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的最后深化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表现主义电影对场面调度、表演、剪辑、用光和摄影机操作等技巧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而恰恰是这些技巧,促成了表现主义风格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 表现主义电影 叙事特征 场面调度 表演 剪辑 用光摄影机操作
  
  同美术、音乐、戏剧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电影这个“新生儿”也在德国经历了表现主义时期。
  我们知道画坛巨匠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是表现主义绘画的旗帜人物,以符号的怪诞和扭曲(图1为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作为其抒发个人情感的主要构成。而当1920年2月,罗伯特·维内(Robert Wiene(拍摄的《卡里加里博士》(TheCabinet Of Dr.Caligari(在柏林首映(图2为《卡里加里博士》电影海报),人们马上意识到这部影片与以往电影的不同。影片不仅凭借着新颖奇特的想象力博得了成功的票房,还在视觉上给人们“当头一棒”。主要体现在画面形式的风格化以及背景的剧场化,比如,运用扭曲怪诞的画布或者平面化的建筑物作为布景;另外,演员的表演也不拘泥于写实主义,而是故意用超乎寻常的动作节奏来拉拽观众参与其中。评论家们宣称当时在其他艺术领域已经发展成熟的表现主义风格进入了电影界。他们对这一新发展倍加赞赏。
  
  表现主义者非常注重电影画面的整体性。在古典电影(指代1920年以前的电影(中,人物形象地位应该算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也可以说,一切都要为了表演让路。而在表现主义电影中,虽然我们看到更加个性化的化妆、服装造型,以及极富夸张性的表演,但这些作为影片的元素和布景、灯光一样,都必须服从于整体。也就是说,表演理所当然应融入景物:布景也同样具有生命力;演员的身体只是一个视觉元素:只有整体才是表现主义电影最终要表达的语言。为了配合这种整体性,表现主义演员还常常以舞蹈般的动作来迎合风格化的布景。图5显示的是《卡里加里博士》经典长镜头,主人公在布景的引导之下,踮起脚尖以舞步般的脚步沿墙穿行。在小景别的特写镜头里,演员夸张的表情则与风格化的服饰、化妝相映成趣。这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表现主义戏剧。
  然而,具有情节性和线索性的电影毕竟不同于绘画艺术,转场、单镜头里的镜头和演员运动都会直接打破构图。因此,当场面调度的各元素在瞬间组合为经典构图时,其情节也会暂时中断或者减缓。部分表现主义电影会穿插进一些具有象征性的空镜头,作为构图与构图之间的过渡。另外,与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相比较,大多数表现主义电影的剪辑节奏显得异常缓慢。这便构成了表现主义电影的标志性剪辑方式。
  到了1920年代,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注重电影用光,尤其表现在利用能被人主动控制的非自然光方面。表现主义电影用光方式则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也就是一方面要求光线只是能够再现已经风格化了的场景,另一方面则强调光线的风格化。在《卡里加里博士》中,导演为了突出恐怖气氛,大量使用了底光,如图6所示。除了使用传统的照明设备,《泥人哥连》(DolemDer,1920)导演还不惜在影片中运用手提灯、煤油灯、火炬等非常规照明工具,图7是泥人挥动火炬的镜头。图8和图9则是选自《诺斯费拉图》(Nosferatu,1922)的经典吸血鬼造型。
  表现主义电影的摄影技巧也本着绝对依附整体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摄影机视点和运动两个方面。由于许多表现主义电影中的布景透视视点是散乱而虚假的,针对这样的场景,摄影机的角度也只能倾向于平视。当然在一些需要凸显人物形象的镜头中,表现主义电影人又常通过摄影机的仰俯视角来表现主题。如图10?(《鉻诺斯费拉图》剧照),仰视拍摄象征着吸血鬼的力量强大。在表现主义电影中,我们很难找到运动镜头,而这些罕见的运动镜头则以摄影机的摇、移为主。
  
