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史料,顾名思义就是历史资料或材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痕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解并重新构建历史过程。然后经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因为初中史料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文字、口述、碑刻、墓志、家谱等多种史料。而这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细节,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适当补充教材相关史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基本由大篇幅的文字构成,而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材,精简了文字部分,添加了实物图片、原始文献等,同时在部分课文中增添了思考与讨论的设置。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受篇幅与课时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到初中历史人教版《伐无道,诛暴秦》中“秦的暴政”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相对有限,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相对有限。而教材主要是从徭役重、赋税重、刑法残酷三个方面总体讲述秦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且描述得不够具体。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介绍秦朝刑罚残酷的时候,可以从秦朝的连坐刑、生命刑和身体刑三种刑罚出发,为学生列举这些刑罚相关的历史实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实例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秦朝的暴政。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及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通过适当补充史料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加深学生对历实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常遇到学生对教材中结论式的评价不能很好地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经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部分结论与内容逻辑性较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部分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此,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进而逐渐失去对这些结论式评价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搭建结论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讲到《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教学内容时,教材中介绍了改革的两项内容,简单评价了改革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易理解废除奴隶制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如:在讲到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与干涉其生活时,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加深对学生的理解:“1861年改革后,俄国的工人数量大幅度上升(1865年工人的数量为38.1万人,在1890年工人的数量上升为162万,而在1898年的时候工人的数量高达300万)。”通过这一则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内容与改革后不断增加的工人的数量相联系并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知道在废除奴隶制后,由于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史料培养学生的思维
随着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然后利用已掌握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历史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借助史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如:首先让学生站在一名中国公民的角度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史料《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炮子谣》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如: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制,加剧中国的贫穷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一名英国商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可以同样通过为学生引入相关史料,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鸦片流入中国以后,对英国的好处。如:打开中国的市场,许多白银流入英国,为西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然后借助史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6,01:84.
[2]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36-39.
[3]王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有效运用[J].读书文摘,2015,08:210-2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因为初中史料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文字、口述、碑刻、墓志、家谱等多种史料。而这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细节,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适当补充教材相关史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基本由大篇幅的文字构成,而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材,精简了文字部分,添加了实物图片、原始文献等,同时在部分课文中增添了思考与讨论的设置。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受篇幅与课时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到初中历史人教版《伐无道,诛暴秦》中“秦的暴政”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相对有限,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相对有限。而教材主要是从徭役重、赋税重、刑法残酷三个方面总体讲述秦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且描述得不够具体。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介绍秦朝刑罚残酷的时候,可以从秦朝的连坐刑、生命刑和身体刑三种刑罚出发,为学生列举这些刑罚相关的历史实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实例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秦朝的暴政。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及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通过适当补充史料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加深学生对历实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常遇到学生对教材中结论式的评价不能很好地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经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部分结论与内容逻辑性较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部分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此,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进而逐渐失去对这些结论式评价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搭建结论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讲到《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教学内容时,教材中介绍了改革的两项内容,简单评价了改革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易理解废除奴隶制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如:在讲到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与干涉其生活时,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加深对学生的理解:“1861年改革后,俄国的工人数量大幅度上升(1865年工人的数量为38.1万人,在1890年工人的数量上升为162万,而在1898年的时候工人的数量高达300万)。”通过这一则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内容与改革后不断增加的工人的数量相联系并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知道在废除奴隶制后,由于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史料培养学生的思维
随着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然后利用已掌握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历史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例如,教师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借助史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如:首先让学生站在一名中国公民的角度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史料《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炮子谣》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如: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制,加剧中国的贫穷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一名英国商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可以同样通过为学生引入相关史料,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鸦片流入中国以后,对英国的好处。如:打开中国的市场,许多白银流入英国,为西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然后借助史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6,01:84.
[2]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36-39.
[3]王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有效运用[J].读书文摘,2015,08: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