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歌剧和中国艺术歌曲之间的差异,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都是运用美声方法来进行演唱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情歌》和《枫桥夜泊》来进行对比,从歌曲的声音处理、气息运用、舞台演绎等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演唱差异
中国歌剧和艺术歌曲都是受美声的影响进行不断发展的,它们都属于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最后所形成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演唱时是有差异的。笔者以歌剧咏叹调《情歌》和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为例,通过声音处理、气息运用、舞台演绎等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歌曲创作背景及简介
(一)《情歌》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苍原》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部史诗性正歌剧,既有西方歌剧的特点,又不失中国民族歌剧特色。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是一部真正的音乐与戏剧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堪称“中国歌剧里程碑。”咏叹调《情歌》选自歌剧《苍原》, 该剧由黄维若、冯伯铭作词, 由徐占海、刘晖作曲 [1] 。它是歌剧《苍原》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之一,它的独特的演唱形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民族特色,占据着整部歌剧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这部歌剧中仅有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反复出现。
(二)《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根据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诗篇《枫桥夜泊》为脚本,加之黎英海的编曲,共同打造出一首流芳百世的艺术歌曲。张继生活的那个时期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社会呈现一派繁华景象。自唐宋以来的审美趋向,艺术、平淡、含蓄、自然之美的重视空灵的作品,文人比较强调诗歌的魅力。《枫桥夜泊》这首歌堪称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的创作背景是指当时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相比较而言,微观的创作背景就更强调编创时的心理感受与意图表达。
二、演唱风格的差异
(一)对演唱声音的要求差异
《苍原》这幅悲壮史诗包含了许多复杂而尖锐的戏剧冲突,它戏剧的张力和对比必须用一个非常丰富的声音造型来表达。《情歌》是该剧中最重要的一首咏叹调,在剧中前后出现了多次,是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唱段。《情歌》是一首咏叹调用来表达思恋爱人的心情,是该剧中的点睛之笔。“情歌”的基本音色清晰,柔和,婉约又连贯,是抒情咏叹调。抒情歌剧咏叹调是最感人,最吸引人的声乐体裁。演唱这首歌需要稳定的气息,情绪的起伏跟随旋律来变化,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展现声音。结合塑造歌曲的声音和旋律也是此曲的重中之重。
《枫桥夜泊》这首歌曲的灵魂,是愁苦和失落, 整首诗充满了苦闷抑郁的情绪。曲作者的创作手法,给展示我们出“苏州之外”,“寒山寺下”的孤独和忧伤的场景。基于这样的情感基调上适用于轻柔暗淡的音色唱歌,不适合太明亮的声音。演唱者在起音时要轻,音色要柔和,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后面16分音符出现的时候就慢慢的收一收声音。然后在“乌啼”过渡到“霜”字的时候,快速的咬出sh然后回到ang,声音由强到弱,以突显夜色的昏暗[2]。结尾处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画面,充满着淡淡的忧伤。每个乐句结尾处的长音还都运用了摇音技法,犹如古琴琴弦震动发出的泛音,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二)气息运用的差异
《情歌》旋律的创作融入了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蒙古长调,特点是字少腔长,声音悠扬。演唱《情歌》时必须先掌握蒙古长调的演唱风格,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气息也要进行不断地调整,由于是蒙古长调的风格,所以要求气息十分平稳,这就需要歌者具有很强的控制气息的能力。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把气息运用的游刃有余,符合歌曲的需要。A部分为1至7小节,4/4 拍,是歌曲的前奏,采用了牧歌、赞歌、思乡歌等多数长调,全段节奏平稳,需要用稳定的气息表达出悠长的蒙古长调。蒙古长调的节奏自由、大多数为散拍,使音乐显的委婉、深沉、悠长,听起来开放、辽阔。B部分中间调式发生了转变,从徵调式转为羽调式,3/8拍子的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有流动的感觉[3]。运用蒙古短调的风格,节奏规整、节拍固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要把《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演唱的游刃有余,就要在气息控制上下功夫,演唱时气息要稳而且深,流畅要均匀。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在唱到“霜”字时,气息应该是越来越紧的,这也是这一句的难点所在。要有给人一种微光突显感觉。第二乐句的气息控制跟这一句大致相同,都是要均匀流畅。第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中间夹杂的变化音和装饰音,即便是音乐呈下行时,呼吸控制仍然不能偷懒。在第四句中,要气沉丹田,充分用气息来支撑一些高音延长的部分,这样才能唱出集中明亮的声音,最后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变弱,寂静悠远。
三、演唱形式的差异
(一)对作品角色理解的差异
