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培训常见的几个镜头”,是常见的,它不是发生在一两所学校,而是发生在大多数学校,因而案例的典型性带来了讨论的普遍意义。
这几个镜头不是孤立的,它描绘了校本研修的图景,在图景的背后,就是唐国均局长所强调的:校本研修的本质和品质。
校本研修有许多技术问题,比如,研修主题的确定、培训材料的选择、培训专家的约请、研修方式的设计,如此等等,都必须考虑周全,设计精当,安排妥帖,这一切都将影响培训的效率、效益。但是,这些问题都关涉到培训的本质和品质。如果对培训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对培训的品质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那么,培训的效率会更高、效益会更好。
现就培训的品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良好的、有效率的培训,应当具备以下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培训的文化、教师文化以至学校文化。
有效率的培训应指向教师精神生命成长培训,当然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但是,培训更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如果培训只是指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就有可能使培训技术化。其实,教师更需要精神生命的成长、心智的完善和丰富,所以要激发教师培训的内驱力。一位教授说:我们送人礼物,可以是一篮青菜,也可以是一束鲜花。青菜多么实惠,但是人们往往还是送鲜花而非青菜,为什么?因为鲜花具有审美意义,是人与人精神交往的方式。校本培训既要送“青菜”,更要送“鲜花”,还要让送“青菜”的过程具有精神价值。
有效率的培训应是“教师的”。所谓“教师的”,应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培训是教师所需、是教师所急,培训的内容要求与教师的需求相融。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不仅仅是受训者,也应是培训者,无论受训者、培训者都具有主人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姿态。培训是“教师的”,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把教师当作最宝贵的资源来开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主。
有效率的培训应是对话的过程。既然教师是培训的主人,必然在培训中与培训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应有多种形式:或是在培训中发表思想,或是就某一问题与培训者共同讨论,或是提出质疑。这里有个问题应廓清,即培训者往往是一讲到底,这是不是对话呢?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戴维·伯姆认为,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而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在于“在对话群体中共享意义”。(戴维·伯姆,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可见,即使培训者一讲到底,如能激发听者思维,打开心智之门,互相发现对方,也应是一种对话。
有效率的培训应具有校本的特点。校本特点同样有多种理解,但基本要义应是基于学校的经验和问题。我认为,校本培训既要有体制内的,还应提倡草根的、出于志愿的非制度化的共同体。这种校本培训的方式更自由、更实在,会更有效果。
有效率的培训应当有一定的深度。深度不应理解为理论的深度,我认为是思维的深度,从更深的层次、以另一种方式来讨论和理解。这种深度还应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不是纯理论的铺陈,玄而又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有效率的培训应当形成风气:规范、自觉、参与。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教师应当培植自己的“培训自觉”,有良好的学习风气,这是基本要求,但十分重要。实事求是地说,形成这种风气的学校还不多。
我想,具备了以上品质,形成了良好文化,培训应当是有效率和效益的。
这几个镜头不是孤立的,它描绘了校本研修的图景,在图景的背后,就是唐国均局长所强调的:校本研修的本质和品质。
校本研修有许多技术问题,比如,研修主题的确定、培训材料的选择、培训专家的约请、研修方式的设计,如此等等,都必须考虑周全,设计精当,安排妥帖,这一切都将影响培训的效率、效益。但是,这些问题都关涉到培训的本质和品质。如果对培训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对培训的品质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那么,培训的效率会更高、效益会更好。
现就培训的品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良好的、有效率的培训,应当具备以下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培训的文化、教师文化以至学校文化。
有效率的培训应指向教师精神生命成长培训,当然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但是,培训更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如果培训只是指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就有可能使培训技术化。其实,教师更需要精神生命的成长、心智的完善和丰富,所以要激发教师培训的内驱力。一位教授说:我们送人礼物,可以是一篮青菜,也可以是一束鲜花。青菜多么实惠,但是人们往往还是送鲜花而非青菜,为什么?因为鲜花具有审美意义,是人与人精神交往的方式。校本培训既要送“青菜”,更要送“鲜花”,还要让送“青菜”的过程具有精神价值。
有效率的培训应是“教师的”。所谓“教师的”,应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培训是教师所需、是教师所急,培训的内容要求与教师的需求相融。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不仅仅是受训者,也应是培训者,无论受训者、培训者都具有主人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姿态。培训是“教师的”,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把教师当作最宝贵的资源来开发,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主。
有效率的培训应是对话的过程。既然教师是培训的主人,必然在培训中与培训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应有多种形式:或是在培训中发表思想,或是就某一问题与培训者共同讨论,或是提出质疑。这里有个问题应廓清,即培训者往往是一讲到底,这是不是对话呢?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戴维·伯姆认为,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而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在于“在对话群体中共享意义”。(戴维·伯姆,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可见,即使培训者一讲到底,如能激发听者思维,打开心智之门,互相发现对方,也应是一种对话。
有效率的培训应具有校本的特点。校本特点同样有多种理解,但基本要义应是基于学校的经验和问题。我认为,校本培训既要有体制内的,还应提倡草根的、出于志愿的非制度化的共同体。这种校本培训的方式更自由、更实在,会更有效果。
有效率的培训应当有一定的深度。深度不应理解为理论的深度,我认为是思维的深度,从更深的层次、以另一种方式来讨论和理解。这种深度还应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不是纯理论的铺陈,玄而又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有效率的培训应当形成风气:规范、自觉、参与。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教师应当培植自己的“培训自觉”,有良好的学习风气,这是基本要求,但十分重要。实事求是地说,形成这种风气的学校还不多。
我想,具备了以上品质,形成了良好文化,培训应当是有效率和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