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认识。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 思维方法
一、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经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尽管“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但它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参与,相反它对教师“导”的要求更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但应把握自主学习是前提,没有“学”就谈不上“教”。所以,应注意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使“教”为“学”而存在,这是对教师导的价值、要求的再提高。
“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这使得教师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召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走进学生,与学生沟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带有随意性、盲目性。
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入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变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循疑而进,思疑解疑,从而培养其创造性。
3.动手操作,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美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练思,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指导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1.指导直观操作,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为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要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学习的支柱。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自带的圆柱体包装盒的侧面展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体之间的联系,一步步地把新知向旧知转化,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精心设计问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水平低,不善于思考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问学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说出推导过程后,我进行了引导:“今天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推导方法呢?”学生思维敏捷,跃跃欲试。我指导学生动手将圆分成16等份,进行拼凑,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经分析半径、周长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训练语言表达,学会有序的思维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数学思考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思维的习惯。在教学应用题时,根据哪些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要想求出最后的问题先得求出什么,都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3张纸条,动手折一折。把3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将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颜色,并分别用分数表示之后,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结果,看一看3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怎样?这说明3个分数的大小如何?从左往右观察式子,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发现,再从右往左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把上面两个规律综合起来说吗?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思维活跃,不仅主动地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弄懂书上的表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看书时做到边看边动脑筋,提出疑问,划出要点,作些批注。
四、体验成功,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探寻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 思维方法
一、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经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尽管“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但它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参与,相反它对教师“导”的要求更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但应把握自主学习是前提,没有“学”就谈不上“教”。所以,应注意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使“教”为“学”而存在,这是对教师导的价值、要求的再提高。
“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这使得教师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召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走进学生,与学生沟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带有随意性、盲目性。
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思维、引导思维、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启迪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过渡语和导入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变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循疑而进,思疑解疑,从而培养其创造性。
3.动手操作,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美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许多数学问题,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并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在动手中练做,在动脑中练思,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指导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1.指导直观操作,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为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要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学习的支柱。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自带的圆柱体包装盒的侧面展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体之间的联系,一步步地把新知向旧知转化,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精心设计问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水平低,不善于思考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要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问学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说出推导过程后,我进行了引导:“今天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推导方法呢?”学生思维敏捷,跃跃欲试。我指导学生动手将圆分成16等份,进行拼凑,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经分析半径、周长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训练语言表达,学会有序的思维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数学思考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思维的习惯。在教学应用题时,根据哪些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要想求出最后的问题先得求出什么,都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3张纸条,动手折一折。把3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将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颜色,并分别用分数表示之后,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结果,看一看3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怎样?这说明3个分数的大小如何?从左往右观察式子,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发现,再从右往左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把上面两个规律综合起来说吗?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思维活跃,不仅主动地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弄懂书上的表述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看书时做到边看边动脑筋,提出疑问,划出要点,作些批注。
四、体验成功,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探寻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