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凭借阅读课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构建了一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模式。
一、尝试练习,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了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在预习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拟定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而难易适度的提纲(如结合课文的导读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来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把“读”和“思”结合起来。如在《麻雀》一文预习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课文写了几只麻雀,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是怎么交代的?为引导学生弄清麻雀之间的母子关系,为理解课文中心做好铺垫,在预习中,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如边读边想、边想边画等方法,根据年级的差异指导学生预习,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作恰当的评价,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
二、汇报收获,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创设和激发学习情境,多给他们汇报学习收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如在学生尝试学习了《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后,我便问学生:“预习了这篇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经过预习,读懂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有的说:“作者写了这一场大雪时,是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还有的说:“我知道‘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要把树枝上的积累震落下来’这个句子是夸张句,形容孩子们非常高兴,对雪非常喜爱。”总之,在课堂上应尽可能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并且对他们的收获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体验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质疑问难,以疑促思
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为苏州某重点中学的题词特别强调:“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没学问。”这些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才会有所收获。这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如预习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学生说了很多读懂的地方后,我便从问难入手:“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把难题记下来了,因此纷纷举手提问,有的问:“大榕树怎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有的问:“为什么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还有的问:“‘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上,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质疑,如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问题,抑或有关对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
四、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七嘴八舌出真知”生动幽默地道出了合作探究的妙用。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重难点有选择地整理出示出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疑。较浅显的问题,由学生个体探究,以疑促读,自己解决问题;较难的问题,由“邻近四人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共同解决问题;属于重点、难点的问题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全班探究交流,以疑促解,合作解决问题。如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同学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因为借是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使用后归还,而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又不需要归还,这不是“借箭”而是“骗箭”。课题应为“草船骗箭”。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属于重点、难点的问题,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导全班学生仔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经过探究:多数学生认为,“骗”字含有贬义,用“骗”字就会影响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借”字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通过这一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注意的是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动脑、动手、动口,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各个方面的信息,必要时加入到讨论中去,谈看法、置悬念、巧点拨,激发学生思路,推动讨论的步步深入。
五、品读深悟,积累运用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教师便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积累、总结,如总结课文内容、文章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使知识系统化。同时,对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片断,指导学生多颂读,反复读,并把这一环节贯穿在各个步骤当中,丰富学生的积累,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如上《鸟的天堂》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反复颂读这样一个片段:“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让学生品出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和色彩的美丽,品出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情。为了学以致用,巩固提高,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布置练习,如要求学生运用学得的方法,选择与课文内容、体裁相类似的课外读物来读;仿照课文写法进行小练笔;布置学生动手实验,等等。
总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想通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就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从“保姆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实施。
一、尝试练习,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了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在预习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拟定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而难易适度的提纲(如结合课文的导读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来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把“读”和“思”结合起来。如在《麻雀》一文预习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课文写了几只麻雀,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是怎么交代的?为引导学生弄清麻雀之间的母子关系,为理解课文中心做好铺垫,在预习中,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如边读边想、边想边画等方法,根据年级的差异指导学生预习,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作恰当的评价,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
二、汇报收获,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创设和激发学习情境,多给他们汇报学习收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如在学生尝试学习了《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后,我便问学生:“预习了这篇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经过预习,读懂了一定的知识,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主要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有的说:“作者写了这一场大雪时,是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还有的说:“我知道‘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要把树枝上的积累震落下来’这个句子是夸张句,形容孩子们非常高兴,对雪非常喜爱。”总之,在课堂上应尽可能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并且对他们的收获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体验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质疑问难,以疑促思
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为苏州某重点中学的题词特别强调:“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没学问。”这些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才会有所收获。这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如预习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学生说了很多读懂的地方后,我便从问难入手:“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把难题记下来了,因此纷纷举手提问,有的问:“大榕树怎么会成为鸟的天堂?”有的问:“为什么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还有的问:“‘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上,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质疑,如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问题,抑或有关对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
四、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七嘴八舌出真知”生动幽默地道出了合作探究的妙用。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重难点有选择地整理出示出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疑。较浅显的问题,由学生个体探究,以疑促读,自己解决问题;较难的问题,由“邻近四人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共同解决问题;属于重点、难点的问题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全班探究交流,以疑促解,合作解决问题。如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同学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因为借是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使用后归还,而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又不需要归还,这不是“借箭”而是“骗箭”。课题应为“草船骗箭”。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属于重点、难点的问题,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导全班学生仔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互帮互学。经过探究:多数学生认为,“骗”字含有贬义,用“骗”字就会影响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借”字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通过这一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注意的是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动脑、动手、动口,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各个方面的信息,必要时加入到讨论中去,谈看法、置悬念、巧点拨,激发学生思路,推动讨论的步步深入。
五、品读深悟,积累运用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教师便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积累、总结,如总结课文内容、文章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使知识系统化。同时,对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片断,指导学生多颂读,反复读,并把这一环节贯穿在各个步骤当中,丰富学生的积累,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如上《鸟的天堂》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反复颂读这样一个片段:“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让学生品出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和色彩的美丽,品出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情。为了学以致用,巩固提高,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布置练习,如要求学生运用学得的方法,选择与课文内容、体裁相类似的课外读物来读;仿照课文写法进行小练笔;布置学生动手实验,等等。
总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想通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就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从“保姆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