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品德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到评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教学重点有效定位、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捕捉的途径,有效地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学科,学有所成。
关键词 品德课堂 有效定位 课程资源 生成资源
一、教学重点有效定位
教学终了,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这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是什么,要给学生带走什么,是闹哄哄的活动场面,还是深切的体会和有效的品德导向?
“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教学时,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最初设计的教学预案时,我对课堂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导入揭示课题。回忆校内规则。讨论校外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总结指导生活。设计中,对于校内规则和校外规则两者的教学投入平分秋色,结果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试教时场面虽热闹,学生体会却肤浅、粗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整个课堂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经同组教师指点,我将重点放在校内规则的整理、探究上,再深入利用资源,对学生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
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黄金时段,不同的环境培养不同的性格。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常态课堂的品德教学往往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所提供的空间,回避现实生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空间中习得健全的人格。
1 牵手信息技术,力求资源环境多样性。当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牵手”,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然后分类放进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
执教“认识人民币”时,引导学生在了解人民币发行历史时,我以图像配旁白的形式将5套人民币的设计特点展现在学生眼前,将他们没见过、不7解的东西鲜活地再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兴趣,鼓动他们高涨的情绪。这样的资源切入,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双边活动,使之声画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也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密度。
2 牵手多元智能力,求思维环境扩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研究发现:“人在思考一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时,思维常常从同一来源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也就是不受限制地朝各个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和答案,这种呈散射型、多向型的思维模式就叫发散思维。在品德课堂中,不以某个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知、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生成性资源有效捕捉
品德教材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而课堂确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此期间所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真实的思想体现,一些偶然的、随机的因素说明学生在思考探索。因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进行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问题生成时是道德教育的最佳契机。为师者既要借助精简的预设和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又要依赖灵动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共同演绎精彩的活动教学。
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结果表演的同学因为在表演中折断筷子、践踏白纸被许多学生当众批评,场面很尴尬。这是教学预设所没料及的。其实,学生们的看法都合乎情理,折断筷子、弄脏白纸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现象。这岂不是一个很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吗?于是,我先肯定学生的观点,表扬这两位同学。然后又因势利导,让学生就这一问题的焦点讨论可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表演道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随机应变和学生的“金点子创意”征集,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教学永远没有完美,一堂课结束了,思索不会停止。因为教学这门艺术永远没有胜利的彼岸。有效灵动的品德课堂的营造与教师的教学艺术密不可分,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重在一个“效”字。教学无小事,日日多关注,只有关注教学点滴,只有教学机制“灵动”起来,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品德践行才能“由内而外”地自发感悟,那才是“润物细无声”的上乘课堂。
关键词 品德课堂 有效定位 课程资源 生成资源
一、教学重点有效定位
教学终了,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这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是什么,要给学生带走什么,是闹哄哄的活动场面,还是深切的体会和有效的品德导向?
“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教学时,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最初设计的教学预案时,我对课堂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导入揭示课题。回忆校内规则。讨论校外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总结指导生活。设计中,对于校内规则和校外规则两者的教学投入平分秋色,结果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试教时场面虽热闹,学生体会却肤浅、粗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整个课堂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经同组教师指点,我将重点放在校内规则的整理、探究上,再深入利用资源,对学生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
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黄金时段,不同的环境培养不同的性格。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常态课堂的品德教学往往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所提供的空间,回避现实生活。因此,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空间中习得健全的人格。
1 牵手信息技术,力求资源环境多样性。当品德教学与信息技术“牵手”,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然后分类放进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
执教“认识人民币”时,引导学生在了解人民币发行历史时,我以图像配旁白的形式将5套人民币的设计特点展现在学生眼前,将他们没见过、不7解的东西鲜活地再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兴趣,鼓动他们高涨的情绪。这样的资源切入,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双边活动,使之声画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也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密度。
2 牵手多元智能力,求思维环境扩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研究发现:“人在思考一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时,思维常常从同一来源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也就是不受限制地朝各个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和答案,这种呈散射型、多向型的思维模式就叫发散思维。在品德课堂中,不以某个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知、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生成性资源有效捕捉
品德教材的呈现与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静态的结构,而课堂确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此期间所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真实的思想体现,一些偶然的、随机的因素说明学生在思考探索。因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进行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问题生成时是道德教育的最佳契机。为师者既要借助精简的预设和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又要依赖灵动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共同演绎精彩的活动教学。
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结果表演的同学因为在表演中折断筷子、践踏白纸被许多学生当众批评,场面很尴尬。这是教学预设所没料及的。其实,学生们的看法都合乎情理,折断筷子、弄脏白纸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现象。这岂不是一个很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吗?于是,我先肯定学生的观点,表扬这两位同学。然后又因势利导,让学生就这一问题的焦点讨论可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表演道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随机应变和学生的“金点子创意”征集,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教学永远没有完美,一堂课结束了,思索不会停止。因为教学这门艺术永远没有胜利的彼岸。有效灵动的品德课堂的营造与教师的教学艺术密不可分,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重在一个“效”字。教学无小事,日日多关注,只有关注教学点滴,只有教学机制“灵动”起来,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品德践行才能“由内而外”地自发感悟,那才是“润物细无声”的上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