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类专业核心课涉及的相关理论技术更新迅速。为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需根据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的特点,探索合适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使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08-02
近年来,我国应用类本科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等应用型人才,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可以从开设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教学途径。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不强烈时,再认真负责的学识渊博的教师也无法扭转其不愿学习的行为。尤其是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以及21世纪的大学生,其见识和成长环境与以往大大不同,高校的教育模式是否能适应这种变化,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可否提高的重要因素。
以数控技术专业方向为例,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数控产业,培养了大量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数控是一个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力拖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高精尖技术的行业。该专业的社会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当前的教学模式仍出现了种种局限和不足,具体表现在:(1)据麦可思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反映本专业开设的部分专业核心课利用率低;(2)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欠更新;(3)教学进程与学生的择业和自身发展意愿存在冲突;(4)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5)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之间存在失衡;(6)大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以及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其实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上述种种现象并非个例。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激烈,众多高校均面临着如何提高大量毕业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问题,以便在整个社会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竞争力加强,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为此,从专业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1.课程设置
进入市场和人才的双选时代后,就业招聘的形势和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从学生个体来讲,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够进入社会生存和实现自身价值,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招聘到一进入单位就能创造产值的大学生。大学第四年的上学期,是招聘高峰期,很多用人单位来到招聘现场。目前的课程设置通常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训练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用人单位在面试相关专业技术问题时,大四学生还没学或者仅仅一知半解。显然课程设置滞后于用人规律,面临着课程进程相应作出调整的形势。
在教学中发现,大四上学期相当一部分同学投入大量精力选择考研、公考和创业,对个人完整的专业知识建构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强调了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鉴于此,可考虑合理设置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环节的开设时间,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专业素质培养和学生個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宜疏不宜堵。毕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与学生个人发展的意愿相背离时,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打了折扣。
2.教学内容
当前吸纳大量毕业生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依靠技术创新赢得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这意味着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科学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而改变。教学部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与行业企业需求一致,同时要及时收集培养的人才质量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单位一方面要减少陈旧专业知识的教学,添加最新发展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以辅助讲义的形式调整和扩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从专业日新月异的变革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着眼,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做好准备,尽可能探寻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为此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纵横交错的有机联系,避免交叉重复和人为割裂,使学生建立有机融合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整合还可以减少理论课程教学时数,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留出空间。唯有如此,才不会出现“学生择业时未选择从事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企业用人时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在单位寻找不到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怪象。
3.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生学习的不自觉性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大部分学生很少会课后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也不愿独立思考。工科教学课堂以教师整堂课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学生除了看课程指定教材,其他相关专业书籍很少看甚至不看,也出现了通过做往年试卷来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分,但教材却不愿意看的现象,“一本书”的大学教育仍在继续。学生抱着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对待知识,势必会使专业知识不成体系,深度和广度都有欠缺。当今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掌握如何去学习的能力,远远比学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势必要压缩,这就使教师在学时紧、内容多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由被动地吸收变为主动地探索。学生就相关主题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时,会得到思维方式的训练,进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讨论课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更多的学生互动,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形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思维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而用人单位的生产技术却是升级换代不断更新的。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学科发展中前沿性的知识。苦于没有现成合适的教材提供,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可将专业学科的前沿课题和热点话题作为讨论课主题,配以适当的教辅材料,既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就业提供一份保障。 实践环节教学中,很多学生仅停留在使用现有实验室设备这个层次。在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类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潜力,进一步思考关键技术是如何设计研发等,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实践环节教学应动态跟踪新技术发展动向,加大应用了新技术的设备投入,淘汰落后装置,增强学生适应技术发展的实践能力。
4.课程考核
目前课程考核的形式有开卷笔试、闭卷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各有特点,会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相应考核方法。根据教学实践,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而不是将期末考试作为主要评判依据,期末考试仍保留,但弱化其对最终考核的权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全过程实施多次多方式考核,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督促学生勤学勤练。
针对每次课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考核办法,进行当堂测试。比如概念辨析和计算作图类,可以采用笔试的方法;课程内容延展类,可以采用论文、报告或主题演讲等方式。教学中发现,与传统的考核方式——课程期末考试相比,随堂测试,学生更易紧随教师讲课进度和思路,学习有了紧迫性,知识积累效果显著。而且,工科专业知识有着环环相扣的特点,工程计算比较多,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易于出错和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马上在后续教学中查遗补漏,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给予纠正,避免出现一个环节跟不上,后面的统统听不懂的现象发生。
考核方法的评价很关键,但有效的考核方法,其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则更为重要。若将现行的期末考试改为多次考试或多样化考核,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无形中增加许多。例如,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等考核方式,由于无标准答案且观点多样化,教师不得不对答案逐一批改,此过程中付出的劳动量是相当可观的。通常教学管理部门以授课时数确定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这就使教师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动力不足。
因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制定激励政策,改革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构建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真正的能落到实处的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
5.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仍然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經济发展的需要。从已实现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发达国家来看,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大量增加,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诸多方面多管齐下,真抓实干,才可能真正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危机感,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改革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208-02
