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主题, 近些年,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升高了,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降低对知识的遗忘。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有效性 技巧 反复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近些年,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自主学习时间的减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升高了,尤其是农村高中B层班中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被动学习的结果是遗忘率更高。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降低对知识的遗忘。以下是本人近年来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
1.1顺序技巧
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节中,色素的种类按书本的分类顺序是包
括: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层析出来的结果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若分开记,会增加记忆的负担且容易混乱。我的做法是,按书上的顺序,而是在小结色素种类时就把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放在前面,而把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放在后面,只是这个小小的改变,其实就减轻了学生很多的负担,不仅记住了色素的种类,也记住了它们在滤纸条上的顺序: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还记住了另一个知识点:胡萝卜素“跑”得最快,说明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最高的,而叶绿素b“跑”得最慢,说明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最低。
1.2数字技巧
在讲完必修一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要小结各有机物的组成元素,为了方便记忆,把水、糖类、蛋白质、核酸排序,在这四种物质的下面分别写上是2、3、4、5,表示组成他们的元素种类,那自然就分别是H、O;C、H、O、;C、H、O、N;C、H、O、N、P;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三种,有的还含有N、P、S,放在最后记。在讲“ATP的结构”时,可用“1、2、3”辅助记忆,分别代表1个腺苷,2个高能磷酸键,3个磷酸基团,在对各种细胞噐的膜进行分类时,可用“2+4+2”来记忆,它们分别表示具有双层膜细胞噐有2种(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的细胞噐有4种(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无膜的细胞噐有2种(核糖体、中心体)。
1.3利用谐音记某些易混乱的知识
在讲必修3第2第1节“兴奋的产生”过程时,把肌体没受到刺激时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此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荷是“外正内负”还是“外负内正”呢?不仅学生,不少老师也常记错。若把“外面正悄悄”引到这里来,就轻而易举地记清了,而且很难忘记。这话表明:“悄悄(静静之意)时,外面的电荷是正的”。再如,讲细胞分裂过程时,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的同学总是分不清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从而这两者的数目总是弄错。染色体的数不是等于着丝点的数吗?为了记清这个,把“着丝点”释成“找死点”,在就让不会忘记了。
2.及时的、反复的复习,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
2.1 当节课内的反复
及时复习很多人都懂,且多数理解为当天内要及时的复习,这固然是对的。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种复习最好在当节课就反复两、三次,以提问的形式、以小结的形式、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如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节中,知识点一是色素的种类及本身的颜色;知识点二是色素的功能;知识点三是叶绿体的结构。在讲知识点二的过程中,轻易就复习了知识点一,可以这样问: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哪种?它本身是什么颜色?把这种色素放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看出现了什么情况?不仅顺利地引到了对知识点二的探究上,也及时复习了知识点一。同样在知识点三的学习中,可同时复习知识点一和二。接下来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题目“叶片为何呈现绿色?到了秋天为何双成了黄色?”将这些知识得到进一点的巩固与联系。当然,课后还会有相应的练习。
2.2 本章内容内的反复
如讲核酸的组成元素、结构、功能时,可先对应的复习蛋白质的元素、结构、功能,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新知识有“依附”感,更容易理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讲糖类与脂质时,就与蛋白质、核酸同时对比;讲无机物时就与有机物对比;讲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时,先复习细胞膜、细胞噐的结构和功能;讲细胞癌谈变时,先复习细胞的分化、衰老与凋亡……
2.3跨章节的反复
对于跨章节的联系,可用主题词来实现。如用“膜”作关键词可以引出以下知识点间的联系:(1):哪些细胞器有膜?几层?哪些细胞器是无膜结构的?(2):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意义?(3):生物膜的功能?(4):生物膜的组成成份?组成元素?(5):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6):根据核膜的有无,将细胞分成哪两类?各自包括哪些生物类群?有哪些共性与特性?……这种前后知识的联系。
再比如:当我们讲到必修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可以“DNA”为主题词进行一个拓展,问题就是“你学过的知识中与DNA有关的知识点有哪些?”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将能想到的知识点例举出来,以下是一个示范:
(1)必修1第2章第3节, DNA的实验,实验注意事项,DNA的分布
(2)必修1第2章第3节,DNA的结构单位及组成元素
(3)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区别
(4)必修1第6章第1节,有丝分裂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
(5)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
(6)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各实验及实验结论
(7)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8)必修2第3章第3节, DNA的复制
(9)必修2第3章第4節, 基因与DNA的关系
