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笔者有幸赴日进行访学,期间共参访了三所日本小学:富士见小学、有140年历史的野川小学,以及学习共同体的领航学校——滨之乡小学。虽然三所学校位于不同的地区,各有特色,但给了笔者共同的感受:日本学校是从细节着手将学校打造成学生的家,从而进行校园文化的渗透。
一、细节打造一家亲
1. 仪式感,日常的家。富士见小学是一个没有塑胶跑道的仿社区型的校园。笔者刚到学校时,正巧遇上有几个班级在操场上体育课,班级间的区别,是学生们头上戴着的不同颜色的帽子。日本教师介绍说,户外体育课就是一次学生和大地接触的机会,每一个学生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短袖短裤,可以让学生增强体质,贴近大自然,更是培养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和团队精神。
在滨之乡小学的研讨会现场,可以看到参会的师生非常注重仪式感。前来听课的教师,全体着黑色西装。在滨之乡小学,校歌是每个学生每一次大型集会必唱曲目,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也不例外。合唱尾声,学生们一边继续唱歌,一边按年级的高低顺序陆续退场。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避免拥挤而受伤,另一方面是让歌曲继续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更重要的是,正如歌词所提及:如果有天你受伤了,没关系,一定会有人在旁支持你。让学生感受即使遇到困难,同伴一直陪伴在身旁,整个校园顿时被赋予了家的感觉。
2. 细节见习惯养成,干净的家。笔者参访的三所日本小学,没有看到学校基础设施条件上的优秀,却在学校处处可见的细节之处体会到学校的教育内涵。
在参访的小学里,雨伞与收纳袋是每个来校上课的学生的必备品。雨伞在窗户下整齐地挂成一排,为了不让伞滴下的水溅出,学校在地板上再铺上一层抹布。这么细致体贴的态度,相信也一定能感染小学生细致地对待生活。
干净的环境,还归功于每一位进入学校的教职工和每一位来校上课的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参访的各学校教室门口,都有一个专门的放鞋柜,凡是要进入教室的人,都要在门口换鞋子。学生有自己的室内专用鞋,校内教职工也有专属鞋柜,每双鞋子上都标有名字。学生要出去上户外课时,先要将自己原先穿着的衣物用收纳袋装好,放在自己的桌上,换成适合户外课活动的短袖短裤,换上自己的日常鞋子。从换装这个小小的举动,一步步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规则意识。
进出不同房间要换鞋子,似乎成了日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甚至在洗手间门口,也需要再一次换鞋。一方面在于保持洗手间的卫生整洁,另一方面便于外面的人快速知道厕所的使用人数。学校对卫生清理的教育,除了让学生自制卫生宣传单,还利用悬挂照片来进行教育。楼梯转角处不仅挂有学生辛苦清理厕所、打扫校园角落的照片,也有正确如厕和洗手的示意图。这些来自学生实际操作的真实画面,拉近了学生与宣传教育的距离感。对照片中的学生而言,也是对其行为上的肯定与激励。
3. 角落见安全渗透,安全的家。在参访的学校中,安全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习惯意识中,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生活实际来进行。据笔者所知,日本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清洁的教育。每个在校用餐的学生都要带一把自己的牙刷,因为学校要求每天午餐后都要刷牙。学校保健室门口的安全宣传栏,也是以口腔健康为主要内容。另外,每间教室门口都贴有消防疏散通道路线图,标识着不同地方起火的不同疏散路线。每个新学期伊始,学生都要先熟悉各条消防通道。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故教室后部储物柜旁也贴有防震指南。发生地震时处在哪些场所,该采取哪种避震方式,在指南表格中都清晰明了地列出。
4. 不给别人添麻烦,和睦的家。从专用室内鞋,到专用服装,再到课桌椅,日本学校都打造着一个家的模式。每套课桌椅都被贴上了学生的名字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里找到归属感。课桌椅的几个角都包着垫子,防止学生碰撞时受伤,也避免移动时产生噪音。这些行为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细节的把握,其目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有一天的参访恰逢学生的午餐时间,笔者看到了学生们的分食过程。首先由值日班级负责分发全校各班级午餐,再由各班级的值日生分发给各学生。其余学生则安静地换好卫生服,铺好桌布,有序排队等待分发午饭。每个人领到饭后都平静坐在座位上,等待开始就餐的铃声,整个过程安静而井然有序。日本的学校强调光盘饮食,每个人吃多少取多少。珍惜粮食,珍惜资源的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里。用餐结束后,学生们有秩序地将餐盘分类,摆放整齐,并按照规范将空牛奶盒折好,由值日生负责晒干,作为日后手工课的材料,这些体现着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意识。
