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学是指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是关于时间的一般特性和时间运用规律的科学。目前,从时间学和教育时间学角度对我国高校的德育状况和理论进行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这与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时间效益是摆在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遗憾的是,以时间学范式去深入系统地探究高校德育的时间效益问题的科研成果可谓凤毛麟角。本文拟从时间学和教育时间学的视角诠释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旨在抛砖引玉,将此方向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准确把握时势变化,努力增强高校德育的时代感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充分关注和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的同时,还要切实回答和解决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问题。比如,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批判、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弘扬主旋律、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必须认真正视和思考,并设法加以解决。为此,必须正确对待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时代特征,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机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吸纳和反映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捕捉、利用、创设高校德育的时机
俗话说:“不到火候不揭锅。”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是说做事须讲究时机,高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教育时机是指受教育者在内部准备的基础上,由外部诱因引发的迫切需求某种指导和帮助的关键时刻。善于及时捕捉时机、创造时机、利用时机不仅是运筹时间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高校德育成功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科学捕捉、利用、创设最佳德育时机。高校德育的时机就其出现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偶然性时机、必然性时机和潜在性时机三种。偶然性时机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时机,按一般规律很难被捕捉到;必然性时机是由事物的规律性运动造成的,其出现过程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潜在性时机只是表现为一种可能性,不添加一些人为的促进因素,它永远也不会出现。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当偶然性时机出现时要抓住它;当必然性时机尚未出现时就要做好准备;当潜在性时机露出端倪时,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借助各种外部条件,创设理想的高校德育情境,促使潜在性时机向现实转化。一般来说,可以利用的高校德育时机有如下方面: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件发生时;改革中的某些措施触及到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利益时;大学生的生活阶段发生更替、思想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应时;大学生思想开始醒悟时;大学生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时;举行重大竞赛、隆重集会、盛大节日庆祝之时;发生意外事故时等。[1]
三、优化高校德育的时序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其中就涉及到教育中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时序问题。高校德育的时序是根据特定的高校德育目标安排的德育活动的时间序列。世界既是有序的,也是无序的。人的大脑不但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接收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按某种固定程序随机偶然地接受信息,再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定的系统和结构。科学的高校德育时序应该是循序渐进与适当超越顺序的结合,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它一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高校德育的内在逻辑顺序,以时间为线索将一系列教育活动连贯起来,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使前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二要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恰当的时间安排,适时进行教育。当人们的精力、情绪处于高潮时,可侧重于比较严肃的、晓之以理的开导和说服。当人们的精力、情绪处于低潮时,则应侧重于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式的教育。三要将有序与无序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内化于心的正确思想能在丰富多彩的外化行为活动中得到显现,实现课内课外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循环。四要在按部就班进行高校德育时,注意将高校德育的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善于慧眼识才,对思想先进的大学生提出更高标准,促使其跳跃式发展。
四、驾驭好高校德育的时间节奏
节奏是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时间节奏就是物质运动缓急的交替和周期的间隔。高校德育的时间节奏是德育过程的连续与间断的周期性交替。和谐的教育时间节奏既是和谐教育的基本条件,又是和谐教育的外化形态。要控制好高校德育时间节奏,一要把握时速,快慢得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德育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可以随机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以简明地讲。二要把握时隔,疏密相间。所谓疏,即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所谓密,即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只有疏密相间、得当,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情绪。疏密相间,会给大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会使大学生的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大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2]三要断续合理。高校德育过程的连续需要以师生充沛的精力为条件,当师生的精力消耗到一定限度,就要适时地将连续转为中断。在处理断与续的关系上,要做到断续结合。巧妙的停顿往往含蓄自然,可以激发兴趣,诱发思考,激起大学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强烈求知欲。同时适当的停顿又可以给大学生品味真理的机会和思考、想象的空间。四要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交替。形象思维是运用图形或图象形成概念,借助于具体形象、具体的事物或具体场景进行的推理活动。抽象思维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推理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方法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在高校德育过程中也必须将两者进行合理交替使用。
五、增强高校德育的时尚感