  这些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可怕而荒诞的歌特式题材和风格,而主人公往往是幽灵式的专治权威形象,恐怖、暴力以及犯罪构成了电影的三大要素。1924年出品的《蜡人馆》被认为是狭义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后一部。而从广义范围来看,乌发电影公司出产的《浮士德》(FauSt,1926年)和《大都会》(Metropolis,1927年)则成为表现主义运动的结束标志。广义的表现主义电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最后两部作品的制作成本过高,二是大批表现主义电影人离开德国投奔好莱坞。无论如何,1920年代的表现主义电影都是电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独特的叙事特征更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其他文献
【摘要】 影片主人公多多,由“上帝”派生在西西里岛的一个小村庄,小村庄依旧是历史延续的年代,本应存续的过去和未来,它像“地球村”某一村一样,生生息息,繁衍着万物,多多别无它样,送走了朦胧、纯洁的童年,五彩七色的人生轨迹,使他漂泊三十余载,勾勒出阴阳圆缺的人生蓝图,在生活的另一侧面,追忆和目睹小村庄在变,曾经给过村民精神享受的媒体在变,人世间一切都在变,留下不褪色的痕迹,融进时代变迁的“海洋”,追
周末。  九点多钟,下楼。  一场夜雨,将天空沐浴得格外澄澈、明净。  园子里愈发清新、空灵,花儿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叶儿也不甘示弱,一蓬一蓬,缀满青的果,红的果,紫的果。鸟儿们定是五脏六腑都被琼浆玉液般的灵雨浸润透了,声音那么圆润,甜美。  路边的小野花唯恐被冷落了似的,飞扬跋扈地开,红的花,白的花,黄的花,蓝的花。这儿一汪,那儿一丛,蜿蜒的小路被装点得迤逦阿娜。  一只蜜蜂飞过来,落在一朵粉色
[摘要]菊花代表着士人的精神家园,《聊斋志异·黄英》这篇小说则展现了士人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的情感挣扎,以及他们对于菊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 爱菊 碰撞 融合    蒲松龄的这篇小说《黄英》以菊花为题材,描述了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爱菊的不同方式,展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菊文化内涵的差异。这三个主要人物,一个是爱菊之人马子才。另外两个人物是由菊幻化而成的
[摘要] 美国战争文学随着美国社会历史进程与时代的变迁,成为推动美国近现代文明的重要动力。美国是一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学往往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 战争文学 美国战争文学 反战作品  引言  美国战争文学随着美国社会历史进程与时代的变迁,成为推动美国近现代文明的重要动力。美国是一个饱受战争洗礼的国家,从美国建国前早期的印第安战争、法印战争,直到美国近现代的美国独立战争
[摘要]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声乐文化种类很多,美声学派已成为最科学的一种学派。美声唱法是17世纪以来意大利歌唱家们所使用的声乐唱法的统称。它已被世界声乐家们所公认并使用,并视为最正统的歌唱方法之一。美声唱法的技巧特点可以概括为: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声区统一、音阶均匀、气息饱满、音调准确、音域宽广、强弱自如、句法完美以及声音的“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等。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
[摘要]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通过对帝国工程大学的学习生活的描述,集中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进行了反思,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传统教育 兴趣 过程 反思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采用倒叙的方式记述了发生在印度帝国工程大学(ICE)中的故事。该片用一个“另类”学生所做的另类事件开头,以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碰撞为主题,描述了
摘要 “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纯真”的年代。“十七年”电影,特别是抗战电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电影一方面为中国百姓提供意识形态想像,一方面又为中国主流政治塑造审美形象。“十七年”抗战电影以一种类型片的样式、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以及轻松幽默的处理手段忠实地传达着时代的讯息。  关键词 十七年 类型电影 二元对立 梦    “十七年”(1949至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想像、期待、信心
[摘要]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是天涯漂泊的缕缕思念,是心灵休憩的温柔港湾。文中的母亲,用一颗基督般虔诚的心和玫瑰般幽雅的手,为社会,也为身边的人解读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面对死亡来临,她选择独自品味那份离去前的孤独,彰显了耶稣为人类的幸福甘于殉道的博爱情怀,同时也以别样的方式,再次诠释了世间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关键词] 母爱 基督精神 社会价值    一、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在这个世
[摘要] 动画创作本土化和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中国动画本土风格依然缺失。动画《桃花源记》的成功给动画创作形成本土特色带来一些启示:传统艺术元素与动画内容、情感融为一体,依托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获得创新,在传统艺术元素的合适运用中流露出中国动画本土风味。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 动画内容 音乐 新意    2007年动画电视剧超过6亿的收视观众,取得了超越国外动画收视率的成绩。《虹猫蓝兔七侠传
李睿珺所执导的剧情片《路过未来》闯入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作为该年度唯一人围戛纳的华语电影,本片唤醒了我国独立电影创作的丝丝春意。该片根本区别于李睿珺此前的作品“土地三部曲”,通过突出主体意志、启用职业演员、走出地缘束缚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艺术转型。在移民文化的书写上,更加注重抒发人物的自由意识,从而展现“无根一代”对故土背离与回眸、逃奔与坚守的复杂心境。本文试从影片的悲情隐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