让笔者最为感慨的是学生的饭前餐具摆放和饭后餐具回放样式,是一样的整齐干净,这一切都没有给别人添麻烦。排队有序领饭,不给分饭的同学添麻烦;光盘不留食物,不给洗碗的人添麻烦;分类收拾,不给整理的人添麻烦。
二、师生共创全家福
日本学校认为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仅依靠校方,还归功于每一位师生共同的努力。
1. 共同的家,尊重每一个孩子。每个学生都是教室的主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教室的班牌都由本班学生自己制作,既富有个性化,又体现着班级文化。教室墙面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甚至自画像。细数一下,全班同学的作品都同时展示在教室里。有些日本教师担心这样会不会引发学生的对比心理,从而打击个别后进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后进生的退缩心理,因为每位学生的作品都直观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借鉴,从而激励他们下一次做得更好。
笔者在参访的教室看到学生都展示着自己的班级目标,还有每个月更换的目标表。这些目标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需要写出制订该目标的理由,上个月目标的实现结果,再思考本月的目标制订。这些目标的制订体现着学生的自主意识,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来。
2. 整合课程,大家的家。日本小学开设的社会、家庭等人文课和语数等文化课一样多。部分学校每天更换班级的课程表。据了解,由于部分学校实行的是包班制,學校授权给包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来适当调整课程,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需求来整合使用课程教学材料。学校还和政府合作,定期邀请政府官员来校进行林业、铁路等乡土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学生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笔者从访学过程中增长了自己的见闻,也希望笔者的见闻感悟对国内学校的德育工作能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振辉)
一、细节打造一家亲
1. 仪式感,日常的家。富士见小学是一个没有塑胶跑道的仿社区型的校园。笔者刚到学校时,正巧遇上有几个班级在操场上体育课,班级间的区别,是学生们头上戴着的不同颜色的帽子。日本教师介绍说,户外体育课就是一次学生和大地接触的机会,每一个学生不管春夏秋冬都穿着短袖短裤,可以让学生增强体质,贴近大自然,更是培养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和团队精神。
在滨之乡小学的研讨会现场,可以看到参会的师生非常注重仪式感。前来听课的教师,全体着黑色西装。在滨之乡小学,校歌是每个学生每一次大型集会必唱曲目,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也不例外。合唱尾声,学生们一边继续唱歌,一边按年级的高低顺序陆续退场。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避免拥挤而受伤,另一方面是让歌曲继续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更重要的是,正如歌词所提及:如果有天你受伤了,没关系,一定会有人在旁支持你。让学生感受即使遇到困难,同伴一直陪伴在身旁,整个校园顿时被赋予了家的感觉。
2. 细节见习惯养成,干净的家。笔者参访的三所日本小学,没有看到学校基础设施条件上的优秀,却在学校处处可见的细节之处体会到学校的教育内涵。
在参访的小学里,雨伞与收纳袋是每个来校上课的学生的必备品。雨伞在窗户下整齐地挂成一排,为了不让伞滴下的水溅出,学校在地板上再铺上一层抹布。这么细致体贴的态度,相信也一定能感染小学生细致地对待生活。
干净的环境,还归功于每一位进入学校的教职工和每一位来校上课的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参访的各学校教室门口,都有一个专门的放鞋柜,凡是要进入教室的人,都要在门口换鞋子。学生有自己的室内专用鞋,校内教职工也有专属鞋柜,每双鞋子上都标有名字。学生要出去上户外课时,先要将自己原先穿着的衣物用收纳袋装好,放在自己的桌上,换成适合户外课活动的短袖短裤,换上自己的日常鞋子。从换装这个小小的举动,一步步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规则意识。
