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足球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对青少年足球队伍的培养出现滞后现象,尤其是群体规模的建设。就目前我国国情,对青少年队伍的培养应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计划,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加快改革步伐,健全俱乐部体制,进一步完善赛制,以便涌现出更多的足球人才。
关键词:后备人才;足球群体;体制
中国足球经过数年职业化的洗礼,竞赛的检验,水平却没有本质上的提高,而很多人议论的就是人才的匮乏、后备力量的不足。中国足球改革的长期发展需要人才不断涌现,而人才的涌现又需要一个参加足球运动的群体。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培养一直以来被许多专家学者反复强调,同时也加强了队伍建设,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收效不大,没有形成群体规模。
一、 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发展性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不间断的并能经得起考验的工作,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自足球改革以来,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显得毫无准备,出现停滞现象,尽管实施了几项措施、计划,但没有大的改变,没能形成规模。我国人口众多,而足球人口却少之又少,1996年足协注册人数是7 675人,其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6 638人,与欧美上万支球队、几十万球员相比,相距甚远。与韩国近五百个、日本近二千个足球俱乐部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从青少年参加足球训练的人数来看,我国不超过三万人,与欧美足球强国多达上百万青少年人数也是不可相比的。我国总人口与足球人口的比例非常不协调,从足球发达国家、发展中进步较快的国家来看,参加足球运动训练的人数都有较大的群众规模。围绕着青少年队伍的建设,群体规模的扩大,制订实施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少年队伍的建设培养上,各国做法不尽相同,自成体系,不同年龄组的球员应有尽有。而我国对青少年队伍的培养大多仍以体校形式为主。加之各种名目的足球学校,业余俱乐部比较零乱,没有形成培养后备人才的主渠道。就我国国情,俱乐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是一个“点”,而“面”的发展需要国家的相助。足球发达国家的“计划”“系统”我们可以仿做,使得绿茵工程落到实处。
二、 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发展青少年队伍
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产业被人们逐渐接受,且有一定投入。就公共设施,尤其是大片的足球场地进行建设,目前尚不现实,因此现有场地、条件要保证充分利用。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建立,可与场地设施条件优越的单位挂钩,提高场地利用率。但足校、俱乐部一定要进行规范化管理,由足协考察、审批,避免纯商业行为,以免对后备力量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在场地优越的中小学校,要大力提倡足球运动的发展。中小学校是青少年群体聚焦的地方,只要加以引导就会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关键要得到教育部门和校方的广泛支持。县区学校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小,是一个发展的好地方,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了它们开展足球运动方面的作用,使这块极具潜力的土地未能有效开垦。高等院校场地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及科研力量雄厚,一旦启动绿茵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能量,可大大增加青少年参与足球训练的群体。
三、 加快改革进程,扩大青少年参加足球训练的群体
对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沿用业余体校为主要培养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使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出现萎缩,市区队伍一枝独秀。加之受金牌战略影响、经费条件的限制,体委不可能把足球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才培养受到影响。这种培养模式,满足不了目前足球改革的进程。俱乐部体制的形成为后备力量的培养带来了一线希望,有些地区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地区仍维持现状,因为俱乐部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俱乐部在经营管理上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对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并非他们需求,有的只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一线队伍的成绩下滑都会引起资金的抽走,何谈青少年队伍的建设。俱乐部的形成应该有无数的球迷会员,其中有许多是青少年球迷,还有几支青年队和许多支少年队,要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场所。在巴西颇有名气的俱乐部,一般要有2000名左右的青少年进行训练。我国足球体制的转化尚处于初始阶段,俱乐部内部的机制转换,一线队伍的训练、比赛管理,对青少年队伍的培养无法全身心投入,场地、教练员、管理人员不配套,这都是问题。因此,在青少年队伍的培养上没有重视和形成规模。这需要俱乐部自身完善,形成真正的俱乐部。
四、 赛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青少年群体的扩大
