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那么,这项工作的成效怎样?现实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带着这些问题,在天津市委教育工委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12年10月对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五所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设计及实施情况
为了解天津高校普通学生对大学生入党工作的认知、评价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012年10月,课题组对五所高校的普通学生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98份。我们运用SPSS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项调查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包括两个问题:“所处的年级”和“现在的身份”①。二是调查对象的入党动机。这部分包括“是否想入党”和“为什么想入党”两个问题。三是关于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认知的调查。这是本项调查的主体,共包括11个问题,其中8个问题是选择题,3个问题是填写题。选择题分别是:认为什么样的同学够入党条件?知道班级里谁是预备党员和党员吗?认为他们够条件吗?知道班级里谁是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吗?认为他们够条件吗?参与过班级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的活动吗?认为这样的活动做到完整、严密了吗?认为这样的活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了吗?填写题分别是:如果您是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的话,对自己有哪些要求?您对班级里的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有哪些希望?您对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二、大学生入党工作的有益经验
1.各高校普遍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入党工作的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该机制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具体负责,各二级学院分别负责。在二级学院普遍建立了“党建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党建办”)。“党建办”由专职辅导员老师任主任,优秀学生党员任副主任,专门负责大学生入党教育、发展学生党员以及进行党员教育工作。“党建办”之下是各学生党支部,根据学生党员人数的不同,有的支部建在班上,有的建在系里,有的按年级建立,每个支部都有具体的负责人。这样一种大学生入党工作的管理机制,能够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为大学生入党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2.大学生入党工作程序总体上做到了完整严密
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的程序是:第一步,接收学生的入党申请并对申请人进行考察。一般是由班级的团支书接收入党申请书并上交学院“党建办”。“党建办”对申请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初步审查并建立档案。之后由“党建办”指定学生党员对申请人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考察。第二步,推举入党积极分子。以班级为单位,在团支书的主持下,每学期举行一次“推优大会”,推举出入党积极分子。第三步,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一是“党建办”指定“入党介绍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大约1年的一对一考察。二是学校和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课学习并考试,通过考察的学生即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第四步,举行发展党员前的群众座谈会。在班级团支部的组织下,每学期举行一次针对“重点发展对象”的群众座谈会。座谈会在“重点发展对象”回避的情况下进行,要求同一班级同学谈其对“重点发展对象”优缺点的认识。第五步,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并继续对其进行考察。通过了群众座谈会后,“重点发展对象”即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在这一阶段,要对预备党员名单进行公示、组织员与预备党员谈话、填写入党志愿书、对预备党员继续考察。第六步,发展成为正式党员。预备期满一年且通过了考察后,即举行“转正”会议,使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
总体而言,当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工作程序总体上做到了完整严密,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从调研数据来看,在大二至大四对此题目进行了有效回答的670名学生中,共有75.8%的学生认为入党过程做到或基本做到了完整严密,只有6.6%的学生认为没有做到完整严密。
3.大学生入党工作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在上述大学生入党程序中,推举入党积极分子和举行群众座谈会是两个重要环节。如何在这两个环节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是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的关键。调研发现,各高校都高度重视这两个环节的相关工作。
首先,推举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如下:在听取学生党员对申请人考察情况的汇报后,学院团委和“党建办”共同提出入党积极分子的候选人名单。在此基础上,每个班级以团支部为单位,在团支书的主持下,举行推举入党积极分子大会。大会先由候选人汇报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然后由团员投票产生入党积极分子。为了保证这一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当前各高校普遍采取了“党建办”派人监督、当场唱票、投票人签名(仅仅作为参加投票的记录,投票中还是实行秘密投票)、投票结果公示等办法。由于名额限制,一般是每班每次推举出两名入党积极分子。由于申请人较多,所以每次推优几乎都采取差额的办法。产生条件是参会者达到班级团员数的80%以上,且得到参会者50%以上赞成票的前两名。
其次,举行群众座谈会的情况如下:座谈会由“重点发展对象”所在团支部组织,“党建办”每班下派两名党员主持并监督座谈会。座谈会上,每位团员都要发表其对“重點发展对象”的看法和评价,且形成书面材料。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一般是,大一、大二为全班团员数的50%左右,大三、大四为30%左右。如果座谈会上群众对“重点发展对象”意见较大的话,可以延期发展甚至不再发展。座谈会后,入党介绍人及时将座谈会的情况反馈给“重点发展对象”,并听取其意见。