进出不同房间要换鞋子,似乎成了日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甚至在洗手间门口,也需要再一次换鞋。一方面在于保持洗手间的卫生整洁,另一方面便于外面的人快速知道厕所的使用人数。学校对卫生清理的教育,除了让学生自制卫生宣传单,还利用悬挂照片来进行教育。楼梯转角处不仅挂有学生辛苦清理厕所、打扫校园角落的照片,也有正确如厕和洗手的示意图。这些来自学生实际操作的真实画面,拉近了学生与宣传教育的距离感。对照片中的学生而言,也是对其行为上的肯定与激励。
3. 角落见安全渗透,安全的家。在参访的学校中,安全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习惯意识中,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生活实际来进行。据笔者所知,日本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清洁的教育。每个在校用餐的学生都要带一把自己的牙刷,因为学校要求每天午餐后都要刷牙。学校保健室门口的安全宣传栏,也是以口腔健康为主要内容。另外,每间教室门口都贴有消防疏散通道路线图,标识着不同地方起火的不同疏散路线。每个新学期伊始,学生都要先熟悉各条消防通道。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故教室后部储物柜旁也贴有防震指南。发生地震时处在哪些场所,该采取哪种避震方式,在指南表格中都清晰明了地列出。
4. 不给别人添麻烦,和睦的家。从专用室内鞋,到专用服装,再到课桌椅,日本学校都打造着一个家的模式。每套课桌椅都被贴上了学生的名字贴,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里找到归属感。课桌椅的几个角都包着垫子,防止学生碰撞时受伤,也避免移动时产生噪音。这些行为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细节的把握,其目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有一天的参访恰逢学生的午餐时间,笔者看到了学生们的分食过程。首先由值日班级负责分发全校各班级午餐,再由各班级的值日生分发给各学生。其余学生则安静地换好卫生服,铺好桌布,有序排队等待分发午饭。每个人领到饭后都平静坐在座位上,等待开始就餐的铃声,整个过程安静而井然有序。日本的学校强调光盘饮食,每个人吃多少取多少。珍惜粮食,珍惜资源的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里。用餐结束后,学生们有秩序地将餐盘分类,摆放整齐,并按照规范将空牛奶盒折好,由值日生负责晒干,作为日后手工课的材料,这些体现着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意识。
让笔者最为感慨的是学生的饭前餐具摆放和饭后餐具回放样式,是一样的整齐干净,这一切都没有给别人添麻烦。排队有序领饭,不给分饭的同学添麻烦;光盘不留食物,不给洗碗的人添麻烦;分类收拾,不给整理的人添麻烦。
二、师生共创全家福
日本学校认为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仅依靠校方,还归功于每一位师生共同的努力。
1. 共同的家,尊重每一个孩子。每个学生都是教室的主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教室的班牌都由本班学生自己制作,既富有个性化,又体现着班级文化。教室墙面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甚至自画像。细数一下,全班同学的作品都同时展示在教室里。有些日本教师担心这样会不会引发学生的对比心理,从而打击个别后进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担心后进生的退缩心理,因为每位学生的作品都直观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借鉴,从而激励他们下一次做得更好。
笔者在参访的教室看到学生都展示着自己的班级目标,还有每个月更换的目标表。这些目标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需要写出制订该目标的理由,上个月目标的实现结果,再思考本月的目标制订。这些目标的制订体现着学生的自主意识,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来。
2. 整合课程,大家的家。日本小学开设的社会、家庭等人文课和语数等文化课一样多。部分学校每天更换班级的课程表。据了解,由于部分学校实行的是包班制,學校授权给包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来适当调整课程,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需求来整合使用课程教学材料。学校还和政府合作,定期邀请政府官员来校进行林业、铁路等乡土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学生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笔者从访学过程中增长了自己的见闻,也希望笔者的见闻感悟对国内学校的德育工作能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