时尚是一种对外表行为模式的推崇和传播现象,表达着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也可以借此发泄个人内心中被压抑的某些情绪。新一代的时尚文化是指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流行于中国15至25岁青少年中间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消费方式。时尚文化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它具有彰显个性、求异、创新、反传统等特征。在时尚文化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更强的冲击力、渗透力和吸引力。青少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追逐时髦的心态,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主体。时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效应。显然,盲目排斥、指责、非难时尚文化是不可取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顺应形势变化,以时尚文化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理性对待时尚,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时尚文化活动,以此作为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对大学生进行高校德育的新思路。在时尚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时尚,抵制低级粗俗的时尚,支持大学生正当的时尚追求,反对异化的唯时尚主义。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将时尚元素融入高校德育内容中,以时尚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高校德育的时代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找到师生之间的交叉共域,从而提升高校德育的艺术性和吸引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时代的新偶像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挖掘和利用偶像身上的闪光点来指导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利用时尚文化中的生命意蕴,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感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利用时尚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对青少年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对于时尚文化中片面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浮浅庸俗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消极因素要给予批判。
六、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间反求能力和未来预见能力
所谓时间反求,是指对过去形态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追溯、研究、总结和借鉴,必要时还要进行“时间再现”。时间反求看上去是面向过去,但它的目的和意义却在相反的方面,即面向未来,用对过去的反思引导、规范现实的发展。时间反求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克服经验主义与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时间反求意识,着力增强时间反求能力,善于自我诘难,不断地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批判与重构,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自我校正、自我调整、自我构建。尤其是要认真考问长久以来已形成惯例的高校德育中的一些传统做法是否是正确的,其背后支持的思想理论是什么,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对自身的深刻剖析,对工作的重新读解,进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全新认识,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时间反求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反求时链法”,即反向追溯,逆时序而上,由果究因,环环上溯,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时间再现法”,即利用昔日之物、旧时之景为今人再现过去之时。此外,还有“历史研究法”“总结借鉴法”等。[3]
所谓高校德育的预见性,是指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中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工作做在前头,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关注高校德育的未来、德育中各种潜在的因素和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高校德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处理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纠正其行为偏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预测人们的思想走势和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防患于未然。古人认为:“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由于事后教育属于“救”和“戒”,超前教育则属于“防”,其效果作用最大,因而是上策。高校德育应当超前进行,应在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把工作做在人们思想发展的前面。要增强高校德育的预见性,需要多管齐下:一是转变观念,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时间视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超前意识,才能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洞悉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在引领社会发展和精神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实际出发,善于调查,找准问题,使高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尽量克服和避免盲目性。三是总结经验,寻求规律。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动机等都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要善于对各种高校德育领域出现的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力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冒起瓢”。四是提高高校德育的信息化程度。高校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断变化的思想信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信息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一些潜在的、带有普遍倾向性的思想信息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前瞻性。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大学生的思想信息缺乏及时的了解以及信息处理、传递速度的低下。因此,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前瞻性的有力保证。五是锤炼哲学思维,增强窥斑见豹、见微知著、类比推理的能力。为此,必须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增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的捕获、把握和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高校德育实践中各种重大的、潜在的实践课题,始终站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
七、开发利用闲暇时间资源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新工时制的实行使大学生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引导得当,闲暇可成为大学生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放任自流,疏于调理,自由度大、可控性小的闲暇就会成为高校德育的“真空”,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迫在眉睫。闲暇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对大学生闲暇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大学生闲暇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范围,制定和实施闲暇教育的计划和方案。二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闲暇活动的质量、格调和品位。三要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四要与学校各部门一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闲暇时间里给大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指导等。
