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地表达问题、研究问题,将问题意识作为纽带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1 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曾经有人问过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您可是那位知道科学中大部分问题答案的人?”玻尔答到:“不,不过也许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问题。”……这些科学家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才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了问题,才知道课堂上要干什么;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才会有更大的收获,物理科学才会后继有人,物理学才会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2 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1 创建良好的“提出问题”式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在人际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上的一致与否,情感上的共鸣与隔阂,行动上的协调与否等。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学生间关系和师生间关系上。一般的,表现活泼、行动一致、齐心协力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问题的提出与创造力的发挥,敢于发表意见,相互激励,使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的平等中的“首席”,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在讨论中如发生与学生有分歧现象,要以科学的态度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这种师生、生生互动讨论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氛围是师生、生生互动激励的过程,正是这种激励的过程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创造出有意义的问题。
2。2 挖掘教材设计问题,突出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苏教版教材对热值是这样定义的:“单位质量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下列一些问题:
(1)我们要理解“单位质量”,以前类似这样的提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等。
(2)我们对以前提到过的这些概念如何理解的?
学生在回忆以前的理解、思考之后,教师紧接着和学生一起讨论“单位质量”,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内容,再通过类比对“单位质量”含义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3)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类似这样定义的物理量,你们认为热值的单位应是什么呢?
尽管这个问题简单,但是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对这个问题掌握更深刻,认识到知识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4)通过我们对热值的理解,如果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应如何计算呢?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次理解热值的含义,结合数学知识,很快会得到Q放=mq。
(5)请学生读表然后教师给出一种燃料的热值,[如q汽油=4。6×103 J/(kg?℃) ],可以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a。怎么读?
b。表示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设计以上的问题,并不是想难为学生,而是教师设计了一些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中处处有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提出让学生能思考的问题,对他们的思维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学生在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更多的知识是他们自觉主动的思考得出来的。一名教师尽管在课堂上“懒”了起来,可是培养了一班“勤”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有希望,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起来。而且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学生解答得出结论,带动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思考问题。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學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研究物理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尽快能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在各类考试中能取得较为理想成绩,物理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验。
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书12页至13页是关于金属螺母密度测定的实验。课本上在引导学生知道了实验目的、原理、量筒(量杯)的使用之后,教学的重点是关于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的不容易。
课本上只是给了这样的一个表格:
金属螺母的质量/g
水的体积/mL
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mL
金属螺母的体积/cm3
金属螺母的密度/(g?cm-3)
教学中为了突破这方面的难点,我既为了点拨,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的步骤可以按照表格中的从左到右的顺序设计吗?
其实学生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很困难,通过上面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心中很快就有了这个实验步骤,而且学生会认识到认真思考课本上的内容,能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看书就会有了更严谨的态度。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会通过各种途径研究、发现、思考,学生会逐渐习惯爱看书、爱动脑筋,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怎么样得到金属螺母的体积呢?
金属螺母的质量容易测出,其实本实验的关键之处是关于金属螺母体积的测量。而通过这样一提问,学生又进入积极的思考之中,他们所知道的每一点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得出的,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会逐步形成,还学会了提出问题。(3)由这个实验公式ρ=mV可知,要测出金属螺母的密度,其实就是要测出螺母的质量m和体积V这两个物理量,那么,从我们的实验中要先测出质量m还是先测出体积V呢? 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先测出质量m,然后再测物体的体积V。但是,学生会不会思考这是为什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這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在这个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思考问题之后,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有价值,很有科学性,他们会发现老师思考问题很深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一点一滴的影响着他们。在科学素养上这正是教师为人师表之所在!
2。4 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之后,紧接着是凸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及成像的研究。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光学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要求学生画出光线通过玻璃棱镜以后,光线传播的大致方向(这个对于学生来讲不是很难,也巩固了光的折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如下:
在师生共同完成上面两个作图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问题:
(a)中的棱镜上面厚还是下面厚?光线向什么方向偏折?
(b)中的棱镜上面厚还是下面厚?光线向什么方向偏折?
同学们发现,2(a)和2(b)光线的偏折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答案;都是向厚的方向偏折)
同学们再看:
对于上面的(a)如果把它看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分,它们的厚的部分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呢?光线分别应该是向什么方向偏折?而对于图3(b),如果把它看成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它们的厚的部分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呢?光线分别应该是向什么方向偏折?
学生通过(a)和2(b)的作图,再思考以上的问题,就很快会真正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在教师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生也就真正理解相关规律。
2。5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90页,有这样的一个讨论题:
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若上面标有“10 Ω 2 A”字样,则其中“10 Ω”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A”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之后,得到2A 是允许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10 Ω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到此时,似乎把这个讨论题解决了,其实关于滑动变阻器的问题远未解决完全,我们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当滑片P在什么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最大是多少?
教师引导:既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最大值,那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没有最小值?如果有,滑片P应在什么位置?这个最小值又是多少?教师再引导: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最大值,也有最小值,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没有最大值的一半?如果有,滑片P应在什么位置?
通过这样问题的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课堂的气氛很浓,学习的欲望很高,而且教会学生学会?新课堂与实践?