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入党的这两个重要环节上,当前的机制基本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这一情况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调研显示,在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中,43.1%的学生表示完全知道班里谁是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只有12.9%的学生表示没有关心这个事;56.6%的学生表示完全知道班里谁是预备党员和党员,只有7.4%的学生表示没有关心这个事;68.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发展党员的活动,只有5.2%的学生表示既没听说过,也没参加过发展党员的活动;77.7%的学生认为入党过程做到或者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透明,认为没有做到的学生只占5.4%。 4.发展党员的结果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
从有效数据看,各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例如,在对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的评价中,82.0%的学生认为完全够条件或者基本上够条件,只有2.2%的学生认为都不够条件。在对预备党员和党员的评价中,82.2%的学生认为完全够条件或者基本上够条件,只有2.1%的学生认为都不够条件。
三、大学生入党工作中的问题
1.出现了部分对入党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者”
政治冷漠是一种消极的政治参与类型,即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生活冷淡、不关心,甚至不参加政治生活。[1]参加政党及其活动是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回避或者不参加政党、不参与政党活动则是政治冷漠的表现。调研发现,当前几乎每个年级都出现了相当数量对入党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者”,且表现出二、三年级的政治冷漠者较多的特点。具体而言,一年级有13.1%的学生表示不想入党,或者无所谓;到二年级,这一比例上升到34.3%;到三年级,则进一步上升到35.1%;到四年级,可能认识到党员在就业等方面的一些优势,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28.7%的较高位置。从理论上讲,政治冷漠的原因既可能是公民对其所在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反感,又可能是公民对政治体系及其活动的信任,即认为不需要自己参与也会很好。但不管怎样,公民的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掌握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较高比例的政治冷漠会使管理部门“以党建带团建”的计划难以实现。
2.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有待端正
这是当前大学生入党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入党功利化,即为了达到某个功利目的而申请入党;二是本身的入党积极性不高,是在外力(家庭、身边同学等)的压力下才“被迫”申请入党。从本项调查的情况看,只有52.7%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是“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而申请入党的,高达36.9%的学生表示自己是“为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做准备”而申请入党,10.4%的学生认为自己申请入党是“为了实现家长的希望”,或者“看着身边的同学入党了,自己也想入”。更为严重的是,有23.2%的党员和预备党员表示自己申请入党是“为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做准备”、“为了实现家长的希望”,或者是“看着身边的同学入党了,自己也想入”。究其原因,近年来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的招考中,很多职位要求必须是党员才有资格报考。这就意味着,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入党,相当于增加了就业机会,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入党功利化。
3.入党过程的某些环节还有待明确细致
第一,在入党的标准上如何处理好“德”和“才”的关系?根据有关规定,发展党员的原则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但怎么算是“成熟”则没有具体标准。这给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例如,调查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入党成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由于挂科、英语四级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一些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非常优秀,但思想、作风等方面很好的学生被挡在了党的大门外。
第二,发展党员的数量和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各高校每年都制订发展党员的计划,但由于专业、申请人数量等的不同,以及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因此发展党员的计划数目并不是非常明确。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数目和比例又往往给“协商”和“暗箱操作”留下了余地。调研中,很多学生建议应进一步增强民主性和透明性,不要内定发展对象。
第三,在入党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上如何发扬民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在入党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上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这两个环节中,存在凭人缘、主观印象投票和评价的情况,甚至存在私下拉票,找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参加群众座谈会等问题。这无疑背离了在这两个环节发扬民主的初衷,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破坏了大学生入党工作的严肃性。
4.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还有待加强
真正解决思想上的入党问题,还需要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但是,大学生的入党工作往往只是关注入党过程中的教育和培养,却忽视了入党后的继续培养。这造成极少数大学生一旦成为预备党员,就感觉万事大吉,自我放松了。相对于其他新入党的群体而言,由于受到年龄、阅历等的限制,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还存在不成熟之处。因此,放松对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養,容易造成极少数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的行为失范。
四、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的对策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入党寄予了很大期望,认为入党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能够入党。而对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也都认为应该给予较为彻底的解决,这样才能始终保证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课题组针对当前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