《苍原》这部歌剧在创作的时候,正值香港回归前夕。国家统一是所有人的希望,歌剧就是通过演绎一支支交织着爱情和尊严的牧歌来展现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举族东归的这一宏伟史诗[4]。 娜仁高娃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坚贞不屈,音乐把她的这些特点展现的生动形象。编曲巧妙的把蒙古族长短调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并添加其生动的音乐素材成功的打造出娜仁高娃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蒙古族牧民辽阔宽广的情怀。
《枫桥夜泊》以诗词为基调,音乐与詞紧密结合、互相渲染,共同创造一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和意境[5]。《枫桥夜泊》是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同名诗所作,当时作者因为科举未中,心中愁闷不堪,为排遣心中的苦闷,便来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下”,忽闻寒山寺钟声,不禁又勾起了他无限的哀思,想到自己寒窗苦读数年,到如今还是一事无成,各种人生坎坷历历在目,只有挥毫泼墨在能抒发心中的些许苦闷。
(二)对作品舞台演绎的差异
《情歌》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是由娜仁高娃所演唱的,表达了得之舍楞叛逃后震惊悲痛的心情,用西方的美声歌剧来进行演绎,以独唱的演唱形式表达,使主人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人物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愁苦”是《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时我们首先要研究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这首古诗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所描绘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月落”“乌啼”“姑苏城外”“寒山寺下”处处都展现出了它的含蓄之美和意境之深。
结 语
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音乐史上的瑰宝,过了几百年的演变,逐渐发展壮大,经久不衰。歌剧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部分,是彰显戏剧冲突的精华,往往能够给人比较震撼的感觉,强调戏剧的变化、声音的起伏、强烈的对比、情感的表现、以及歌剧整体的表现形式。歌者在演绎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应该从各个方面分析和研究他们之间的不同,充分认识两者在演唱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差异。这样在演唱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作品的演绎才会更加准确,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王康华.咏叹调《情歌》的演唱分析[J]. 四川戏剧,2008(5):106.
[2] 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6(3).
[3] 王小宁.中国当代歌剧选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 黄维若,冯柏铭.苍原[J].上海艺术家,1996(4).
[5] 杨天君.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J].艺术教育,2006(7).
[6] 刘茜.《枫桥夜泊》艺术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5).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演唱差异
中国歌剧和艺术歌曲都是受美声的影响进行不断发展的,它们都属于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最后所形成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演唱时是有差异的。笔者以歌剧咏叹调《情歌》和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为例,通过声音处理、气息运用、舞台演绎等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歌曲创作背景及简介
(一)《情歌》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苍原》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部史诗性正歌剧,既有西方歌剧的特点,又不失中国民族歌剧特色。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是一部真正的音乐与戏剧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堪称“中国歌剧里程碑。”咏叹调《情歌》选自歌剧《苍原》, 该剧由黄维若、冯伯铭作词, 由徐占海、刘晖作曲 [1] 。它是歌剧《苍原》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之一,它的独特的演唱形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民族特色,占据着整部歌剧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这部歌剧中仅有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反复出现。
(二)《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及简介
根据诗人张继脍炙人口的诗篇《枫桥夜泊》为脚本,加之黎英海的编曲,共同打造出一首流芳百世的艺术歌曲。张继生活的那个时期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社会呈现一派繁华景象。自唐宋以来的审美趋向,艺术、平淡、含蓄、自然之美的重视空灵的作品,文人比较强调诗歌的魅力。《枫桥夜泊》这首歌堪称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的创作背景是指当时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相比较而言,微观的创作背景就更强调编创时的心理感受与意图表达。
二、演唱风格的差异
(一)对演唱声音的要求差异
《苍原》这幅悲壮史诗包含了许多复杂而尖锐的戏剧冲突,它戏剧的张力和对比必须用一个非常丰富的声音造型来表达。《情歌》是该剧中最重要的一首咏叹调,在剧中前后出现了多次,是女主人公娜仁高娃的唱段。《情歌》是一首咏叹调用来表达思恋爱人的心情,是该剧中的点睛之笔。“情歌”的基本音色清晰,柔和,婉约又连贯,是抒情咏叹调。抒情歌剧咏叹调是最感人,最吸引人的声乐体裁。演唱这首歌需要稳定的气息,情绪的起伏跟随旋律来变化,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展现声音。结合塑造歌曲的声音和旋律也是此曲的重中之重。
