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之文人心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是人非事事休”,拨动了李清照的愁绪如丝的情弦,使她“欲语泪先流”。自古以来,“物是人非”之心境,充斥了几多文人潮湿而丰润的记忆。一样的“物是人非”之心境,不同的文人在表达上却体现了睹物忆往昔、触物感今日、惜物盼明朝等多种层次和一种旷达和释然。
  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一层次:睹物忆往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为之荡漾,“冷月无声”,只有心头的记忆在月影下寂寞的喘息。一睹眼前桥在,流水依然,回忆琴瑟和鸣的昨昔,冷月无声,思绪不断。为什么往事总在记忆里沉淀出美丽的模样?想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的是“桂花影”,还有那昨日美丽的脸庞。“雾沉半垒”,消失了曾经丁香般地芬芳,“空余旧迹郁苍苍”。“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变,未央柳还在,却再也觅不到她馨香的温柔。纵使帝王之尊,也只能睹物忆往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寒流”,目睹眼前熟悉的一切,不禁回忆起昨日的美好,纵使伤心的过往,也变成回忆时上扬的嘴角。但是一切都变成了“过去”“曾经”“不再”与“残影”。睹物忆往昔,悲戚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失落的辛酸。
  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二层次:触物感今日
  “风景依稀似去年”,有对过往的思念,但重点已经变成伤心今朝的变化。同来望月的人,而今何在?更多的是感伤今朝故人何在。“似曾相识燕归来”,令人无可奈何的是花已向晚,消失了灿烂,所谓伊人,而今何在?今朝,你还好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槛外滚滚长江空自流淌,阁中帝子而今何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春风如昨,人面不知何处去了?今年元夜之时,“月与灯依旧”,不见了去年的人,只能独自垂泪,让眼泪浸湿春衫香袖!触摸着熟悉的一切,为今日的“寂寞”“凄清”“苦痛”与“悲凉”而感伤,这是一种流泪的心痛。触物感今日,这是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二层次,比睹物忆往昔更深一层的灵魂孤独与无奈。
  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三层次:惜物盼明朝
  聚散苦匆匆,此恨确实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即便是未来未卜,也要给明天一个可怜的期待。今年的花开,颜色却不同于往年,又有谁知“明天花开复谁在”?期待新人现,更盼望旧人归,即便期盼被一次次吹乱,也不会因为衣带渐宽而后悔停息那盼望的情。可怜今昔月,向何处去悠悠?期盼月圆之时,我们能够共婵娟,却等来的是月圆人未圆。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盼相逢,即便是在梦里,梦醒之后消失了柔婉的缠绵。珍惜眼前熟悉的一切,盼望明朝的“重逢”“相见”“依然”与“如故”。惜物盼明朝,当明明白白知道“希望”会被“失望”淹没,当真真切切懂得“期望”会被“绝望”击垮,也要满怀着“期待”与“渴盼”,这是一种滴血的震颤。惜物盼明朝是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的第三层次。这是深于睹物忆往昔和触物感今日的一种层次,上升为一种旷达的心境。物忆往昔和触物感今日是“物是人非”的常态表现,而惜物盼明朝则是“珍惜眼前”的非常表达。
  表达“物是人非”之心境,彰显一种旷达和释然
  “物是人非”之心境,其实就是一种“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普遍心理。重要的不是沉浸在过去,也不是哀叹现在,而是正确面对未来。因为每一个昨天都是曾经的眼前,每一个今天都是明天要回忆起来的日子,当然,每一个明天也会变成今天和昨天。迁客骚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了“物是人非”的真情,流淌在文学史的长河里。却沉淀下文人的一种胸怀,那就是旷达和释然。睹物忆往昔、触物感今日和惜物盼明朝,都是在心灵的触角伸到物是人非的角落,而自然绽放的美丽。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也许就是人世间最普遍的自然规律。往事皆已成空,我们又怎能“还如一梦中”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将抚平我们的“辛酸”“心痛”与“震颤”。从而让我们走向一种旷达和释然。
  物是人非事事休,莫让心境蒙铜锈。用一种旷达和释然的情怀,写一段文字,温暖后来的人。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2例KD患儿的肝功能进行检测,并将其分为肝功能正常组(27例),肝功能异常组(15例),进行病例
《论语》学习的几个语段让学生产生了疑惑。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言为心声,文从心出,作文就是把自己内心的声音转化成文字。不可否认,有独特的思维,独立的思考,独到的思想,自然是一篇有创意的好文。确实,只有不落窠臼,写出新意,方可脱颖而出。  要做到文思合一,首先要重视思。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对熟悉而纷繁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把自己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典型化为人们普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了诗教的重要性。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林从龙先生曾来我校讲学,对中华诗词的历史地位、社会功能、鉴赏标准作了精辟的分析阐释,并提出
古典诗歌中,许多诗人往往将古曲调融入诗歌,从音乐上讲,这些古曲调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整首诗词的意象理解或情感表达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曲调的数量很多,但化用入诗的毕竟有限。因此,了解中国古诗词语句里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曲调及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快而准确地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基调,体味出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进而真正地鉴赏作品。  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融合,即是立足中国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满足实践需要,推动实践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