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配·估测·解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f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值,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平均数虽然是借助于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但平均分得到的是一个“实数”,而平均数则是一个“虚拟数”。如果从儿童视觉效果而言,前者是有形的,后者则是无形的。对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有着一定的思维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从平均数含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学生数学模型建立有以下因素:(1)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数据从参差不齐“调配”成整齐划一;(2)借助估测,定位平均数的取值范围;(3)借助推测,预料平均数的价值取向。
  
  调配数量——感悟平均数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u型玻璃连通管,让学生观察左右水高度的变化:左比右高一左往右流一左右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实验前后水高度的变化,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左边多的部分水移到了右边补在少的地方,使其数量“同样多”。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平均数的概念提供了实验模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2:
  师:你能很快地移动图中的棋子,使得每排棋子数同样多吗?
  (学生充分交流移动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的都是在棋子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动棋子使每排的个数同样多,像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移动后,使得每排棋子都是6个,6就是它们的平均数。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是6个?
  生:不都是。第三排棋子个数没有变化,还是6个,其他排个数与原来相比都发生了变化。
  师:很显然,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而是代表这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虚拟数”。在图上,我们用一条虚线来表示这个平均数。第三排棋子的个数移动前后没变,这里的“6”既代表着第三排棋子的具体数值,又代表着四种棋子个数集中趋势的一个数值。
  
  在统计中,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这就决定了平均数不可能是一组数据中最少的,也不可能是最多的,而应该是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通过“移多补少”调配得来的。在统计图上呈现具体的移动过程,突出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本质的感悟。
  
  估测范围——理解平均数
  
  在平均数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但对平均数的区间事先估值意识非常淡薄。如计算出“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为9.2岁”等低级错误。因此,学会定位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下面的题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估值水平。
  
  题型1:明辨是非
  (1)陈聪是四(2)班的学生,他们班平均身高是140厘米,那么陈聪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 )
  (2)陈聪是四(2)班最矮的学生,他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他们班平均身高一定高于130厘米。( )
  (3)丁丁班的平均身高是138厘米,阳阳班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那么阳阳的身高一定比丁丁高。( )
  
  题型2:自主选择
  (1)学校大队委成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大队长,他身高( )是155厘米。
  A可能
  B_不可能
  (2)学校大队委6个成员的身高分别是155、161、165、157、160、162(单位:厘米)。请你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应( )。
  A.比155少
  B.比165多 C.在155[IJl65之间
  (3),J、明身高是135厘米,他不会游泳,如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 10厘米的河,能确保安全吗?( )
  A.能
  B.不能
  以上练习,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涵盖了平均数的多个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即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一组数的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这一组的每一个数可以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平均数。
  
  解读价值——应用平均数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注重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求平均数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与现实价值的教学延伸活动,因而学生对平均数的内在功能和意义价值不明,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兴趣丧失。
  针对平均数的特质,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利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的趋向性或某一事件的未来状况进行合理预测;第二,利用几组数据的可比性对不同总体进行合理区分。教学时,可设计如下相关的平均数信息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价值所在。
  
  信息1:
  (1)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计算出平均每个月的用水量吗?你能估测一下4月份的用水量吗?
  (3)请你给学校提一个合理化的建议。
  
  信息2:
  在校园歌手比赛冠亚军角逐中,两名选手得分如下,你认为冠军该花落谁家?
  当学生发现无法采用总分来衡量两组数据时,自觉想到用“平均数”这一重要指标进行比较。(如有规定,还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平均分后再比较)
  教学的实践表明,只要紧紧围绕平均数的内在要素,有效组织外化建模活动,学习个体完全有能力架构起平均数的数学模型。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十三单元第106~107页。  教学片断:  片断一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列怎样的乘法算式?3个、4个呢?10个呢?100个呢?  (2)组织讨论:你也能照样子提出一个问题吗?能提出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a)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 
教学片断一:  (先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然后交流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说你的猜想。  生1:7×5,面积等于底边乘邻边。  生2:(7+5)×2,面积等于底边加邻边的和乘2。  生3:这求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所以不对。  师(对生1):为什么你认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邻边?  生1:因为我想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师:那么,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数学双基训练也是基于对数学思维的训练分层设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呢?现将自己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实践予以分享,谈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提炼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安排,我认为乘法分配律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计算方法,要从生活数学方
缘起: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  教学片断一:借助天平,突破“3份”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
[摘 要]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高层次的互动,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再现。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学会聆听、将错就错等手段,让学生敢展示、想展示、爱展示、乐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约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92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
“问题导学”是最近研究、讨论得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也是本校的课题研究对象。“‘问题导学’是将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导学问题的落实。”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在高年级试行为主,让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上的问题,自主探究本课内容,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我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的策略,不但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独特美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机械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感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快与慢——在节奏对比中感悟  在教学节奏的对比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快放”与“慢摇”两种镜头模式,在合理的镜头切换中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感悟,该快的时候绝不拖沓,该慢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地进行雕琢。  如在教学
[摘 要]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等,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与拓展教学资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精彩,共享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思考 生活世界 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4  在一次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验证,而应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孕育于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由地探究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中自主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
高效的数学课堂旨在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实现学习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鼓励、启发、赏识等手段去叩开学生的创新之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下面,我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教学片断一:  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考考自己。  生1: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2: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