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是儿童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基于这一理论,我把“小组讨论”引到小学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讨论的意义
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出反应。
1 讨论的最大优点在于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主动、积极起来。
2 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3 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可以养成合作的精神,增强责任心。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
4 讨论还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讨论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相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二、小组讨论的契机
1 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讨论。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 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 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讨论。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2 应重视“引”,大胆“放”。
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对别人的意见应考虑,不盲从;第四,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大胆放手。
3 应注意的问题。
(1)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讨论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就有话可说,把问题讨论得深刻,形成良好的讨论模式,提高讨论效率。而不致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所以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不是“空白”,而恰恰是思维的高潮处。
(2)讨论的内容要有探讨的价值,避免出现“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的确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就因此而滥用讨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的练习课中,安排了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21能被3整除”,学生没法讨论。这就是所谓的问题不具有讨论性。这是教师没有深刻钻研教材和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所致。
(3)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刚投入,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还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
一、小组讨论的意义
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和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讨论与讲授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出反应。
1 讨论的最大优点在于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因此而变得更主动、积极起来。
2 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3 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可以养成合作的精神,增强责任心。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
4 讨论还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讨论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相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二、小组讨论的契机
1 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讨论。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 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 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讨论。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
2 应重视“引”,大胆“放”。
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讨论的契机,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对别人的意见应考虑,不盲从;第四,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大胆放手。
3 应注意的问题。
(1)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讨论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就有话可说,把问题讨论得深刻,形成良好的讨论模式,提高讨论效率。而不致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所以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不是“空白”,而恰恰是思维的高潮处。
(2)讨论的内容要有探讨的价值,避免出现“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讨论的确有很多好处,但也不能就因此而滥用讨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的练习课中,安排了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21能被3整除”,学生没法讨论。这就是所谓的问题不具有讨论性。这是教师没有深刻钻研教材和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所致。
(3)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刚投入,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还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