此外,完善高校德育时间结构、提升高校德育时间功能、适当提高高校德育时间密度、建立健全高校德育的时间评价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也都是运用时间学原理观照高校德育、提高高校德育时间效益的重要方面。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从时间学角度检视高校德育现状,以便充分发挥时间的价值、深刻把握时间运筹规律和深入挖掘时间潜力,对于高效实施富有创造性的高校德育、不断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金哲,陈燮君.时间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一、准确把握时势变化,努力增强高校德育的时代感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充分关注和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的同时,还要切实回答和解决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问题。比如,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批判、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弘扬主旋律、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必须认真正视和思考,并设法加以解决。为此,必须正确对待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时代特征,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机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吸纳和反映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捕捉、利用、创设高校德育的时机
俗话说:“不到火候不揭锅。”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是说做事须讲究时机,高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教育时机是指受教育者在内部准备的基础上,由外部诱因引发的迫切需求某种指导和帮助的关键时刻。善于及时捕捉时机、创造时机、利用时机不仅是运筹时间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高校德育成功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科学捕捉、利用、创设最佳德育时机。高校德育的时机就其出现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偶然性时机、必然性时机和潜在性时机三种。偶然性时机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时机,按一般规律很难被捕捉到;必然性时机是由事物的规律性运动造成的,其出现过程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潜在性时机只是表现为一种可能性,不添加一些人为的促进因素,它永远也不会出现。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当偶然性时机出现时要抓住它;当必然性时机尚未出现时就要做好准备;当潜在性时机露出端倪时,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借助各种外部条件,创设理想的高校德育情境,促使潜在性时机向现实转化。一般来说,可以利用的高校德育时机有如下方面: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件发生时;改革中的某些措施触及到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利益时;大学生的生活阶段发生更替、思想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应时;大学生思想开始醒悟时;大学生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时;举行重大竞赛、隆重集会、盛大节日庆祝之时;发生意外事故时等。[1]
三、优化高校德育的时序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其中就涉及到教育中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时序问题。高校德育的时序是根据特定的高校德育目标安排的德育活动的时间序列。世界既是有序的,也是无序的。人的大脑不但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接收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按某种固定程序随机偶然地接受信息,再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定的系统和结构。科学的高校德育时序应该是循序渐进与适当超越顺序的结合,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它一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高校德育的内在逻辑顺序,以时间为线索将一系列教育活动连贯起来,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使前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二要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恰当的时间安排,适时进行教育。当人们的精力、情绪处于高潮时,可侧重于比较严肃的、晓之以理的开导和说服。当人们的精力、情绪处于低潮时,则应侧重于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式的教育。三要将有序与无序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内化于心的正确思想能在丰富多彩的外化行为活动中得到显现,实现课内课外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循环。四要在按部就班进行高校德育时,注意将高校德育的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善于慧眼识才,对思想先进的大学生提出更高标准,促使其跳跃式发展。
四、驾驭好高校德育的时间节奏
节奏是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时间节奏就是物质运动缓急的交替和周期的间隔。高校德育的时间节奏是德育过程的连续与间断的周期性交替。和谐的教育时间节奏既是和谐教育的基本条件,又是和谐教育的外化形态。要控制好高校德育时间节奏,一要把握时速,快慢得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德育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可以随机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以简明地讲。二要把握时隔,疏密相间。所谓疏,即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所谓密,即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只有疏密相间、得当,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情绪。疏密相间,会给大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会使大学生的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大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2]三要断续合理。高校德育过程的连续需要以师生充沛的精力为条件,当师生的精力消耗到一定限度,就要适时地将连续转为中断。在处理断与续的关系上,要做到断续结合。巧妙的停顿往往含蓄自然,可以激发兴趣,诱发思考,激起大学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强烈求知欲。同时适当的停顿又可以给大学生品味真理的机会和思考、想象的空间。四要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交替。形象思维是运用图形或图象形成概念,借助于具体形象、具体的事物或具体场景进行的推理活动。抽象思维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推理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方法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在高校德育过程中也必须将两者进行合理交替使用。
五、增强高校德育的时尚感
