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这就要求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特别是期末复习阶段的课堂练习)仍有机械、重复套用似的“题海训练”,充满浓厚的应试训练色彩,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好的语文课堂练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我想就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以与同行探讨。
一、识记性练习设计
相当多的汉语知识与文学知识需要识记,识记就是做知识积累。在这些方面如一味要求学生死记就会使其产生厌烦,而导致思想上的懒怠,所以就应该避免重复。文言文学习要求记的东西相当多。若均有老师归纳起来而传授给学生既枯燥乏味,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a.归纳文中重点实词:才、属、乃、咸、间隔、语、既、向、诣
b.归纳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妻子、绝境、鲜美、交通、如此
c.归纳文中一词多义:寻、舍、志、之、为、得
d.归纳文中同义词:要--延 咸--皆--并—悉
此类练习,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并理解课文的每一字句,而且还能从掌握它们的特点出发分类,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分类整理能力。
二、理解性练习设计
理解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因而理解性练习设计应贯穿在对语文知识的接触、揣摩、消化的全过程中。理解性练习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功能,带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如学习散文《西湖的绿》时,给出下列一组句子,要求赏析字词句,并说明理由。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
b.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c.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d.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
然后要求学生仔细朗读句子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理由。这些就使这道练习题带有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其充满灵活性与个性色彩,并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造性练习设计
托尔斯泰说: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是一生将永远模仿和抄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给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创造性练习设计就是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而设计的练习。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而,思维培养的是练习设计的重点,我在设计创造性练习时,分这样几类去做:
(一)、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
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中“肉食者”指的是有权位的上层人物,而鲁庄公则可谓“肉食者”的最高权位者,那么,通观全文,你认为鲁庄公真如曹刿说的那么“鄙”吗?说说理由。
这样的创造性理解完全是源于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建立在对文言基础知识上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
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思维,它的特点是多向性,因而要广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最佳答案。
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分析杨二嫂: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或是中间人,或是多余人?请从文中找出对杨二嫂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练习一出,同学们马上积极地翻开课文描写的语句,仔细阅读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杨二嫂是坏人吗?似乎也算不上,她没有像平时说的那些坏人烧杀掳掠;是好人吗?也不像,她没有我们说的好人具备的哪些品质;那么中间人物?似乎也不像,她这人看起来并不是啥事都不管的中间人,而是有些令人生厌的:她的尖刻、自私、爱占小便宜……因此简单地认为杨二嫂是好人坏人是不客觀的,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的小市民典型,是病态社会扭曲的形象,她本身也是受害者……
这样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三)、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语文知识传授,作文教学偏重写作技巧训练,对想象力培养不够重视。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方法莫过于作品的续写、看图想象作文等平时,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续写作文。
如教《桃花源记》后,让学生续写。让他们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的间接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练习,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练习。总之,为了能更好的落实一堂课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应从更多的方面进行研究。
一、识记性练习设计
相当多的汉语知识与文学知识需要识记,识记就是做知识积累。在这些方面如一味要求学生死记就会使其产生厌烦,而导致思想上的懒怠,所以就应该避免重复。文言文学习要求记的东西相当多。若均有老师归纳起来而传授给学生既枯燥乏味,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a.归纳文中重点实词:才、属、乃、咸、间隔、语、既、向、诣
b.归纳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妻子、绝境、鲜美、交通、如此
c.归纳文中一词多义:寻、舍、志、之、为、得
d.归纳文中同义词:要--延 咸--皆--并—悉
此类练习,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并理解课文的每一字句,而且还能从掌握它们的特点出发分类,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分类整理能力。
二、理解性练习设计
理解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因而理解性练习设计应贯穿在对语文知识的接触、揣摩、消化的全过程中。理解性练习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功能,带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如学习散文《西湖的绿》时,给出下列一组句子,要求赏析字词句,并说明理由。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一扑眼而来。
b.亭旁溪水波光粼粼,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着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c.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d.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
然后要求学生仔细朗读句子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并说说理由。这些就使这道练习题带有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其充满灵活性与个性色彩,并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造性练习设计
托尔斯泰说: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是一生将永远模仿和抄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给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创造性练习设计就是为培养学生创造力而设计的练习。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而,思维培养的是练习设计的重点,我在设计创造性练习时,分这样几类去做:
(一)、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
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中“肉食者”指的是有权位的上层人物,而鲁庄公则可谓“肉食者”的最高权位者,那么,通观全文,你认为鲁庄公真如曹刿说的那么“鄙”吗?说说理由。
这样的创造性理解完全是源于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建立在对文言基础知识上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
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思维,它的特点是多向性,因而要广辟蹊径,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最佳答案。
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分析杨二嫂: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或是中间人,或是多余人?请从文中找出对杨二嫂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练习一出,同学们马上积极地翻开课文描写的语句,仔细阅读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杨二嫂是坏人吗?似乎也算不上,她没有像平时说的那些坏人烧杀掳掠;是好人吗?也不像,她没有我们说的好人具备的哪些品质;那么中间人物?似乎也不像,她这人看起来并不是啥事都不管的中间人,而是有些令人生厌的:她的尖刻、自私、爱占小便宜……因此简单地认为杨二嫂是好人坏人是不客觀的,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的小市民典型,是病态社会扭曲的形象,她本身也是受害者……
这样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三)、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练习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阅读教学往往偏重语文知识传授,作文教学偏重写作技巧训练,对想象力培养不够重视。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方法莫过于作品的续写、看图想象作文等平时,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续写作文。
如教《桃花源记》后,让学生续写。让他们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的间接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练习,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练习。总之,为了能更好的落实一堂课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应从更多的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