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从这三方面的将知识联系起来,不仅提高课堂效率,也减少知识遗忘的速率,同时还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让知识形成一个网络、整体。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有效性 技巧 反复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近些年,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自主学习时间的减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升高了,尤其是农村高中B层班中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太明确,被动学习的结果是遗忘率更高。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降低对知识的遗忘。以下是本人近年来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小技巧
1.1顺序技巧
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节中,色素的种类按书本的分类顺序是包
括: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层析出来的结果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若分开记,会增加记忆的负担且容易混乱。我的做法是,按书上的顺序,而是在小结色素种类时就把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放在前面,而把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放在后面,只是这个小小的改变,其实就减轻了学生很多的负担,不仅记住了色素的种类,也记住了它们在滤纸条上的顺序: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还记住了另一个知识点:胡萝卜素“跑”得最快,说明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最高的,而叶绿素b“跑”得最慢,说明其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是最低。
1.2数字技巧
在讲完必修一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要小结各有机物的组成元素,为了方便记忆,把水、糖类、蛋白质、核酸排序,在这四种物质的下面分别写上是2、3、4、5,表示组成他们的元素种类,那自然就分别是H、O;C、H、O、;C、H、O、N;C、H、O、N、P;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三种,有的还含有N、P、S,放在最后记。在讲“ATP的结构”时,可用“1、2、3”辅助记忆,分别代表1个腺苷,2个高能磷酸键,3个磷酸基团,在对各种细胞噐的膜进行分类时,可用“2+4+2”来记忆,它们分别表示具有双层膜细胞噐有2种(线粒体、叶绿体);单层膜的细胞噐有4种(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无膜的细胞噐有2种(核糖体、中心体)。
1.3利用谐音记某些易混乱的知识
在讲必修3第2第1节“兴奋的产生”过程时,把肌体没受到刺激时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此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荷是“外正内负”还是“外负内正”呢?不仅学生,不少老师也常记错。若把“外面正悄悄”引到这里来,就轻而易举地记清了,而且很难忘记。这话表明:“悄悄(静静之意)时,外面的电荷是正的”。再如,讲细胞分裂过程时,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的同学总是分不清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从而这两者的数目总是弄错。染色体的数不是等于着丝点的数吗?为了记清这个,把“着丝点”释成“找死点”,在就让不会忘记了。
2.及时的、反复的复习,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
2.1 当节课内的反复
及时复习很多人都懂,且多数理解为当天内要及时的复习,这固然是对的。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种复习最好在当节课就反复两、三次,以提问的形式、以小结的形式、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如在“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一节中,知识点一是色素的种类及本身的颜色;知识点二是色素的功能;知识点三是叶绿体的结构。在讲知识点二的过程中,轻易就复习了知识点一,可以这样问: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哪种?它本身是什么颜色?把这种色素放在阳光和三棱镜之间,看出现了什么情况?不仅顺利地引到了对知识点二的探究上,也及时复习了知识点一。同样在知识点三的学习中,可同时复习知识点一和二。接下来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题目“叶片为何呈现绿色?到了秋天为何双成了黄色?”将这些知识得到进一点的巩固与联系。当然,课后还会有相应的练习。
2.2 本章内容内的反复
如讲核酸的组成元素、结构、功能时,可先对应的复习蛋白质的元素、结构、功能,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新知识有“依附”感,更容易理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讲糖类与脂质时,就与蛋白质、核酸同时对比;讲无机物时就与有机物对比;讲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时,先复习细胞膜、细胞噐的结构和功能;讲细胞癌谈变时,先复习细胞的分化、衰老与凋亡……
2.3跨章节的反复
对于跨章节的联系,可用主题词来实现。如用“膜”作关键词可以引出以下知识点间的联系:(1):哪些细胞器有膜?几层?哪些细胞器是无膜结构的?(2):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意义?(3):生物膜的功能?(4):生物膜的组成成份?组成元素?(5):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6):根据核膜的有无,将细胞分成哪两类?各自包括哪些生物类群?有哪些共性与特性?……这种前后知识的联系。
再比如:当我们讲到必修2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可以“DNA”为主题词进行一个拓展,问题就是“你学过的知识中与DNA有关的知识点有哪些?”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将能想到的知识点例举出来,以下是一个示范:
(1)必修1第2章第3节, DNA的实验,实验注意事项,DNA的分布
(2)必修1第2章第3节,DNA的结构单位及组成元素
(3)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区别
(4)必修1第6章第1节,有丝分裂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
(5)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
(6)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各实验及实验结论
(7)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8)必修2第3章第3节, DNA的复制
(9)必修2第3章第4節, 基因与DNA的关系
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从这三方面的将知识联系起来,不仅提高课堂效率,也减少知识遗忘的速率,同时还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让知识形成一个网络、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