1 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曾经有人问过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您可是那位知道科学中大部分问题答案的人?”玻尔答到:“不,不过也许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问题。”……这些科学家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才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了问题,才知道课堂上要干什么;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才会有更大的收获,物理科学才会后继有人,物理学才会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2 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1 创建良好的“提出问题”式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在人际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上的一致与否,情感上的共鸣与隔阂,行动上的协调与否等。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学生间关系和师生间关系上。一般的,表现活泼、行动一致、齐心协力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问题的提出与创造力的发挥,敢于发表意见,相互激励,使提出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的平等中的“首席”,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在讨论中如发生与学生有分歧现象,要以科学的态度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这种师生、生生互动讨论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氛围是师生、生生互动激励的过程,正是这种激励的过程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创造出有意义的问题。
2。2 挖掘教材设计问题,突出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苏教版教材对热值是这样定义的:“单位质量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下列一些问题:
(1)我们要理解“单位质量”,以前类似这样的提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等。
(2)我们对以前提到过的这些概念如何理解的?
学生在回忆以前的理解、思考之后,教师紧接着和学生一起讨论“单位质量”,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内容,再通过类比对“单位质量”含义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3)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类似这样定义的物理量,你们认为热值的单位应是什么呢?
尽管这个问题简单,但是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会对这个问题掌握更深刻,认识到知识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4)通过我们对热值的理解,如果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应如何计算呢?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次理解热值的含义,结合数学知识,很快会得到Q放=mq。
(5)请学生读表然后教师给出一种燃料的热值,[如q汽油=4。6×103 J/(kg?℃) ],可以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a。怎么读?
b。表示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设计以上的问题,并不是想难为学生,而是教师设计了一些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中处处有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提出让学生能思考的问题,对他们的思维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学生在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更多的知识是他们自觉主动的思考得出来的。一名教师尽管在课堂上“懒”了起来,可是培养了一班“勤”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有希望,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起来。而且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学生解答得出结论,带动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思考问题。
2。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學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研究物理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尽快能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在各类考试中能取得较为理想成绩,物理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验。
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书12页至13页是关于金属螺母密度测定的实验。课本上在引导学生知道了实验目的、原理、量筒(量杯)的使用之后,教学的重点是关于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的不容易。
课本上只是给了这样的一个表格:
金属螺母的质量/g
水的体积/mL
放入金属螺母后,水和金属螺母的总体积/mL
金属螺母的体积/cm3
金属螺母的密度/(g?cm-3)
教学中为了突破这方面的难点,我既为了点拨,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的步骤可以按照表格中的从左到右的顺序设计吗?
其实学生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很困难,通过上面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心中很快就有了这个实验步骤,而且学生会认识到认真思考课本上的内容,能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看书就会有了更严谨的态度。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会通过各种途径研究、发现、思考,学生会逐渐习惯爱看书、爱动脑筋,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怎么样得到金属螺母的体积呢?
金属螺母的质量容易测出,其实本实验的关键之处是关于金属螺母体积的测量。而通过这样一提问,学生又进入积极的思考之中,他们所知道的每一点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得出的,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会逐步形成,还学会了提出问题。(3)由这个实验公式ρ=mV可知,要测出金属螺母的密度,其实就是要测出螺母的质量m和体积V这两个物理量,那么,从我们的实验中要先测出质量m还是先测出体积V呢? 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先测出质量m,然后再测物体的体积V。但是,学生会不会思考这是为什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這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在这个实验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思考问题之后,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有价值,很有科学性,他们会发现老师思考问题很深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一点一滴的影响着他们。在科学素养上这正是教师为人师表之所在!
2。4 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之后,紧接着是凸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及成像的研究。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光学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要求学生画出光线通过玻璃棱镜以后,光线传播的大致方向(这个对于学生来讲不是很难,也巩固了光的折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如下:
在师生共同完成上面两个作图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问题:
(a)中的棱镜上面厚还是下面厚?光线向什么方向偏折?
(b)中的棱镜上面厚还是下面厚?光线向什么方向偏折?
同学们发现,2(a)和2(b)光线的偏折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答案;都是向厚的方向偏折)
同学们再看:
对于上面的(a)如果把它看成上半部份和下半部分,它们的厚的部分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呢?光线分别应该是向什么方向偏折?而对于图3(b),如果把它看成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它们的厚的部分在上面还是在下面呢?光线分别应该是向什么方向偏折?
学生通过(a)和2(b)的作图,再思考以上的问题,就很快会真正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在教师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生也就真正理解相关规律。
2。5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90页,有这样的一个讨论题:
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若上面标有“10 Ω 2 A”字样,则其中“10 Ω”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A”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之后,得到2A 是允许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10 Ω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到此时,似乎把这个讨论题解决了,其实关于滑动变阻器的问题远未解决完全,我们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当滑片P在什么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最大是多少?
教师引导:既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最大值,那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没有最小值?如果有,滑片P应在什么位置?这个最小值又是多少?教师再引导: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最大值,也有最小值,接入电路的电阻有没有最大值的一半?如果有,滑片P应在什么位置?
通过这样问题的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课堂的气氛很浓,学习的欲望很高,而且教会学生学会?新课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