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品味·回味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意在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绿色文言”就是这种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桃花源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桃花源”中的人情美,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识。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知味”,通过对作品的细读尝生活和谐之味,感热忱真诚之心,念淡然静守之情。其次要 “品味”,通过深入的思考去品“和为贵”的和谐理念,品“里仁为美”的真诚诉求。三是要“回味”,让学生通过写“心得”等方式感悟文章之“道”,增厚文化积淀,提高了文化素养。
  关键词:《桃花源记》 “绿色文言” 以人为本 人情美
  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学语文不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包含着对于人情、人性的解读,美好的人情会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塑造产生深广的影响。但在实际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的渗透很容易被忽略,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无法被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根据这种教学现状,赵谦翔等老师提出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提倡文言“语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紧扣文本、理解文言的基础上,做到“眼、口、心”都有所得;倡导“熟读”与“精思”的有效结合,积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感悟文章所蕴含的艺术、人文精华,实现学习语言与学习人生双重“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绿色文言”的理念,对《桃花源记》教学中如何挖掘人情美进行探讨。
  一、知味—字斟句酌 细细研读
  “绿色文言”教学首先着重以诵读促语感,学生用“读”接近文本再走进文中世界,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培养文言语感的同时也为细读文本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强调“文本”意识,一切从“文本”出发,从“细读”开始,但又不割裂文本与作者、读者及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教学应在原有诵读的基础上,透过对《桃花源记》文本中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把握,还原充满乡土田园气息的村落风貌以及安逸祥和的生活景象,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笔下流露的淳朴人情。
  1.读“怡然自乐”,尝生活和谐之味
  文中第二段自“土地平旷”起至“并怡然自乐”,该段由整体到局部的描写了桃花源内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作者借“渔人”视角首先从整体上对桃花源内景象进行描述,运用数个形容词对土地、屋舍、农田、道路等景象进行修饰,如“平旷”“俨然”“交通”等,从细节上掌握景象特点,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比如“屋舍俨然”,整齐的房屋排列首先给人一种规整统一的感觉,且各家房屋紧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和谐统一的群居环境下,邻里相近相亲的居住氛围。
  2.读“便要还家”,感热忱真诚之心
  由于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桃花源内安闲自在的生存环境、友好和谐的生活氛围同样隐隐地美化着众人的内心。面对“渔人”的突然到来,桃源众人忽感陌生和惊讶之余,肢体动作上的表现强烈地表示出了心中的热情,“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皆出酒食”等,显现出田园农家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淳朴品质。
  3.读“不足为外人道也”,念淡然静守之情
  《桃花源记》是一篇记叙散文,文中唯一的对话便是在这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基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与工具书,可归纳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的两种解释:一是不值得告诉外人,二是不要告诉外人。结合上下语境来看,将“不足”解释“不要”更为合适。 “此中人”对于误入桃源的渔人特别热情,但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朝代更替感兴趣的同时也会深思熟虑。由“皆叹惋”的动作神态描写,侧面体现出他们内心的同情与无奈,感慨的同时不禁思考生存的意义,对比之下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坚定对家园的守护信念。从后文可知,世人欲寻桃花源,都以“未果”告终。“不足为外人道”道出桃源人内心深处向往安宁祥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其中也包含着对这片土地、这个家园真挚的尊重与热爱。
  二、品味—把握角度,精准思考
  在读的基础上,只有融入思考才能更进一步地走进文本深处,领悟文本内涵。 “桃花源”古朴雅致的乡韵、淳朴清幽的乡风,滋养与浸润了善良单纯、美好热情的人心,留下了绵延不断、真诚可贵的人文关怀。而这样的关怀也正是针对“人情冷漠”的良药,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热情善良、内心真诚的人。
  1.思考社会关系,品“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美好生活的本质在于和谐。在《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贴近于生活最美好的状态,通过对孩童、老人两种人物形象愉悦、舒心的神态描写,直观地反映出桃源内生活的安乐与祥和。陶渊明身处乱世,家园被战火摧毁、沉重的赋税徭役,种种民不聊生的社会困境缠绕着摇摇欲坠的国家,人民的希望逐渐被摧毁。作者痛斥现实的阴暗,也极度渴望光明的未来,“桃花源”应运而生。
  通过文中桃源社会与动荡的现实社会的展示,两种社会的对比能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但这仅仅是从文字上的初步了解,更为重要的则是将文中体现的人文和谐理念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来说,和谐的关系能够体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如尊重长辈、多陪伴家人,这是与家庭的相处之道;爱护环境、树立环保理念,这是对自然的尊重之道;热心善良、真诚友善,这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之道。从生活细节出发,积极树立社会责任感,成长为有担当、有理想、心中光明的人,这便是人生的和谐之道。
  2.思考精神生活,品“里仁为美”的真诚诉求
  《桃花源记》因其丰厚的人文情怀传读至今,它包含着社会关系的和谐、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高尚。其本身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因子,继承着以“仁爱”为核心,平等、宽容待人的鲜明的儒家思想,这一点文中借以桃源众人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最为淳朴、自然、无世俗之气的真实感受,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桃花源”设定在乡土环境中,家家户户相邻而居,耕作时亦会相互交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就这样逐渐拉近。相较于城市环境,高楼崛起亦是“屋舍俨然”,但邻里之间却让一道道房门隔开了交往的热情与温暖。生活压力增大,年轻人忙于事业奋斗的同时,容易忽略老人和小孩对亲情、陪伴的需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宁和乐景象也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渐渐变得可贵。
