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美?美是世间永恒的话题. 美丽的东西,总让人过目不忘. 教学也一样,假如你所编织的教学旅程是五彩缤纷的,就会紧紧地抓住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美丽”可以陶冶心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
一、外在的美——让孩子喜欢上数学
今天我有幸执教最新修订的一年级数学,我发现了数学的“外表”更加美丽了:彩色的插图、童话般的学习情境、动感十足的数学课件,“美丽的外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源泉,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数学.
二、内在的美——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
1. 思维碰撞的“美”
数学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把数学问题简单化,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我们以往的许多教学常常追求所谓的“效率”,即使孩子不理解,也要拼命“逼”着孩子去理解,数学的思考原来是美丽的,却变成了一种思维负担. 举个例子:以前教学一年级进位加和退位减时,教材总是强调“凑十法”和“破十法”,强行套用模式,忽略学生的探讨过程和自主的个性.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哪有“美”可言?而今年,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找到了不一样的“美丽的思维”,甚至称得上“美妙”:我在教学“买铅笔”15 - 9时,我现场当起了售货员,卖起了铅笔,学生争先恐后地购买,“我买1支,还剩几支?”“我买5支!”“我买9支,还剩几支?” ……学生活动的同时自己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得到了许多算式,有学过的不退位减法,还有许多没学过的如15 - 6, 15 - 9等,当我指着“15 - 9”说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时,有一名学生说:“老师,只要数你手上还拿着的铅笔的支数就是15 - 9的得数. ”多可爱的孩子!这就是“一支一支地拿走”的方法. “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我来!我来!”接着,我让孩子们拿出小棒在小组里摆一摆,许多的方法应运而生:生1:我一支一支地拿走1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6;生2 : 15分成10和5,从10支中拿走9支剩1支,1加5等于6;生3:从15支中先拿走5支,剩10支,9分成5和4,10减4得6;生4:因为9加6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6 ……
这些方法都是孩子思维的结晶,可能你会认为有的方法不好,但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是他们动脑筋思考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那争先恐后发表自己方法的过程,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美”,让人陶醉其中,感到美不胜收.
2. 生活感悟的“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我们所要教的数学溶入生活,让孩子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 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成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是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童真童趣,孩子的纯真的笑容成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 如教学:“5”时,我让孩子说出生活中的“5”,孩子不仅有“手有五指,五边形”这样的正确答案,还有“奥运五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等美妙的事物、成语. 当我们学习完认识物体这部分知识后,在小结举例环节时,孩子们纷纷举生活中的例子,“我家的电视机是长方体.”“我的玩具魔方是正方体、”“我最爱的篮球是球.”甚至有的学生说“要帮小猪建围墙,得用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要用的话得立起来,球不适合建房子.”“四种物体赛跑,球会跑得最远,圆柱必须倒下用弯的那一面滚,长方体、正方体跑得最慢. ”……孩子们虽然现在还不能严密完整地说出四种物体的数学特征,但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它们,甚至运用它们来“建房子”,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它们“赛跑”,多生动有趣,多美啊!孩子已经感悟到立体图形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人文关怀的“美”
数学是一门科学,从外部的和旧的眼光看,好像人文的东西很少,有的只是涉及一些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其实不然,看看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们那“数学作文”和“数学日记”,就能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人文精神和看到孩子们眼中五彩的世界,特有的数学人文景观. 这里摘录几则孩子的数学日记:
《做好事》: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妈妈下班很辛苦,我帮妈妈到店里买洗衣粉,妈妈给我10元钱,洗衣粉一包3元,售货员阿姨找我多少钱?《吃橘子》:中午我掰了一个橘子,橘子一共有9瓣,我先给爸爸4瓣,再给妈妈4瓣,我只有几瓣? 《奶奶生病了》:今天奶奶生病了,我拿香蕉给奶奶吃,一共有12根香蕉,奶奶吃了1根,我吃了1根,还剩几根?
这不就是人文的美吗? 有孝心,学会关心人,正是当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而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尽管不少字还只能用拼音来表示,但他们用数学表现出对长辈、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我觉得其意义超过创作本身.