《枫桥夜泊》这首歌曲的灵魂,是愁苦和失落, 整首诗充满了苦闷抑郁的情绪。曲作者的创作手法,给展示我们出“苏州之外”,“寒山寺下”的孤独和忧伤的场景。基于这样的情感基调上适用于轻柔暗淡的音色唱歌,不适合太明亮的声音。演唱者在起音时要轻,音色要柔和,例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后面16分音符出现的时候就慢慢的收一收声音。然后在“乌啼”过渡到“霜”字的时候,快速的咬出sh然后回到ang,声音由强到弱,以突显夜色的昏暗[2]。结尾处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画面,充满着淡淡的忧伤。每个乐句结尾处的长音还都运用了摇音技法,犹如古琴琴弦震动发出的泛音,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二)气息运用的差异
《情歌》旋律的创作融入了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蒙古长调,特点是字少腔长,声音悠扬。演唱《情歌》时必须先掌握蒙古长调的演唱风格,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气息也要进行不断地调整,由于是蒙古长调的风格,所以要求气息十分平稳,这就需要歌者具有很强的控制气息的能力。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把气息运用的游刃有余,符合歌曲的需要。A部分为1至7小节,4/4 拍,是歌曲的前奏,采用了牧歌、赞歌、思乡歌等多数长调,全段节奏平稳,需要用稳定的气息表达出悠长的蒙古长调。蒙古长调的节奏自由、大多数为散拍,使音乐显的委婉、深沉、悠长,听起来开放、辽阔。B部分中间调式发生了转变,从徵调式转为羽调式,3/8拍子的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有流动的感觉[3]。运用蒙古短调的风格,节奏规整、节拍固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要把《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演唱的游刃有余,就要在气息控制上下功夫,演唱时气息要稳而且深,流畅要均匀。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在唱到“霜”字时,气息应该是越来越紧的,这也是这一句的难点所在。要有给人一种微光突显感觉。第二乐句的气息控制跟这一句大致相同,都是要均匀流畅。第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中间夹杂的变化音和装饰音,即便是音乐呈下行时,呼吸控制仍然不能偷懒。在第四句中,要气沉丹田,充分用气息来支撑一些高音延长的部分,这样才能唱出集中明亮的声音,最后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变弱,寂静悠远。
三、演唱形式的差异
(一)对作品角色理解的差异
《苍原》这部歌剧在创作的时候,正值香港回归前夕。国家统一是所有人的希望,歌剧就是通过演绎一支支交织着爱情和尊严的牧歌来展现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举族东归的这一宏伟史诗[4]。 娜仁高娃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坚贞不屈,音乐把她的这些特点展现的生动形象。编曲巧妙的把蒙古族长短调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并添加其生动的音乐素材成功的打造出娜仁高娃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蒙古族牧民辽阔宽广的情怀。
《枫桥夜泊》以诗词为基调,音乐与詞紧密结合、互相渲染,共同创造一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和意境[5]。《枫桥夜泊》是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同名诗所作,当时作者因为科举未中,心中愁闷不堪,为排遣心中的苦闷,便来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下”,忽闻寒山寺钟声,不禁又勾起了他无限的哀思,想到自己寒窗苦读数年,到如今还是一事无成,各种人生坎坷历历在目,只有挥毫泼墨在能抒发心中的些许苦闷。
(二)对作品舞台演绎的差异
《情歌》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是由娜仁高娃所演唱的,表达了得之舍楞叛逃后震惊悲痛的心情,用西方的美声歌剧来进行演绎,以独唱的演唱形式表达,使主人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人物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
“愁苦”是《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时我们首先要研究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这首古诗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所描绘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月落”“乌啼”“姑苏城外”“寒山寺下”处处都展现出了它的含蓄之美和意境之深。
结 语
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音乐史上的瑰宝,过了几百年的演变,逐渐发展壮大,经久不衰。歌剧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部分,是彰显戏剧冲突的精华,往往能够给人比较震撼的感觉,强调戏剧的变化、声音的起伏、强烈的对比、情感的表现、以及歌剧整体的表现形式。歌者在演绎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应该从各个方面分析和研究他们之间的不同,充分认识两者在演唱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差异。这样在演唱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作品的演绎才会更加准确,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王康华.咏叹调《情歌》的演唱分析[J]. 四川戏剧,2008(5):106.
[2] 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6(3).
[3] 王小宁.中国当代歌剧选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 黄维若,冯柏铭.苍原[J].上海艺术家,1996(4).
[5] 杨天君.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J].艺术教育,2006(7).
[6] 刘茜.《枫桥夜泊》艺术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