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先生是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发表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以纯熟的艺术技巧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图景,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抗战期间,吴先生又创作了《鸭嘴涝》(后改名《山洪》)、《铁闷子》等作品,深刻展示了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的韧性与抗争。解放后,吴先生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了《(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的典型形象》、《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等一批至今仍有影响力的论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术界大量引进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一方面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使之摆脱了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附庸的狭隘处境;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它使文学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文学研究越来越像是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分支,文学研究者甚至比哲学家更关心哲学,比社会学家更乐意谈论社会,
上个世纪之交,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即中文的现代西式百科全书问世。这些新式教育工具以简洁的语言为现代社会文化中的众多问题提供了简明而有序的信息,其创新意义,远非彼时中国所使用的“工具书”一词所能概括。本文考察了黄摩西1911年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它被视为1903-1911年间中国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最先进的一部。我们特别关注这部著作之成为“现代”工具书的那些特征,以此勾勒出这部辞书的现代的、世界主义的特质,同时也展示出学者黄摩西的学术成就;并从一个特定角度,呈现已成为晚清社会风格标
中国与印度是相邻的文明古国,两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共性,这些共性源白两国的地理幅员、人口规模和悠久历史。西藏地区位于汉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汉人和印度人在与藏人交往时显示出不同的态度,这与中国和印度两种文明的特征和两个社会的不同性质有关。在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汉文化的传播与印度梵文化的传播也有各自的特点。文章最后就汉人、藏人和日本社会对源白印度的佛教采取的不同的接受方式,探讨了各自社会文化传统的特征。
在21世纪的第7个新年到来之际,《求是学刊》迎来了发刊第176期。176期,计34年,这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但对《求是学刊》而言,却凝结着几代学人春蚕吐丝般的辛勤努力,广大读者良师益友般的精心呵护。今日之《求是学刊》虽属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报。
2007年3月4日,《探寻真善美——汤一介先生八十华诞暨从教55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
2007年3月16至17日,“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中国港台地区的近百位海内外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2007年4月28日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李大钊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论坛——暨纪念李大钊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等重要科研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刊的代表共计30余人与会。
把黑格尔与德里达进行对照,我们会发现:黑格尔思考的是法的自由原则,在这个原则上能够有法的建筑。而德里达在公正和暴力之间的张力区域中理解法,那里不可能有建构,而只有解构。面对西方传统和当代思想我们自身如何能够占据一个区别于后现代的立场?当代思想的整体性区分已经为我们打开对人性的居住的记忆。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卜筮、观亓德义”易学解释方法,以此出发,由对于卜筮的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最后作者指出:孔子关于易学解释已具有了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意味,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孔子仍然未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字训释、象数和史学等方法,并以之为哲学解释的进路。孔子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