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预习;习惯;学生;教师;自主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预习应该是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是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如: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学会选择字词在课文中的解释;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楚课文的一些现象;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疑问……然而我们的老师──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没有对预习存有积极的态度。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过程,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1制定预习单,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
预习单既制定了统一的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了分层要求,中学生在知识、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带“☆”为必做题而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块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具体内容着手提问。
另外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不同的训练目标,预习要求也不同。新教材文章体裁丰富多样,有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清新,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那么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内容较深,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可放在资料的查找及质疑问难上……
2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预习单”上的各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新词,读通课文。二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同时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三读课文,边读边思,勇于质疑。有些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那么前两个步骤就可以合二为一,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上。
教会具体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我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掌握方法。⑴学会理解。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旧知的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解释。⑵学会摘录。学生初学摘录,老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含义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应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子中某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写写自己的想法。
⑶学会提问。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制定“我的疑问”这一预习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当然,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故意刁难,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在课前如何去感受、体验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培养预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初始阶段,应加强预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预习感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一开始教师应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初步学会预习后,将预习工作逐步放在课外进行,但不能因此放松要求,每天应认真检查,及时反馈,以评估预习效果。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其次,对于预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帮助、热情鼓励。通过课前个别辅导,同伴互助,课中及时点拨、多给展示的机会等办法,让他们也能迎头赶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预习做得出色(包括有进步)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批阅预习单时多加“☆”,定期展示“预习单”,开展“预习能手”评比活动……尽可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预习中发现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应及时加以表扬,通过激励树立榜样,使之发挥更佳效能。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教师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预习的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对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不少问题能自行解决或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自行解决的,或似是而非的,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就会品尝到由课前预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实践证明:凡是学生预习得好的课文,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探究深入,课堂效果也很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预习;习惯;学生;教师;自主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预习应该是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是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如:查字典,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学会选择字词在课文中的解释;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清楚课文的一些现象;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疑问……然而我们的老师──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没有对预习存有积极的态度。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过程,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1制定预习单,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
预习单既制定了统一的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了分层要求,中学生在知识、智力、情趣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带“☆”为必做题而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块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具体内容着手提问。
另外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不同的训练目标,预习要求也不同。新教材文章体裁丰富多样,有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清新,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那么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内容较深,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可放在资料的查找及质疑问难上……
2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预习单”上的各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新词,读通课文。二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同时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三读课文,边读边思,勇于质疑。有些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那么前两个步骤就可以合二为一,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上。
教会具体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我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掌握方法。⑴学会理解。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可先采用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旧知的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恰当解释。⑵学会摘录。学生初学摘录,老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一些基本方法。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含义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应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子中某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写写自己的想法。
⑶学会提问。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制定“我的疑问”这一预习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当然,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故意刁难,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在课前如何去感受、体验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培养预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初始阶段,应加强预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预习感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一开始教师应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初步学会预习后,将预习工作逐步放在课外进行,但不能因此放松要求,每天应认真检查,及时反馈,以评估预习效果。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其次,对于预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帮助、热情鼓励。通过课前个别辅导,同伴互助,课中及时点拨、多给展示的机会等办法,让他们也能迎头赶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预习做得出色(包括有进步)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批阅预习单时多加“☆”,定期展示“预习单”,开展“预习能手”评比活动……尽可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预习中发现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应及时加以表扬,通过激励树立榜样,使之发挥更佳效能。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教师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前进行认真预习的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他们对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不少问题能自行解决或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自行解决的,或似是而非的,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讲,学生就会品尝到由课前预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实践证明:凡是学生预习得好的课文,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探究深入,课堂效果也很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