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感培养走向实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它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体会情感,强化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反复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读,以读为主线,但不是单调、枯燥地死读,而要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用有声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多重感觉不断叠加的立体运动过程,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对发音的正误,语句的流畅,词义的理解,表达的恰当,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以及“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谴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其情绪是健康的。这首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积极奋发的博大胸襟。
  二、揣摩品味,领悟语感
  叶圣陶曾说:“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斟酌字词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常常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并不深奥,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咬文嚼字,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字词表达出来的,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教学《荷花》一课,通过看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生机勃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姿态之美。教师借机询问:在“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这一句中,把“冒”字改成“伸”、“钻”、“挤”、“跳”等字,行吗?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声情并茂地朗读,仔细地揣摩,充分感受到了“冒”字不能改,因为一个简单的“冒”字,形象地展现了荷花蓬勃向上的形态。这样,抓关键字词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2.想象意境
  古希腊哲人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亟待点燃的火把。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得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形象思维“引路”,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内化”生成“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在学生读完杜甫的《绝句》后,我创造性地使用诗歌,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用图画表达出诗歌所描绘的春天美景。结果,每个学生所画出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各不相同:有的用一串串音符来表达黄鹂在枝头鸣叫;有的用被微风吹拂的杨柳说明浪漫迷人的明媚春光;有的突出一行白鹭自由自在、欢快地飞翔;有的还用寥寥几笔来描绘诗人的表情,表现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了这首诗,从中领略了多种表达语感的形式。语感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迁移运用
  迁移运用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做一些迁移性练习,让学生在读懂、感悟的基础上,练习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以读写结合来升华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只要留心观察,身边每天都会有新鲜事情发生,这些见闻是生动、真实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把切身感受记录下来,形式可以是日记、随笔等。学生用笔“记录”生活,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其情感经验日益丰富,感悟能力逐渐增强。
  三、扩充阅读,积淀语感
  语感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
  语感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情境。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如果能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句变成了熟悉的语句,就能使他们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学生通过背诵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从背诵中一步一步地领悟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妙,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抒情散文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丰富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对语感培养的最好诠释。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读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当代社会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阅读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课外实践等,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迥异的风格而喝彩,因曲折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并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不断获得提升。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小学中高年级须经常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作为一项作业却很难进行检查、反馈,往往是有始无终,不了了之,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佳。  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测与评价呢?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举行读书交流会就是检测评价课外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常用的读书交流会的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不定题读书交流会。学生通过交流会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收获向大家汇报,与大家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也
眼药种类很多,不仅有治疗作用,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所以药品的选择是否正确,用法是否得当,对眼病的治疗和防止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至关重要。不少人认为上眼药是件小事,殊不知,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人们的食欲也在悄然减退。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功能变得非常脆弱,饮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疾病。炎热夏季里如何调节饮食结构。如何吃出健康,就显得非常重要
语感,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尤为重要。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在此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重视范读,引发语感  放眼今天的阅读教学,常看到教师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朗读要领,或自豪,或悲伤,或激昂,或兴奋,继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听朗读录音,希望能引发学生感悟。尴尬的是,几分钟后,学生正襟而坐,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效。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指导朗读,再现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在学生面前展现丰富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说实话,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尤其是农村学生,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的生活单调,信息贫乏,阅读量少,所以作文选题单一,内容单调,语言贫乏。其实,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学生并不缺少习作资源。淳朴的民风、温暖的人情、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农家生活,无不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活水。那么如何利用本色生活让农村孩子爱上作文?  一、在自然风光中感受家乡的美丽
伴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合作、探究、自主的教学模式正被许多教师如火如荼地运用到课堂中,而传统的讲授法则离课堂渐行渐远。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课堂,应是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显所长、和谐共生的场所。教师应将讲授、合作与探究等众多方法兼收并蓄,合理而科学的使用,为实现阅读教学高效课堂而服务。  一、因材讲授,促使课堂达成高效  讲授法教学方式作为一种传统性
<正>当下,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与《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学生腔鲜明,不是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被教师所接受,整体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