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出发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j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在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概念的构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变式问题情景,对例题(习题)挖掘与引申;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对老问题进行延伸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问题情境;创新思维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而,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渠道.
  一、通过设计概念的构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包括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
  1. 创设类比发现问题情境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通过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了解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图形面积的关系,继而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 长 × 宽. 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说说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再根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主探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知识迁移能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2. 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并观察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长方形. 通过操作活动,由具体的图形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二、对例题(习题)挖掘与引申,创设问题情境
  波利亚说过:“专心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窗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变式教学可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是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探索过程,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如新课程中的“想一想”是优秀情景载体,能利用它们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类比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使用的知识. 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那么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一旦接受就会被牢牢地掌握.
  如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就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如告知学生的得分,计算学生得分的平均分;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队员李强身高155厘米,可能吗?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水池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诸如此类的生活中的问题,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 作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地发展、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并能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就需要我们老师精选习题,要题尽其用,通过习题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要从学习的结论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一课时,设计如下的练习题:和你的同桌做10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把你的胜负情况填在下面的表里.
  再启发学生思考:胜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负的次数呢?这样的题目设计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游戏中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进一步发展了对数学的兴趣,在游戏中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牢固掌握了数学知识.
其他文献
【摘要】高考数学复习是一门学问.通过复习教学要对每一章的知识进行梳理,构建框架,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要想明白、写清楚、算准确,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密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才能真正实现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特色;亮点;启示;数学文化  201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
2011版新课标实施以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学教学开始走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们开始摒弃原先举例加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而从各种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出发研究数学问题,解释数学问题. 这一切,无不使数学教学更多地充满了实践性、趣味性. 但是,数学在生活中,生活却不是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不认识
什么是美?美是世间永恒的话题. 美丽的东西,总让人过目不忘. 教学也一样,假如你所编织的教学旅程是五彩缤纷的,就会紧紧地抓住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美丽”可以陶冶心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  一、外在的美——让孩子喜欢上数学  今天我有幸执教最新修订的一年级数学,我发现了数学的“外表”更加美丽了:彩色的插图、童话般的学习情境、动感十足的数学课件,“美丽的外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成
【摘要】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文、图、声并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传统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多媒体;教案;动手实践;形体语言;黑板;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
【摘 要】 小学低段儿童活泼好动,课前准备不充分,较难进入课堂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教师应结合心理辅导知识“暖身活动”理论和经验,创设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暖身活动. 设计复习活动促使知识迁移;游戏活动激活学习愿望;故事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生活情境提升学习热情;问题互动引起认知冲突;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进而提升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和效率.  【关键词】 小学低段;数学;暖身活动  【基金项目】 201
摘要:面对喜欢求新求异的小学生,一个数学教师,如何才能使教学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学生為主体”,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具体来说。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作业设计,等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本文侧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三方面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主体;内容;过程;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是这样定义的:“
一、引 言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不断相互统一的过程。学生遇到难题时的反应,对高考成绩有无影响?遇到难题时,持不同态度的文、理、艺术类学生的高考成绩之间有无差异?本文针对学生遇到难题时的反应,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学生遇到难题时的反应与高考成绩的关系,以希望能帮助教师、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难题,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二、研 究  我选取南京市
【摘要】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遇到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进行纠正,本文首先介绍了抓住错误在学习中的意义,并就如何化解错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错误;意义;化解方法  初中数学相比较于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的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学生们出现错误也是非常正常的,错误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理解得不够深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在校内外听课,遗憾的是,听过的计算课都让人感觉枯燥无味.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其实计算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计算法则的得出也不应是生硬死板的呈现,怎样“激”起学生的兴趣、怎样让计算课堂“活”起来成了我研究的目标. 为此,在一次优课比赛时我大胆地选择了五年级上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通过深入的研究、探讨,使这节课的教学真正“活”了起来,精彩连连.  【精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历来是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度过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适应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影响学生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衔接存在“脱节”现象  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初中教学内容在不断删减,教学要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