1.改进党的知识教育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向党靠拢,端正少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从小学到大学,关于党的知识的教育并不少,但却缺乏灵活多样的、实效性突出的教育。在大学这一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是大学生渴望获得好的党的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因为好的教育的缺乏而苦恼。可以说,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和入党动机不纯等问题,与党的知识教育方式落后不无关系。在调查中,很多调查对象提出应改进当前党的知识的教育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向党靠拢,端正少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摆正党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从功能来说,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德”的教育,一种是对“才”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德”的教育重在对人心灵的触动,培养人正确的“三观”,而不在于现实的功利性目的;对“才”的教育重在增长人的技能和才干,培养其一技之长,可以有功利性目标。党的知识教育显然属于前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两种教育的界限,用对“才”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党的知识教育,使学生为了考试、为了“入党”而去学这些知识。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党的知识教育的初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端正党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其次应改革相应的教育方式,用讲座、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改革考试方式,用谈感想、做演讲、写论文等多种可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向党靠拢。 第二,加强入党的责任教育。如果说前一个建议重在吸引学生向党靠拢的话,第二个建议则重在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应当使每一个想入党和进入入党程序的学生都认识到,入党绝不意味着“升官发财”,绝不意味着“享福”,而是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和责任。在教育中,应设计一些环节去考验学生的意志,使其真正认识到做一名党员是要付出很多的。这样,以净化想入党和进入入党程序学生的心灵,使其早日实现思想上入党。
2.从细化过程着手完善入党程序,保证学生党员质量
第一,应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的“德”、“才”标准,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重“才”轻“德”问题。党员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这在大学生中也有普遍认识。在对“您认为什么样的同学够入党条件”一题的回答中,44.6%的学生选择“思想和学习都要特别好”,47.3%的学生选择“关键是思想好,学习一般以上就行”,二者相加达到91.9%。相反,只有1.4%和6.8%的学生选择“学习要很好,思想无所谓”和“差不多就行”。相对于“才”的考察来说,“德”的考察似乎更难进行。课题组建议,应通过经常化的考察来克服这一难题。具体而言,应每学期或每学年都进行学生“德”的考察,按照班级进行投票,评选本班品德好的学生,将平时考察结果作为入党考察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在吸收入党时才进行“德”的考察。
第二,应总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入党的数量和比例,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党员发展规划。在大学生入党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申请入党以及入党的数量和比例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这样的区别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探寻规律性,在不违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前提下,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党员发展规划,克服发展党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应做好充分动员和规范工作,切实发扬入党关键环节的民主。解决入党的两个关键环节上民主不真实的问题,关键在于做好之前的动员和活动过程中的规范工作。首先,应在两个关键环节举行之前的一定时间(至少一周以前)召开动员会,使学生都知晓此事,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其次,应在举行两个关键环节时,向学生说明活动的重大意义,要求其出以公心,认真负责地行使民主权利。再次,应认真对待一些学生的意见和举报,经过详细调查,严肃处理存在的问题,创造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入党环境。
3.做好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真正实现思想上入党
大学生党员往往是大学生政治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标兵、工作上的骨干、生活上的榜样。[2]因此,真正实现大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培养高质量的大學生党员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大学生党员这一特定群体,做好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本课题组的建议是:首先,党课和入党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应向预备党员延伸。在预备期内,应继续上党课和参加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还能够对想入党的学生和入党过程中的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实现“以党建带团建”。其次,应特别加强对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的责任教育,使其认识到作为一个预备党员和党员的重大责任。
总之,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意义重大,各高校在长期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应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克服其中的问题,将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注 释
①身份包括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五种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光磊.政治学概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82.
[2] 雷西合,赵健,高黎.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84-86.
