻研教材极其重要的一环。
  教师在教课文前应用心地多遍地读课文,凡是拿不准字音或笔画的生字,必须一一查字典弄准确,老师不能凭自己的习惯行事,不能有半点含糊。朗读要用心揣摩课文的遣词造句、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带着自己真切的感受朗读,并能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或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或身临其境,朗读具有感染力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半。
  六、 品味语言,推敲文字。教材所选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品之作,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对于作者推敲锤炼的文字,我们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以一滴水去透视太阳。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对于“醉”的解读,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认为,这个“醉”有多层含义,一醉是老夫妻白头偕老,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二醉是多子多福,香浓烛旺,发自内心的高兴;三醉三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成人了,二儿子也很勤劳,其乐融融;四醉小儿活泼天真,老来得子,人丁更旺,怎么不喜出望外呢?这就读出了作者对归隐退逸、农家生活的向往。
  品味语言最能见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每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中都有一个成功的“点”的突破。每篇文本都有不同的布局谋篇方法,每位作者各有自己独到的语言特色,老师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运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才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有“预”之准备才能有“立”之成就,教师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前,细细解读教材,保持一种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敏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努力强化学生主体的自我认同感,活动的积极性必然被唤起。因而,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开展探究、体验活动,尊重过程,弱化结果,在主体性的活动中点燃学生的激情,发展其潜能。  一、 要“规范”而非“规定”  综合实践教师的课堂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特别是一些基本课型的指导过程,给学生提供的是一种范式与参照,而非是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细化指令。课堂应该呈现开放的态势,学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学生有效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有效预习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
期刊
一、 活动背景  扬州是一座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绿杨城廓”之美誉。而古树名木是树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珍贵财富,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与变迁,同时,古树名木作为珍贵树木或濒危植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自然界的“活化石”。古树名木作为扬州历史变迁的见证,遍布于城区的大街小巷,是城市绿化、美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在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下面介绍我的一些常用方法,供同行讨论。  1. 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教材中有很多课题的内涵丰富,悬念横生,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教
期刊
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也就是说孕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不只一种。近几年,我一直在做名教师、名校长的研究,最大的感受是一个教师所在的学校是这个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土壤。这是理论研究成果和名师成功经验所证实的。  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筑了练兵的场所。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一堂又一堂、一学期又一学期、一年又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生、班级、课堂,没有一次次的课堂教学的实
期刊
一、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因材施教的“材”,首先,应理解为“施教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即有个性差异的学生个体。  在孔子开始“私学”的那个年代,他的学生年龄差距大:有的比孔子小几岁,有的比孔子年长几十岁;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贵族、商人、平民;成长环境更是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一批批学生,孔老夫子岂能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呢?当然,他也许从未想到“统一”二字。孔子的
期刊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从上学那天起,学校就定了诸多规则。教师依据这些规则,代表社会将这些规则和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的过程,这就是规则教育。  几乎每一位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学习并熟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并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比赛。这些规则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班级、组织及教学等过程中扮演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拓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引荐了一批名人和伟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他们的精神,在品词析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进行
期刊
如果将阅读教学按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感知”课文很为粗略,通常是简单地教学一下生字词,再让学生读上一遍课文(读得慢的学生可能一遍还未来得及读完),就匆匆地进行分段和读讲。由于感知不够充分,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课文内容的明晰表象,因此,接下来的深化阅读和深入理解也就失去了基础,长此以往,造成阅读教学“耗时
期刊
诗意生活、诗意栖居、诗意课堂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也是我们众多语文教师的追求。但是如何让课堂充满诗意,让课堂流淌诗意?  一、 锤炼教师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