联赛的主客场制大大刺激了足球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球队数量与我国的地域人口是极不合适的。许多爱足球的人,绝大多数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的途径来品味,而欧、美、亚非足球强国大多数局域不大,一流球队多于我国,业余球队更是数不胜数,足球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联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整体足球水平,一流球队的质量和数量都应按本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标准。我国应增加中超队伍,增加升降级名额,提高球员的积极性,刺激青少年群体规模的扩大,当然这是适当而非盲目的。对业余球队的竞赛组织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多由行业体协带头,并没有纳入正规的赛事体系,其轰动效应不太。我国现有业余俱乐部近200个,它们的存在充实着足球运动的发展,对业余球队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会大大增加我国的足球人口和对青少年队伍建设。青少年的竞赛组织工作,没能以培养人才、选择人才为宗旨,过分强调竞赛成绩。我国地域大,绝大多数青少年队经费不足,全国性的足球赛事不易举行。因而,部分大城市的“三好杯”一类竞赛体系通过时间检验符合我国国情,极具潜力,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群体规模的扩大,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足球人才的挖掘、培养。
五、 结论和建议
(1)结论:优秀足球运动员是在适合于足球人才成长的环境中,遵循运动人才的生长发展规律,在众多的参与者中涌现出来的。忽视足球运动普及,片面地追求抓尖子,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能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引入歧途。
(2)建议:高度重视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与足球普及工作,积极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主动维护合作者的权益,充分肯定其贡献。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足球制,尤其是学校间、城市内的竞赛体制,使之合理化、制度化,并建立配套的管理统计、奖励和裁判体制,进一步增加比赛场次,提高比赛质量,并扩大参赛队数和人数。建议设立基层足球督导员制度,彻底改变原有体校、足校教练的职能和工作方式,使其由执教一个队改为指导一区域,由各省、市足协将其任命为某一区域足球督导员,令其在所辖区内推行学校足球普及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共同进行青少年足球训练群体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达之.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冯剑明.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马志和.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1996(3).
(洛阳人民警察学校)
关键词:后备人才;足球群体;体制
中国足球经过数年职业化的洗礼,竞赛的检验,水平却没有本质上的提高,而很多人议论的就是人才的匮乏、后备力量的不足。中国足球改革的长期发展需要人才不断涌现,而人才的涌现又需要一个参加足球运动的群体。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培养一直以来被许多专家学者反复强调,同时也加强了队伍建设,但就目前状况来看收效不大,没有形成群体规模。
一、 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发展性
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不间断的并能经得起考验的工作,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自足球改革以来,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显得毫无准备,出现停滞现象,尽管实施了几项措施、计划,但没有大的改变,没能形成规模。我国人口众多,而足球人口却少之又少,1996年足协注册人数是7 675人,其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6 638人,与欧美上万支球队、几十万球员相比,相距甚远。与韩国近五百个、日本近二千个足球俱乐部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而从青少年参加足球训练的人数来看,我国不超过三万人,与欧美足球强国多达上百万青少年人数也是不可相比的。我国总人口与足球人口的比例非常不协调,从足球发达国家、发展中进步较快的国家来看,参加足球运动训练的人数都有较大的群众规模。围绕着青少年队伍的建设,群体规模的扩大,制订实施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少年队伍的建设培养上,各国做法不尽相同,自成体系,不同年龄组的球员应有尽有。而我国对青少年队伍的培养大多仍以体校形式为主。加之各种名目的足球学校,业余俱乐部比较零乱,没有形成培养后备人才的主渠道。就我国国情,俱乐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只是一个“点”,而“面”的发展需要国家的相助。足球发达国家的“计划”“系统”我们可以仿做,使得绿茵工程落到实处。
二、 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发展青少年队伍
