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在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体育作为人类增进健康、消遣和娱乐的方式开始走进普通人正常的生活,终身体育思想正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学校教育是人的思想形成的重要环节,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的贯彻必将影响到全民健身运动的进程和效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思想 途径
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很快成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本研究在理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其目的在于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国民体质状况,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献计献策。
1.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参与体育活动,各社会单位(学校、家庭、社区等)都应开展体育活动,为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从而形成锻炼的习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的解放,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和方式以及现代生活意识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转变体育锻炼只是人在一生某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观念,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
2.学校终身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1终身体育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有多层含义,首先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提高,从一些数据统计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下降的趋势,肥胖和超重儿童比例增加,学生营养不良、近视率严重,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育参与意识弱化,加之学校课业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遭到严重的摧残。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必须树立为21世纪育人的强烈责任感,把终身体育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工作中,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
2.2终身体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上的富有,而是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的追求,正像社会上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我们穷的就剩下钱了”。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要求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地发展,从根本上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需要。体育作为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终身体育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3.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
3.1通过宣传,使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知识讲座、开辟体育小常识橱窗、指导学生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体育杂志等等进行宣传终身体育思想,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学生在终身体育思想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在传播的同时,要消除不良知识的传播,对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要加以选择和规范,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宣传效果。
3.2加强体育教学,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
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广泛实施,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人文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过程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呈现出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变化。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3.3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3.1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是单纯的促进人的身体发展,还可以调节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提高锻炼效果。
3.3.2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体育教师要有终身体育意识,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重视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和感受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价值。
3.3.3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经常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才能,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4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要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改变以往“要学生怎样”和“不许学生怎样”等禁锢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学管理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5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他们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些技术动作和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传递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和活动方式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没有固定模式,而是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在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差。然而在学生心理不太成熟的阶段,他们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是应付了事,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起一种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终身体育的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反映的是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它在给予人们健康体魄的同时,缓解了高强度工作留下的精神压力,驱除了生活烦恼所带来的不愉快,因而成为现代人和后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贯彻这一思想会受到许多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束缚,要想让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并为民族进步服务,必须依靠政府的宣传教育和民众的自我觉醒。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40~42.
[2]刘志明.对终身教育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的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8(4).65~66.
[3]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成涛,男,自一九八五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并担任学校运动队教练,长期以来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不断总结,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多名尖子运动员,为省、市专业队和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思想 途径
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很快成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本研究在理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其目的在于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国民体质状况,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献计献策。
1.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参与体育活动,各社会单位(学校、家庭、社区等)都应开展体育活动,为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从而形成锻炼的习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的解放,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和方式以及现代生活意识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转变体育锻炼只是人在一生某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观念,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
2.学校终身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1终身体育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有多层含义,首先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提高,从一些数据统计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下降的趋势,肥胖和超重儿童比例增加,学生营养不良、近视率严重,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育参与意识弱化,加之学校课业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遭到严重的摧残。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必须树立为21世纪育人的强烈责任感,把终身体育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工作中,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
2.2终身体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闲时间的增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上的富有,而是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的追求,正像社会上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我们穷的就剩下钱了”。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人们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要求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地发展,从根本上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需要。体育作为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终身体育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3.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
3.1通过宣传,使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知识讲座、开辟体育小常识橱窗、指导学生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体育杂志等等进行宣传终身体育思想,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学生在终身体育思想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在传播的同时,要消除不良知识的传播,对学生接受体育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要加以选择和规范,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宣传效果。
3.2加强体育教学,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
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广泛实施,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人文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过程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人际关系的多边性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新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呈现出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变化。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3.3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3.1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是单纯的促进人的身体发展,还可以调节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能提高锻炼效果。
3.3.2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体育教师要有终身体育意识,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重视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和感受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价值。
3.3.3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经常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才能,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4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要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改变以往“要学生怎样”和“不许学生怎样”等禁锢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学管理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评价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5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他们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些技术动作和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传递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和活动方式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没有固定模式,而是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在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差,学习效果差。然而在学生心理不太成熟的阶段,他们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是应付了事,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起一种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终身体育的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反映的是人们的生存价值观;它在给予人们健康体魄的同时,缓解了高强度工作留下的精神压力,驱除了生活烦恼所带来的不愉快,因而成为现代人和后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贯彻这一思想会受到许多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束缚,要想让终身体育思想深入人心,并为民族进步服务,必须依靠政府的宣传教育和民众的自我觉醒。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40~42.
[2]刘志明.对终身教育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的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8(4).65~66.
[3]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成涛,男,自一九八五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并担任学校运动队教练,长期以来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不断总结,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多名尖子运动员,为省、市专业队和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