一、调查设计及实施情况
为了解天津高校普通学生对大学生入党工作的认知、评价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012年10月,课题组对五所高校的普通学生发放了100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98份。我们运用SPSS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项调查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包括两个问题:“所处的年级”和“现在的身份”①。二是调查对象的入党动机。这部分包括“是否想入党”和“为什么想入党”两个问题。三是关于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认知的调查。这是本项调查的主体,共包括11个问题,其中8个问题是选择题,3个问题是填写题。选择题分别是:认为什么样的同学够入党条件?知道班级里谁是预备党员和党员吗?认为他们够条件吗?知道班级里谁是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吗?认为他们够条件吗?参与过班级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的活动吗?认为这样的活动做到完整、严密了吗?认为这样的活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了吗?填写题分别是:如果您是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的话,对自己有哪些要求?您对班级里的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有哪些希望?您对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二、大学生入党工作的有益经验
1.各高校普遍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入党工作的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该机制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具体负责,各二级学院分别负责。在二级学院普遍建立了“党建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党建办”)。“党建办”由专职辅导员老师任主任,优秀学生党员任副主任,专门负责大学生入党教育、发展学生党员以及进行党员教育工作。“党建办”之下是各学生党支部,根据学生党员人数的不同,有的支部建在班上,有的建在系里,有的按年级建立,每个支部都有具体的负责人。这样一种大学生入党工作的管理机制,能够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为大学生入党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2.大学生入党工作程序总体上做到了完整严密
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的程序是:第一步,接收学生的入党申请并对申请人进行考察。一般是由班级的团支书接收入党申请书并上交学院“党建办”。“党建办”对申请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初步审查并建立档案。之后由“党建办”指定学生党员对申请人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考察。第二步,推举入党积极分子。以班级为单位,在团支书的主持下,每学期举行一次“推优大会”,推举出入党积极分子。第三步,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一是“党建办”指定“入党介绍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大约1年的一对一考察。二是学校和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课学习并考试,通过考察的学生即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第四步,举行发展党员前的群众座谈会。在班级团支部的组织下,每学期举行一次针对“重点发展对象”的群众座谈会。座谈会在“重点发展对象”回避的情况下进行,要求同一班级同学谈其对“重点发展对象”优缺点的认识。第五步,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并继续对其进行考察。通过了群众座谈会后,“重点发展对象”即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在这一阶段,要对预备党员名单进行公示、组织员与预备党员谈话、填写入党志愿书、对预备党员继续考察。第六步,发展成为正式党员。预备期满一年且通过了考察后,即举行“转正”会议,使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
总体而言,当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工作程序总体上做到了完整严密,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从调研数据来看,在大二至大四对此题目进行了有效回答的670名学生中,共有75.8%的学生认为入党过程做到或基本做到了完整严密,只有6.6%的学生认为没有做到完整严密。
3.大学生入党工作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在上述大学生入党程序中,推举入党积极分子和举行群众座谈会是两个重要环节。如何在这两个环节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是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的关键。调研发现,各高校都高度重视这两个环节的相关工作。
首先,推举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如下:在听取学生党员对申请人考察情况的汇报后,学院团委和“党建办”共同提出入党积极分子的候选人名单。在此基础上,每个班级以团支部为单位,在团支书的主持下,举行推举入党积极分子大会。大会先由候选人汇报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然后由团员投票产生入党积极分子。为了保证这一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当前各高校普遍采取了“党建办”派人监督、当场唱票、投票人签名(仅仅作为参加投票的记录,投票中还是实行秘密投票)、投票结果公示等办法。由于名额限制,一般是每班每次推举出两名入党积极分子。由于申请人较多,所以每次推优几乎都采取差额的办法。产生条件是参会者达到班级团员数的80%以上,且得到参会者50%以上赞成票的前两名。
其次,举行群众座谈会的情况如下:座谈会由“重点发展对象”所在团支部组织,“党建办”每班下派两名党员主持并监督座谈会。座谈会上,每位团员都要发表其对“重點发展对象”的看法和评价,且形成书面材料。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一般是,大一、大二为全班团员数的50%左右,大三、大四为30%左右。如果座谈会上群众对“重点发展对象”意见较大的话,可以延期发展甚至不再发展。座谈会后,入党介绍人及时将座谈会的情况反馈给“重点发展对象”,并听取其意见。
可以看出,在大学生入党的这两个重要环节上,当前的机制基本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这一情况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调研显示,在大二、大三、大四年级中,43.1%的学生表示完全知道班里谁是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只有12.9%的学生表示没有关心这个事;56.6%的学生表示完全知道班里谁是预备党员和党员,只有7.4%的学生表示没有关心这个事;68.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发展党员的活动,只有5.2%的学生表示既没听说过,也没参加过发展党员的活动;77.7%的学生认为入党过程做到或者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透明,认为没有做到的学生只占5.4%。 4.发展党员的结果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
