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研组建设的自我分析
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从环境、教研组人员、教研组管理、教研组文化几方面对原有的教研组建设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危机的分析,找准本组建设的生发点。
2.让教研组回归教研
中小学教研组应是一个“学”与“习”的共同体。“学习”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教研组要成为教学“诊所”,凸显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与“习”。
第一,教学问题化。教师个人反思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研组筛选问题,确定有研究价值和能进行研究的“真问题”。
第二,问题课题化。按照对问题的关切程度和兴趣,教研组人员自愿组成课题组,将问题转化为有一定假设和具体操作方案的课题。
第三,问题的解决。自愿组合的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工作坊、行动研究、课例研究、课堂观摩和研讨会等校本研修方式,进行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与“习”。
3.“三环互动式”的“学”与“习”
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囿于自己“学”与“习”的经验,以及同伴之间“学”与“习”的经验,站位不高,视野不开阔,影响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而高质量的学习必须依赖有专业深度的纵向引领。因此,理想的教研组的学习既要有个体自我更新导向、同伴互助支持导向、专业引领导向的“单环学习”,更要有三者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环互动式学习”。“三环互动式”的“学”与“习”是学习型教研组学习的主范式。
4.“创造”教研时间
第一,有效利用“现成”的教研时间。教研组要做到教研活动“四定”,即定主题、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三有”,即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另外,教研活动要设计“栏目化”的教研形式,如“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教学一得”、“问题诊所”等,教师分别主持各“栏目”的教研活动。
第二,鼓励开展非正式的教研活动。要引导教师树立“研在平时,研在每一天,研在每个角落”的观念;鼓励教师开展“办公室教研”、“家庭教研”;倡导教师建立各抒己见、实话实说的松散型教研,营造开放、民主、追求实效的教研文化。
5.“悬挂”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文本或叙述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悬挂”在其他教师面前,请大家对它进行“会诊”,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第一,自我暴露——说课。教师(实施者)叙述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秉持的教学理念以及实施这一理念的组织、行为策略、重点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二,集体汇谈——会课。教研组人员以对话的形式,从不同侧面深究隐藏在教学设计背后的教师的“扎根理论”,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出具体的建议,对教学设计的组织和行动策略逐一进行诊断,并帮助教师(实施者)获得相关的教学背景资料。
第三,连环跟进——重构。教师(实施者)在教研组集体会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构。
第四,反馈会议——评课。教师(实施者)对重构后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教研组人员对其进行再评,最后与教师一起确定新的教学设计方案。
6.让教研组成员生活在创造性张力之中
第一,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如教研组长负责制、组员尽力制、“学、思、习、评、讲”教研活动制度。
第二,给不同阶段的教师不同的挑战性任务。如职初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每学年做一个课例研究并写一篇经验总结性文章;骨干教师每学期研读教育理论书籍2本,每学年完成一项专题研究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