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版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被公认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与地域条件的限制,加之考虑到安全、场地、器材等因素。我们往往会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甚至会忽略课本中语文活动的存在。特别是对于我们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很少开展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因而忽视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也就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农村中学如何摆脱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率低,质量差的现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育观念,因地制宜的加强组织与实施。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传统观念在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他们已习惯于传统语文教学,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又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帮助不大,再加上中考、高考又不考,老师自然就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上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呢?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们不应只看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不利的因素,还应看到我们自己的优势。比如,农村学生在生活体验与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市孩子深切,而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风光、淳朴美好的风俗民情、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均是语文教学可以引入的好素材。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用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探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体验,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进行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活动“环保小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的意义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学习此单元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促使他们一开始就对身边的环保问题关注起来。从学校卖店到各家各户的田地大棚,从电视新闻中听到的食品问题到市场出现的劣质蔬菜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而通过搜集、调查,学生们知道了农药化肥对生态的影响、助力车废气污染的危害,了解了“白色垃圾”,甚至了解了三聚氰胺,苏丹红,掌握了不少的环保常识,体悟了环保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环保的认识。通过这次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我们大家都置身于特有的情境中自我体验,从而使之成为一次将乡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更加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了他们成长过程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不再只是个课堂的旁观者或接受者,而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使他们能分享其中的快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真正用心去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乐了,自然就会好好学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由单纯的传受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充分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个很好的途径。
二、挖掘课内外的语文资源,灵活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既具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三年来语文活动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我县我校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结合新民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进行的活动有:﹙1﹚了解新民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挂红灯、看灯会、;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戴花花绳;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沈阳名人及事迹:比如,张学良。﹙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三农博览园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唱和着劳动号子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了解新民的民间信仰、民间游艺、民间文艺等。(6)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总之,不同学校开展活动可以不同。不过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三、变换活动形式让学生“乐在其中”。
新课标明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不像其它语文课程那样比较容易检测。虽然现在语文考试中关于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考察分数基本固定为10分,但由于它涉及的范围广,可考察的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更多的是考察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领悟与理解。因此,每次考试,学生们在此部份的真正得分都不尽如人意。而由于对学生的态度、精神和探究方法层面的东西考查又很难检测,所以学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些层面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又很难培养出来。所以我们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长远发展,切切实实地把每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并尽量变换活动形式,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想学,想参与,而且能乐在其中。
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理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是一把尺子,以学生卷面上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并且也仅凭语文中考、高考的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语文考试也仅仅限于笔试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真实的评价,尽管在考试中设计了个别试题,但最终还是凸现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上。面对评价机制滞后于教学的客观现实,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真正做到让评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版块,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对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并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改变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这是我个人在教学一线的一点不成熟的认识与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给予指正。
一、转变教育观念,因地制宜的加强组织与实施。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传统观念在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他们已习惯于传统语文教学,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又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帮助不大,再加上中考、高考又不考,老师自然就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上好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呢?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们不应只看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不利的因素,还应看到我们自己的优势。比如,农村学生在生活体验与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市孩子深切,而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风光、淳朴美好的风俗民情、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均是语文教学可以引入的好素材。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开始,用心去叩开学生探究生活,探究身边文化底蕴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体验,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进行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活动“环保小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的意义有更深刻的领悟,在学习此单元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促使他们一开始就对身边的环保问题关注起来。从学校卖店到各家各户的田地大棚,从电视新闻中听到的食品问题到市场出现的劣质蔬菜等,都在学生的调查和回顾中鲜活起来。而通过搜集、调查,学生们知道了农药化肥对生态的影响、助力车废气污染的危害,了解了“白色垃圾”,甚至了解了三聚氰胺,苏丹红,掌握了不少的环保常识,体悟了环保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加深了他们对环保的认识。通过这次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我们大家都置身于特有的情境中自我体验,从而使之成为一次将乡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更加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了他们成长过程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不再只是个课堂的旁观者或接受者,而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合作,使他们能分享其中的快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真正用心去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乐了,自然就会好好学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由单纯的传受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充分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个很好的途径。
二、挖掘课内外的语文资源,灵活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既具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三年来语文活动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我县我校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结合新民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进行的活动有:﹙1﹚了解新民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挂红灯、看灯会、;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戴花花绳;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沈阳名人及事迹:比如,张学良。﹙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三农博览园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唱和着劳动号子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了解新民的民间信仰、民间游艺、民间文艺等。(6)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总之,不同学校开展活动可以不同。不过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三、变换活动形式让学生“乐在其中”。
新课标明确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不像其它语文课程那样比较容易检测。虽然现在语文考试中关于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考察分数基本固定为10分,但由于它涉及的范围广,可考察的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更多的是考察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领悟与理解。因此,每次考试,学生们在此部份的真正得分都不尽如人意。而由于对学生的态度、精神和探究方法层面的东西考查又很难检测,所以学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些层面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又很难培养出来。所以我们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长远发展,切切实实地把每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并尽量变换活动形式,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想学,想参与,而且能乐在其中。
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理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是一把尺子,以学生卷面上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绩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并且也仅凭语文中考、高考的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语文考试也仅仅限于笔试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真实的评价,尽管在考试中设计了个别试题,但最终还是凸现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上。面对评价机制滞后于教学的客观现实,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真正做到让评价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版块,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对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并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改变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这是我个人在教学一线的一点不成熟的认识与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