  三、回味—融思于文,笔下生花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说:“语文能力皆在言语表现,言语表现的重心在于写作。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终极指向。写作教学,首要的是言语生命和精神创造力的养护。”通过对《桃花源记》人情美的分析,会發现它展现了桃源人乐观、勤奋、淳朴等诸多优秀品质,营造了安宁和乐的和谐生活氛围,表达了真诚的可贵。这是陶渊明赋予《桃花源记》的言语生命和精神创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其融入于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感触,从而引发感悟,让真挚淳朴、热情友善的桃源人情浸润每个学生柔软的内心。在此,可以借鉴绿色文言中“一言心得”的教学形式。
  “一言心得”主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熟读精思后的感悟形成凝练、精确的书面表达,教师认真进行评点,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所收获。我以“亲历桃源”为话题,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描述特定环境下展现的桃源之美,体会“桃花源”内在的可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地灵秀的桃花源滋养了古朴淳厚的桃源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里,最为可贵的便是无论男女老少,都拥有一份赤诚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人情美好、人心至善。《桃花源记》以其醇厚的人文情怀传读至今,留下珍贵的人文宝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找到最能触动自己的点,自由地书写属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让“桃花源”所代表的美好本质传播得更广、更远。
  参考文献:
  [1]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徐浩《“不足为外人道”注释商榷》,《学语文》2018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可以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让思辨性阅读思维得以呈现;借助有效提问,驱动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借助团队力量,让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在质疑争辩中得到生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 思维培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01  学生与学生间阅读水准
[摘 要:从2010年起,曾国祥开始了他对于电影的构想,这一年也是他从演员转型成为导演转折点。由《七月与安生》(2016)到《少年的你》(2019),导演曾国祥为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叙事及审美风格。与以往的青春电影不同在于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在青春电影模式化的情节设置外,他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去碰触人类心灵中最深处的情感。而这两部作品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评分、票房还是奖项
作文怎么写才能不跑题?大多数语文老师必定会说紧抓题目关键词,这固然不错,毕竟关键词是涉及材料主旨蕴含的词,但仅抓关键词是绝对不够的。比如说,如果提炼出的关键词是“自由”,学生围绕“自由”自由发挥,很容易想得片面,还要弄清题目是谈“自由与规则”“自由与传统”还是“自由与叛逆”,等等。因此,找到关键词后还需要更精细化的审题。  如何精细化审题呢?在此,我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几点体会。  一、着眼于整体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对历代治乱兴亡、生产生活的总结。在历史教学中,天然地会涉及传统文化,历史课成为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平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优化教师队伍、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实际生活三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正
摘 要:诗歌鉴赏一直是文学鉴赏当中的难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也很重,可由于时代、语言的巨大隔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诗歌鉴赏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易攻克的难题。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提高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并给出合理建议,以期能有所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鉴赏能力 策略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所以要想提高高中生的诗歌鉴赏力,须
摘 要: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曾让许多老师犯愁。有许多老师为之而作过各种大胆地尝试和探究。或许有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师生共同受益。或许有人尝试的结果不尽人意,学生仍然为怎样写好作文而感到迷茫,无从下手。笔者就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于后,为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兴趣 训练多元化  DOI:10.12241/j.i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不可能全部来自于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属于精读教学,主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则还需通过开展广泛阅读来实现。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类型的泛读教学进行了尝试,发现主题阅读这种形式是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主题阅读也叫“主题式广泛阅读活动”,首先是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
摘 要:语文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对高中语文教学理念进行分析,总结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思维 教学策略  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构建于高中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是语文教育工
随着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公布,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强化。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渗透,有效应对高考语文命题变化,是一个应为一线教师所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习得,不能仅仅依靠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而是需要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不是一场“运动”,需要的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久久为功。  近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对传统文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德育教师需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管理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有助于传统文化水平及德育素养的全面提高,体现德育管理成效。本文结合小学德育教学现状,分析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 德育管理 教学策略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