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把思想教育和语言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处在教育前沿的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指的不只是教书,还需育人,这两者不是可分割的。现就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教师自身魅力感染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最直观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作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英语教师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以及独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尽量用标准的、原汁原味的日常英语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问候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深挖教材,敏锐捕捉每篇对话中的德育因素,把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他们纳入教学目的。从现在英语教学内容来看,处处都有可利用的德育素材。比如,讲文明懂礼貌。“Hello. ” “ Hi. ” “Good morning. ” “Thank you.”“ Nice to meet you. ”这些最基本的打招呼中教育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比如,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Can I help you?” “Let’s go together! ” “We’re fixing lunch for twenty kids.” 等等。比如,爱学习、爱劳动。例如: “ I’m packing my things for the picnic. ” “We are making sandwiches and potato salad.”等等。
教師还可以借助词汇教学、语言习惯、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向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渗透,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如教师可以结合数字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数字禁忌;结合颜色教学了解西方国家姓氏文化;在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一些典型性的西方节日里组织文化游艺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各国节日风情和文化习俗。
三、利用英语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及时抓住可能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所影响的各个契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课前,师生们用“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1s.”、“Good morning, teacher.”、“Sit down, please.”问候对方;课后,师生则使用“Goodbye, class.”、“Goodbye, teacher.”来道别。用语虽然简单,却能使师生感情融洽亲密。久而久之,也能让学生养成与他人见面时要礼貌用语的好习惯。课中,老师可以用“Good.”“ Well done.”表扬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I believe you can.”等来鼓舞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些鼓励性课堂用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也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赞扬别人肯定别人,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小学五六年级英语课本会涉及到生活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礼仪等等话题,当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章的内涵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思考人生。只要善于发掘,从细微之处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英语课堂其实是充满了德育渗透空间。
四、利用课外英语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小学英语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歌舞比赛、开Party、拼词组句游戏、参观郊游等等。例如开展“my dream”英语沙龙活动,通过学习我的中国梦背景知识等,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英语小品比赛,要求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根据所学口语,创造性编小品,然后进行熟练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歌舞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集体主义精神;拼词组句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学习、细心等品质。这些互动的设计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将英语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有助于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总之,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传播德育,关键是重在渗透。而这种渗透,需要我们老师能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德育因素,使德育与知识自然相融,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处在教育前沿的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指的不只是教书,还需育人,这两者不是可分割的。现就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教师自身魅力感染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榜样的形象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最直观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作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英语教师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以及独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尽量用标准的、原汁原味的日常英语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问候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深挖教材,敏锐捕捉每篇对话中的德育因素,把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他们纳入教学目的。从现在英语教学内容来看,处处都有可利用的德育素材。比如,讲文明懂礼貌。“Hello. ” “ Hi. ” “Good morning. ” “Thank you.”“ Nice to meet you. ”这些最基本的打招呼中教育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比如,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如:“Can I help you?” “Let’s go together! ” “We’re fixing lunch for twenty kids.” 等等。比如,爱学习、爱劳动。例如: “ I’m packing my things for the picnic. ” “We are making sandwiches and potato salad.”等等。
教師还可以借助词汇教学、语言习惯、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向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渗透,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如教师可以结合数字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数字禁忌;结合颜色教学了解西方国家姓氏文化;在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一些典型性的西方节日里组织文化游艺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各国节日风情和文化习俗。
三、利用英语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及时抓住可能对学生思想教育有所影响的各个契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课前,师生们用“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1s.”、“Good morning, teacher.”、“Sit down, please.”问候对方;课后,师生则使用“Goodbye, class.”、“Goodbye, teacher.”来道别。用语虽然简单,却能使师生感情融洽亲密。久而久之,也能让学生养成与他人见面时要礼貌用语的好习惯。课中,老师可以用“Good.”“ Well done.”表扬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I believe you can.”等来鼓舞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些鼓励性课堂用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也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赞扬别人肯定别人,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小学五六年级英语课本会涉及到生活文化、历史地理、风俗礼仪等等话题,当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章的内涵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思考人生。只要善于发掘,从细微之处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英语课堂其实是充满了德育渗透空间。
四、利用课外英语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小学英语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歌舞比赛、开Party、拼词组句游戏、参观郊游等等。例如开展“my dream”英语沙龙活动,通过学习我的中国梦背景知识等,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英语小品比赛,要求小组全体成员一起根据所学口语,创造性编小品,然后进行熟练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歌舞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集体主义精神;拼词组句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学习、细心等品质。这些互动的设计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将英语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有助于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总之,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传播德育,关键是重在渗透。而这种渗透,需要我们老师能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德育因素,使德育与知识自然相融,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