从有效数据看,各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例如,在对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的评价中,82.0%的学生认为完全够条件或者基本上够条件,只有2.2%的学生认为都不够条件。在对预备党员和党员的评价中,82.2%的学生认为完全够条件或者基本上够条件,只有2.1%的学生认为都不够条件。
三、大学生入党工作中的问题
1.出现了部分对入党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者”
政治冷漠是一种消极的政治参与类型,即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生活冷淡、不关心,甚至不参加政治生活。[1]参加政党及其活动是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回避或者不参加政党、不参与政党活动则是政治冷漠的表现。调研发现,当前几乎每个年级都出现了相当数量对入党不感兴趣的“政治冷漠者”,且表现出二、三年级的政治冷漠者较多的特点。具体而言,一年级有13.1%的学生表示不想入党,或者无所谓;到二年级,这一比例上升到34.3%;到三年级,则进一步上升到35.1%;到四年级,可能认识到党员在就业等方面的一些优势,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28.7%的较高位置。从理论上讲,政治冷漠的原因既可能是公民对其所在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反感,又可能是公民对政治体系及其活动的信任,即认为不需要自己参与也会很好。但不管怎样,公民的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掌握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较高比例的政治冷漠会使管理部门“以党建带团建”的计划难以实现。
2.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有待端正
这是当前大学生入党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入党功利化,即为了达到某个功利目的而申请入党;二是本身的入党积极性不高,是在外力(家庭、身边同学等)的压力下才“被迫”申请入党。从本项调查的情况看,只有52.7%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是“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而申请入党的,高达36.9%的学生表示自己是“为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做准备”而申请入党,10.4%的学生认为自己申请入党是“为了实现家长的希望”,或者“看着身边的同学入党了,自己也想入”。更为严重的是,有23.2%的党员和预备党员表示自己申请入党是“为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做准备”、“为了实现家长的希望”,或者是“看着身边的同学入党了,自己也想入”。究其原因,近年来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的招考中,很多职位要求必须是党员才有资格报考。这就意味着,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入党,相当于增加了就业机会,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入党功利化。
3.入党过程的某些环节还有待明确细致
第一,在入党的标准上如何处理好“德”和“才”的关系?根据有关规定,发展党员的原则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但怎么算是“成熟”则没有具体标准。这给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例如,调查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入党成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由于挂科、英语四级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一些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非常优秀,但思想、作风等方面很好的学生被挡在了党的大门外。
第二,发展党员的数量和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各高校每年都制订发展党员的计划,但由于专业、申请人数量等的不同,以及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因此发展党员的计划数目并不是非常明确。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数目和比例又往往给“协商”和“暗箱操作”留下了余地。调研中,很多学生建议应进一步增强民主性和透明性,不要内定发展对象。
第三,在入党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上如何发扬民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在入党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上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这两个环节中,存在凭人缘、主观印象投票和评价的情况,甚至存在私下拉票,找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参加群众座谈会等问题。这无疑背离了在这两个环节发扬民主的初衷,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破坏了大学生入党工作的严肃性。
4.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还有待加强
真正解决思想上的入党问题,还需要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但是,大学生的入党工作往往只是关注入党过程中的教育和培养,却忽视了入党后的继续培养。这造成极少数大学生一旦成为预备党员,就感觉万事大吉,自我放松了。相对于其他新入党的群体而言,由于受到年龄、阅历等的限制,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还存在不成熟之处。因此,放松对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養,容易造成极少数大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的行为失范。
四、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的对策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入党寄予了很大期望,认为入党是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能够入党。而对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也都认为应该给予较为彻底的解决,这样才能始终保证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课题组针对当前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