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产业被人们逐渐接受,且有一定投入。就公共设施,尤其是大片的足球场地进行建设,目前尚不现实,因此现有场地、条件要保证充分利用。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建立,可与场地设施条件优越的单位挂钩,提高场地利用率。但足校、俱乐部一定要进行规范化管理,由足协考察、审批,避免纯商业行为,以免对后备力量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在场地优越的中小学校,要大力提倡足球运动的发展。中小学校是青少年群体聚焦的地方,只要加以引导就会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关键要得到教育部门和校方的广泛支持。县区学校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小,是一个发展的好地方,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略了它们开展足球运动方面的作用,使这块极具潜力的土地未能有效开垦。高等院校场地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及科研力量雄厚,一旦启动绿茵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能量,可大大增加青少年参与足球训练的群体。
三、 加快改革进程,扩大青少年参加足球训练的群体
对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沿用业余体校为主要培养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使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出现萎缩,市区队伍一枝独秀。加之受金牌战略影响、经费条件的限制,体委不可能把足球放在突出位置,使人才培养受到影响。这种培养模式,满足不了目前足球改革的进程。俱乐部体制的形成为后备力量的培养带来了一线希望,有些地区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地区仍维持现状,因为俱乐部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俱乐部在经营管理上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对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并非他们需求,有的只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一线队伍的成绩下滑都会引起资金的抽走,何谈青少年队伍的建设。俱乐部的形成应该有无数的球迷会员,其中有许多是青少年球迷,还有几支青年队和许多支少年队,要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场所。在巴西颇有名气的俱乐部,一般要有2000名左右的青少年进行训练。我国足球体制的转化尚处于初始阶段,俱乐部内部的机制转换,一线队伍的训练、比赛管理,对青少年队伍的培养无法全身心投入,场地、教练员、管理人员不配套,这都是问题。因此,在青少年队伍的培养上没有重视和形成规模。这需要俱乐部自身完善,形成真正的俱乐部。
四、 赛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青少年群体的扩大
联赛的主客场制大大刺激了足球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球队数量与我国的地域人口是极不合适的。许多爱足球的人,绝大多数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的途径来品味,而欧、美、亚非足球强国大多数局域不大,一流球队多于我国,业余球队更是数不胜数,足球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联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整体足球水平,一流球队的质量和数量都应按本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标准。我国应增加中超队伍,增加升降级名额,提高球员的积极性,刺激青少年群体规模的扩大,当然这是适当而非盲目的。对业余球队的竞赛组织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多由行业体协带头,并没有纳入正规的赛事体系,其轰动效应不太。我国现有业余俱乐部近200个,它们的存在充实着足球运动的发展,对业余球队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会大大增加我国的足球人口和对青少年队伍建设。青少年的竞赛组织工作,没能以培养人才、选择人才为宗旨,过分强调竞赛成绩。我国地域大,绝大多数青少年队经费不足,全国性的足球赛事不易举行。因而,部分大城市的“三好杯”一类竞赛体系通过时间检验符合我国国情,极具潜力,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群体规模的扩大,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足球人才的挖掘、培养。
五、 结论和建议
(1)结论:优秀足球运动员是在适合于足球人才成长的环境中,遵循运动人才的生长发展规律,在众多的参与者中涌现出来的。忽视足球运动普及,片面地追求抓尖子,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能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引入歧途。
(2)建议:高度重视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与足球普及工作,积极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主动维护合作者的权益,充分肯定其贡献。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足球制,尤其是学校间、城市内的竞赛体制,使之合理化、制度化,并建立配套的管理统计、奖励和裁判体制,进一步增加比赛场次,提高比赛质量,并扩大参赛队数和人数。建议设立基层足球督导员制度,彻底改变原有体校、足校教练的职能和工作方式,使其由执教一个队改为指导一区域,由各省、市足协将其任命为某一区域足球督导员,令其在所辖区内推行学校足球普及活动,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共同进行青少年足球训练群体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达之.足球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冯剑明.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马志和.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1996(3).
(洛阳人民警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