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就本节课的重点提出某些中肯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质疑、 困惑、 探索的心理,从而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不由自主地开动脑筋去思考和搜索答案,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小学数学的教学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做到合理预设,难易适度,因“材”施问,多元化的话,那肯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理预设;难易适度;因“材”施问;多元化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既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给教师提供一个检验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的机会,从而进一步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提的问题不恰当,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常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见解。
一、合理预设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吃透教材,找到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找出问题的切入口,然后合理地预设问题,巧妙地把学生从已知引导到未知。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预设的问题有: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切拼成一个长方形?4.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提问,促进师生的互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切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合理地预设问题,使学生在已知中追求未知,从已知过渡到未知,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从而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二、难易适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有不少的数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有时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听了问题一脸蒙圈,根本不知道老师所问,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这样提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大忌,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与学生的大脑产生共鸣,相反还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降低学习的兴趣,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直白,只要用“好”“不好”“对”“不对”这些词语来回答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能随口而出,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活跃,但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毫无教学价值。综上所述,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做到难易适度,既要符合学生的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又要有挑战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并不由自主地运用所学过的旧知识來进行搜索答案。那如何做到难易适度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前要注意了解学生旧知识水平。通常,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越了解就越容易找到提问的角度,那就越容易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其次,在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遇上瓶颈时,要适当地提示,暗示问题的答案范围。否则,学生的思维活跃,会钻牛角尖,会越出问题的范围,从而偏离答案,甚至越思考离正确的答案越远,这样的提问就毫无意义了。
三、因“材”施问,使学生均衡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问,即集体提问与个别提问相结合。进行集体提问时,要顾及全班同学,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同学开动脑筋便可回答出来。 但在课堂上总是进行集体提问,就难于把知识推向深度与广度,这样就扼杀了成绩好思维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在教学当中,要适时地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起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从而更饶有兴趣地投入到钻研问题中去,这就需要进行个别提问。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中,教师教学完例题之后,可以将例题处理一下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只出示了例题的前半部分:某鞋厂去年计划生产女鞋10万双,实际生产女鞋12万双,这时老师提问: 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既问了全班同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就会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生产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生产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生产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生产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能提出以上的问题都是对的,学生们得到肯定后,肯定个个兴趣盎然,畅所欲言。成绩一般的同学能想到简单的问题,参与到其中了。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努力探索,追求更多的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空间便得到了锻炼,也自然而然地把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宽了。
四、多元化提问,促进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多元化,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不能总拘泥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之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课堂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养成一种思维惰性,从而缺乏主观思维能动性,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相互探讨,打破学生思维的受抑制状态,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充沛,继而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找三角形的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等学生明确这一概念后,然后让他们自主交流:三角形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最终找出三种(锐角 直角 钝角)三角形的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启发,但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交流,提出疑问,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并最终找出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存华,郁琴芳.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 2004.
[2]杨玉希.优化问题设计,追求高效课堂:以《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为例谈问题设计[J].中学时代,2013(6):129-131.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理预设;难易适度;因“材”施问;多元化
美国教学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既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目标,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给教师提供一个检验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的机会,从而进一步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提的问题不恰当,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常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见解。
一、合理预设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吃透教材,找到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找出问题的切入口,然后合理地预设问题,巧妙地把学生从已知引导到未知。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预设的问题有: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切拼成一个长方形?4.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提问,促进师生的互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平行四边形切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合理地预设问题,使学生在已知中追求未知,从已知过渡到未知,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从而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二、难易适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有不少的数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有时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听了问题一脸蒙圈,根本不知道老师所问,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这样提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大忌,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与学生的大脑产生共鸣,相反还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降低学习的兴趣,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直白,只要用“好”“不好”“对”“不对”这些词语来回答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能随口而出,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活跃,但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毫无教学价值。综上所述,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做到难易适度,既要符合学生的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又要有挑战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并不由自主地运用所学过的旧知识來进行搜索答案。那如何做到难易适度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在提问前要注意了解学生旧知识水平。通常,对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越了解就越容易找到提问的角度,那就越容易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其次,在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遇上瓶颈时,要适当地提示,暗示问题的答案范围。否则,学生的思维活跃,会钻牛角尖,会越出问题的范围,从而偏离答案,甚至越思考离正确的答案越远,这样的提问就毫无意义了。
三、因“材”施问,使学生均衡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问,即集体提问与个别提问相结合。进行集体提问时,要顾及全班同学,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普遍性,大部分同学开动脑筋便可回答出来。 但在课堂上总是进行集体提问,就难于把知识推向深度与广度,这样就扼杀了成绩好思维活跃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在教学当中,要适时地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起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从而更饶有兴趣地投入到钻研问题中去,这就需要进行个别提问。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中,教师教学完例题之后,可以将例题处理一下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只出示了例题的前半部分:某鞋厂去年计划生产女鞋10万双,实际生产女鞋12万双,这时老师提问: 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既问了全班同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就会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生产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生产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生产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生产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能提出以上的问题都是对的,学生们得到肯定后,肯定个个兴趣盎然,畅所欲言。成绩一般的同学能想到简单的问题,参与到其中了。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努力探索,追求更多的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空间便得到了锻炼,也自然而然地把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宽了。
四、多元化提问,促进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多元化,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不能总拘泥于“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之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课堂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养成一种思维惰性,从而缺乏主观思维能动性,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相互探讨,打破学生思维的受抑制状态,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充沛,继而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找三角形的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等学生明确这一概念后,然后让他们自主交流:三角形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最终找出三种(锐角 直角 钝角)三角形的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启发,但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交流,提出疑问,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并最终找出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存华,郁琴芳.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 2004.
[2]杨玉希.优化问题设计,追求高效课堂:以《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为例谈问题设计[J].中学时代,2013(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