1.改进党的知识教育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向党靠拢,端正少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从小学到大学,关于党的知识的教育并不少,但却缺乏灵活多样的、实效性突出的教育。在大学这一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是大学生渴望获得好的党的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因为好的教育的缺乏而苦恼。可以说,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和入党动机不纯等问题,与党的知识教育方式落后不无关系。在调查中,很多调查对象提出应改进当前党的知识的教育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向党靠拢,端正少数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摆正党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从功能来说,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德”的教育,一种是对“才”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德”的教育重在对人心灵的触动,培养人正确的“三观”,而不在于现实的功利性目的;对“才”的教育重在增长人的技能和才干,培养其一技之长,可以有功利性目标。党的知识教育显然属于前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两种教育的界限,用对“才”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党的知识教育,使学生为了考试、为了“入党”而去学这些知识。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党的知识教育的初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端正党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其次应改革相应的教育方式,用讲座、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改革考试方式,用谈感想、做演讲、写论文等多种可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向党靠拢。 第二,加强入党的责任教育。如果说前一个建议重在吸引学生向党靠拢的话,第二个建议则重在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应当使每一个想入党和进入入党程序的学生都认识到,入党绝不意味着“升官发财”,绝不意味着“享福”,而是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和责任。在教育中,应设计一些环节去考验学生的意志,使其真正认识到做一名党员是要付出很多的。这样,以净化想入党和进入入党程序学生的心灵,使其早日实现思想上入党。
2.从细化过程着手完善入党程序,保证学生党员质量
第一,应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的“德”、“才”标准,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重“才”轻“德”问题。党员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这在大学生中也有普遍认识。在对“您认为什么样的同学够入党条件”一题的回答中,44.6%的学生选择“思想和学习都要特别好”,47.3%的学生选择“关键是思想好,学习一般以上就行”,二者相加达到91.9%。相反,只有1.4%和6.8%的学生选择“学习要很好,思想无所谓”和“差不多就行”。相对于“才”的考察来说,“德”的考察似乎更难进行。课题组建议,应通过经常化的考察来克服这一难题。具体而言,应每学期或每学年都进行学生“德”的考察,按照班级进行投票,评选本班品德好的学生,将平时考察结果作为入党考察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在吸收入党时才进行“德”的考察。
第二,应总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入党的数量和比例,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党员发展规划。在大学生入党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申请入党以及入党的数量和比例是有所不同的,而且这样的区别也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探寻规律性,在不违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前提下,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党员发展规划,克服发展党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应做好充分动员和规范工作,切实发扬入党关键环节的民主。解决入党的两个关键环节上民主不真实的问题,关键在于做好之前的动员和活动过程中的规范工作。首先,应在两个关键环节举行之前的一定时间(至少一周以前)召开动员会,使学生都知晓此事,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其次,应在举行两个关键环节时,向学生说明活动的重大意义,要求其出以公心,认真负责地行使民主权利。再次,应认真对待一些学生的意见和举报,经过详细调查,严肃处理存在的问题,创造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入党环境。
3.做好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真正实现思想上入党
大学生党员往往是大学生政治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标兵、工作上的骨干、生活上的榜样。[2]因此,真正实现大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培养高质量的大學生党员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大学生党员这一特定群体,做好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本课题组的建议是:首先,党课和入党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应向预备党员延伸。在预备期内,应继续上党课和参加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还能够对想入党的学生和入党过程中的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实现“以党建带团建”。其次,应特别加强对学生预备党员和党员的责任教育,使其认识到作为一个预备党员和党员的重大责任。
总之,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意义重大,各高校在长期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应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克服其中的问题,将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注 释
①身份包括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五种情况。
参考文献
[1] 朱光磊.政治学概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82.
[2] 雷西合,赵健,高黎.对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