美丽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都是美丽的.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作为一种美的承载物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 让孩子们的人格更美好,懂得关怀,懂得关注多彩的生活. 让每个老师踏上寻找美丽的发现之旅!我们共同期待!
一、外在的美——让孩子喜欢上数学
今天我有幸执教最新修订的一年级数学,我发现了数学的“外表”更加美丽了:彩色的插图、童话般的学习情境、动感十足的数学课件,“美丽的外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源泉,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数学.
二、内在的美——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
1. 思维碰撞的“美”
数学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把数学问题简单化,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我们以往的许多教学常常追求所谓的“效率”,即使孩子不理解,也要拼命“逼”着孩子去理解,数学的思考原来是美丽的,却变成了一种思维负担. 举个例子:以前教学一年级进位加和退位减时,教材总是强调“凑十法”和“破十法”,强行套用模式,忽略学生的探讨过程和自主的个性.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哪有“美”可言?而今年,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找到了不一样的“美丽的思维”,甚至称得上“美妙”:我在教学“买铅笔”15 - 9时,我现场当起了售货员,卖起了铅笔,学生争先恐后地购买,“我买1支,还剩几支?”“我买5支!”“我买9支,还剩几支?” ……学生活动的同时自己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得到了许多算式,有学过的不退位减法,还有许多没学过的如15 - 6, 15 - 9等,当我指着“15 - 9”说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时,有一名学生说:“老师,只要数你手上还拿着的铅笔的支数就是15 - 9的得数. ”多可爱的孩子!这就是“一支一支地拿走”的方法. “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我来!我来!”接着,我让孩子们拿出小棒在小组里摆一摆,许多的方法应运而生:生1:我一支一支地拿走1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6;生2 : 15分成10和5,从10支中拿走9支剩1支,1加5等于6;生3:从15支中先拿走5支,剩10支,9分成5和4,10减4得6;生4:因为9加6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6 ……
这些方法都是孩子思维的结晶,可能你会认为有的方法不好,但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是他们动脑筋思考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那争先恐后发表自己方法的过程,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美”,让人陶醉其中,感到美不胜收.
2. 生活感悟的“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我们所要教的数学溶入生活,让孩子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 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成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是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童真童趣,孩子的纯真的笑容成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 如教学:“5”时,我让孩子说出生活中的“5”,孩子不仅有“手有五指,五边形”这样的正确答案,还有“奥运五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等美妙的事物、成语. 当我们学习完认识物体这部分知识后,在小结举例环节时,孩子们纷纷举生活中的例子,“我家的电视机是长方体.”“我的玩具魔方是正方体、”“我最爱的篮球是球.”甚至有的学生说“要帮小猪建围墙,得用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要用的话得立起来,球不适合建房子.”“四种物体赛跑,球会跑得最远,圆柱必须倒下用弯的那一面滚,长方体、正方体跑得最慢. ”……孩子们虽然现在还不能严密完整地说出四种物体的数学特征,但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它们,甚至运用它们来“建房子”,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它们“赛跑”,多生动有趣,多美啊!孩子已经感悟到立体图形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人文关怀的“美”
数学是一门科学,从外部的和旧的眼光看,好像人文的东西很少,有的只是涉及一些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其实不然,看看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们那“数学作文”和“数学日记”,就能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人文精神和看到孩子们眼中五彩的世界,特有的数学人文景观. 这里摘录几则孩子的数学日记:
《做好事》: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妈妈下班很辛苦,我帮妈妈到店里买洗衣粉,妈妈给我10元钱,洗衣粉一包3元,售货员阿姨找我多少钱?《吃橘子》:中午我掰了一个橘子,橘子一共有9瓣,我先给爸爸4瓣,再给妈妈4瓣,我只有几瓣? 《奶奶生病了》:今天奶奶生病了,我拿香蕉给奶奶吃,一共有12根香蕉,奶奶吃了1根,我吃了1根,还剩几根?
这不就是人文的美吗? 有孝心,学会关心人,正是当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而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尽管不少字还只能用拼音来表示,但他们用数学表现出对长辈、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我觉得其意义超过创作本身.
美丽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都是美丽的. 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作为一种美的承载物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 让孩子们的人格更美好,懂得关怀,懂得关注多彩的生活. 让每个老师踏上寻找美丽的发现之旅!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