近年来,我国应用类本科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等应用型人才,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可以从开设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教学途径。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不强烈时,再认真负责的学识渊博的教师也无法扭转其不愿学习的行为。尤其是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以及21世纪的大学生,其见识和成长环境与以往大大不同,高校的教育模式是否能适应这种变化,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可否提高的重要因素。
以数控技术专业方向为例,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数控产业,培养了大量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数控是一个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力拖动技术等多学科领域高精尖技术的行业。该专业的社会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当前的教学模式仍出现了种种局限和不足,具体表现在:(1)据麦可思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反映本专业开设的部分专业核心课利用率低;(2)课程设置欠合理,教学内容欠更新;(3)教学进程与学生的择业和自身发展意愿存在冲突;(4)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5)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之间存在失衡;(6)大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以及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其实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上述种种现象并非个例。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激烈,众多高校均面临着如何提高大量毕业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问题,以便在整个社会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竞争力加强,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为此,从专业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1.课程设置
进入市场和人才的双选时代后,就业招聘的形势和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从学生个体来讲,希望大学毕业后能够进入社会生存和实现自身价值,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招聘到一进入单位就能创造产值的大学生。大学第四年的上学期,是招聘高峰期,很多用人单位来到招聘现场。目前的课程设置通常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训练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用人单位在面试相关专业技术问题时,大四学生还没学或者仅仅一知半解。显然课程设置滞后于用人规律,面临着课程进程相应作出调整的形势。
在教学中发现,大四上学期相当一部分同学投入大量精力选择考研、公考和创业,对个人完整的专业知识建构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强调了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鉴于此,可考虑合理设置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环节的开设时间,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专业素质培养和学生個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宜疏不宜堵。毕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与学生个人发展的意愿相背离时,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打了折扣。
2.教学内容
当前吸纳大量毕业生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依靠技术创新赢得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这意味着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科学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而改变。教学部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与行业企业需求一致,同时要及时收集培养的人才质量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单位一方面要减少陈旧专业知识的教学,添加最新发展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以辅助讲义的形式调整和扩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从专业日新月异的变革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着眼,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做好准备,尽可能探寻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为此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纵横交错的有机联系,避免交叉重复和人为割裂,使学生建立有机融合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整合还可以减少理论课程教学时数,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留出空间。唯有如此,才不会出现“学生择业时未选择从事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企业用人时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在单位寻找不到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怪象。
3.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生学习的不自觉性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大部分学生很少会课后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也不愿独立思考。工科教学课堂以教师整堂课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学生除了看课程指定教材,其他相关专业书籍很少看甚至不看,也出现了通过做往年试卷来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分,但教材却不愿意看的现象,“一本书”的大学教育仍在继续。学生抱着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对待知识,势必会使专业知识不成体系,深度和广度都有欠缺。当今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掌握如何去学习的能力,远远比学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拓宽基础,增加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势必要压缩,这就使教师在学时紧、内容多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应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由被动地吸收变为主动地探索。学生就相关主题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时,会得到思维方式的训练,进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讨论课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更多的学生互动,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形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思维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而用人单位的生产技术却是升级换代不断更新的。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学科发展中前沿性的知识。苦于没有现成合适的教材提供,因此在理论教学环节可将专业学科的前沿课题和热点话题作为讨论课主题,配以适当的教辅材料,既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就业提供一份保障。 实践环节教学中,很多学生仅停留在使用现有实验室设备这个层次。在引导学生熟练应用各类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潜力,进一步思考关键技术是如何设计研发等,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实践环节教学应动态跟踪新技术发展动向,加大应用了新技术的设备投入,淘汰落后装置,增强学生适应技术发展的实践能力。
4.课程考核
目前课程考核的形式有开卷笔试、闭卷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各有特点,会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相应考核方法。根据教学实践,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而不是将期末考试作为主要评判依据,期末考试仍保留,但弱化其对最终考核的权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全过程实施多次多方式考核,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督促学生勤学勤练。
针对每次课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考核办法,进行当堂测试。比如概念辨析和计算作图类,可以采用笔试的方法;课程内容延展类,可以采用论文、报告或主题演讲等方式。教学中发现,与传统的考核方式——课程期末考试相比,随堂测试,学生更易紧随教师讲课进度和思路,学习有了紧迫性,知识积累效果显著。而且,工科专业知识有着环环相扣的特点,工程计算比较多,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易于出错和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马上在后续教学中查遗补漏,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给予纠正,避免出现一个环节跟不上,后面的统统听不懂的现象发生。
考核方法的评价很关键,但有效的考核方法,其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则更为重要。若将现行的期末考试改为多次考试或多样化考核,毫无疑问,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无形中增加许多。例如,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等考核方式,由于无标准答案且观点多样化,教师不得不对答案逐一批改,此过程中付出的劳动量是相当可观的。通常教学管理部门以授课时数确定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这就使教师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动力不足。
因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制定激励政策,改革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构建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真正的能落到实处的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
5.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仍然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經济发展的需要。从已实现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发达国家来看,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大量增加,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诸多方面多管齐下,真抓实干,才可能真正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危机感,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