时尚是一种对外表行为模式的推崇和传播现象,表达着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也可以借此发泄个人内心中被压抑的某些情绪。新一代的时尚文化是指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流行于中国15至25岁青少年中间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消费方式。时尚文化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它具有彰显个性、求异、创新、反传统等特征。在时尚文化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更强的冲击力、渗透力和吸引力。青少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追逐时髦的心态,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主体。时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效应。显然,盲目排斥、指责、非难时尚文化是不可取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顺应形势变化,以时尚文化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理性对待时尚,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时尚文化活动,以此作为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对大学生进行高校德育的新思路。在时尚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时尚,抵制低级粗俗的时尚,支持大学生正当的时尚追求,反对异化的唯时尚主义。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将时尚元素融入高校德育内容中,以时尚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高校德育的时代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找到师生之间的交叉共域,从而提升高校德育的艺术性和吸引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时代的新偶像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挖掘和利用偶像身上的闪光点来指导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利用时尚文化中的生命意蕴,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感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利用时尚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对青少年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对于时尚文化中片面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浮浅庸俗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消极因素要给予批判。
六、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间反求能力和未来预见能力
所谓时间反求,是指对过去形态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追溯、研究、总结和借鉴,必要时还要进行“时间再现”。时间反求看上去是面向过去,但它的目的和意义却在相反的方面,即面向未来,用对过去的反思引导、规范现实的发展。时间反求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克服经验主义与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时间反求意识,着力增强时间反求能力,善于自我诘难,不断地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批判与重构,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自我校正、自我调整、自我构建。尤其是要认真考问长久以来已形成惯例的高校德育中的一些传统做法是否是正确的,其背后支持的思想理论是什么,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对自身的深刻剖析,对工作的重新读解,进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全新认识,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时间反求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反求时链法”,即反向追溯,逆时序而上,由果究因,环环上溯,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时间再现法”,即利用昔日之物、旧时之景为今人再现过去之时。此外,还有“历史研究法”“总结借鉴法”等。[3]
所谓高校德育的预见性,是指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中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工作做在前头,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关注高校德育的未来、德育中各种潜在的因素和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高校德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处理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纠正其行为偏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预测人们的思想走势和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防患于未然。古人认为:“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由于事后教育属于“救”和“戒”,超前教育则属于“防”,其效果作用最大,因而是上策。高校德育应当超前进行,应在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把工作做在人们思想发展的前面。要增强高校德育的预见性,需要多管齐下:一是转变观念,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时间视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超前意识,才能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洞悉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在引领社会发展和精神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实际出发,善于调查,找准问题,使高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尽量克服和避免盲目性。三是总结经验,寻求规律。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动机等都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要善于对各种高校德育领域出现的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力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冒起瓢”。四是提高高校德育的信息化程度。高校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断变化的思想信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信息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一些潜在的、带有普遍倾向性的思想信息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前瞻性。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大学生的思想信息缺乏及时的了解以及信息处理、传递速度的低下。因此,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前瞻性的有力保证。五是锤炼哲学思维,增强窥斑见豹、见微知著、类比推理的能力。为此,必须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增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的捕获、把握和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高校德育实践中各种重大的、潜在的实践课题,始终站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
七、开发利用闲暇时间资源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新工时制的实行使大学生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引导得当,闲暇可成为大学生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放任自流,疏于调理,自由度大、可控性小的闲暇就会成为高校德育的“真空”,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迫在眉睫。闲暇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对大学生闲暇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大学生闲暇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范围,制定和实施闲暇教育的计划和方案。二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闲暇活动的质量、格调和品位。三要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四要与学校各部门一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闲暇时间里给大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指导等。
此外,完善高校德育时间结构、提升高校德育时间功能、适当提高高校德育时间密度、建立健全高校德育的时间评价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也都是运用时间学原理观照高校德育、提高高校德育时间效益的重要方面。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从时间学角度检视高校德育现状,以便充分发挥时间的价值、深刻把握时间运筹规律和深入挖掘时间潜力,对于高效实施富有创造性的高校德育、不断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金哲,陈燮君.时间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