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数学+文化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lo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进圆的世界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学语言的诗意追求,对于数学历史的广泛涉猎及巧妙演绎,对于圆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内在联系的揭示,以及对于圆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美感、历史感和文化感。于是,作为反思和总结,我在教学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由此看来,要真正体现数学的文化特性,我们应该对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紧密联系予以相当的关注,这些都是体现数学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数学文化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轴对称图形
  
  笔者同样通过百科全书、电子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有自然景观、有民间工艺、有商标集锦、有经典图案……应该说,轴对称图形的美感及其文化内涵在这一设计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由本课引发的关于“如何体现数学文化”的讨论、争鸣也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开,交流也更为深入、深刻。当所有观点交互碰撞、所有争鸣趋于平静后,一种关于“数学文化”的见解浮出水面,并对我原有的观念造成冲击。
  的确,数学文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 文化”。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更为家常的朴素理解: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
  三、因数和倍数
  很难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或者说它已经体现了数学文化之真义。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摆脱“空间和图形”领域,将探索触角伸向“数与代数”,选择枯燥的“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本身反映的便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一种对各类型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数学文化问题的自觉追求。其二,在思考和研究这一课时,能自觉跳出“数学 文化”的窠臼,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尤其是从以往对数学历史资料的简单引入,到本课全面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等。这一转变,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为我们今后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开掘了新的思路,展现了新的契机,描摹了新的未来。
  (注:2005年“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反思回望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
  时间回溯到2005年7月18日,离“教海探航”的截止日期仅剩两天。一大早,孙双金校长打来电话:“小张,你今年的征文主题是什么?”
  “我……”
  “怎么?不会没写吧?那可不成。你是教科室主任,组织老师们参加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是你的职责。你自己曾获过几次一等奖。如果你都不带头写,怎么能影响并带领其他的青年教师呢?孙校长的声音温和,但却没有一丝可供盘旋的余地。
  “校长唉,都什么时候啦,离截止日期还剩两天,我怎么可能来得及?”我心里默默念叨着。但我知道,我已经没有退路。于是,打消了原本当天买票回海门老家的念头,打开电脑。我决定“放手一搏”。
  已近中午,屏幕上终究还是一片空白,我开始有些焦虑。“不行,必须得找点捷径。”我默默鼓励自己,并试图沉下心来,重新寻找写作的线索。“如果重起炉灶,肯定不行。即便写出来,也是不会有生命力的。”至于要在“教海探航”这样的征文大赛中获奖,那更是难上加难了。那么,能不能从最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着手呢?比如——嗯,做过几份有关数学文化的研究案例……也作过关于数学文化的一些思考……还有几次有关数学文化的对话与研究波折……对了。“就写数学文化,写这几年来自己关于数学文化的一波三折的经历与探索!”
  定下主题和线索后,我随即打开相关的文件夹。案例竟然都是现成的!再往后一看,就连每一份案例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关于数学文化认识的几次困惑与超越,竟然都有!我为自己曾经的有心而感到骄傲!于是,拟好标题,写下前言与后记,粘贴、粘贴再粘贴,加上必要的背景性材料的交代,三下五除二,一篇九千多字的论文诞生了。
  颁奖结束后,我们几个朋友和《江苏教育》编辑部的王伟老师一起闲聊。谈及这篇论文时,王老师不无感慨地说:这篇文章之所以最终能摘取桂冠,不是因其华丽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甚至于鲜活的案例。这篇论文真正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它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做出来的。是你这么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在数学文化这片土地上的执着耕耘与不断探索,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评委。一篇好文章呀,应该是“做”出来的……
  噢。原来如此!
其他文献
“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智慧。  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对这节数学活动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学生的智慧生成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
[摘 要]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自身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质. 这些品质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 核心素养;“展评”课堂;初中数学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能力,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维
拙作《“第二中学”的困境与崛起》一文在《江苏教育》发表后,得到部分专家学者关注,“第二中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成了一部分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作为个案,洪泽县第二中学既有上个世纪末晋升省级重点中学的荣耀与辉煌,也有本世纪初无法均衡发展的衰退与无奈,又有近两年特色发展的艰辛与欣慰。我们认为:“特色化是第二中学本质的崛起”,智慧管理则是特色化必由之路。  教育理论认为,和谐的学校管理可分为三个层
[摘 要] 以抛物线为载体的函数综合题是中考的常考题型,该类问题具有曲线繁多、形式多样、综合性强的特点,求解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及方法. 文章以一道中考题为例进行分步探究,并开展解后反思,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读者交流学习.  [关键词] 几何问题;函数综合;解题教学;解题策略  第三步,化动为静多解模型构建,公式巧用函数值域分析  最后一步是分析一般情形下的面积最值,P,D,Q三点均为动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自新课改以来着力研究的一门必修课程。多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特点,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  我校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性地是在社区。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对社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初步了解社区的概念,并且通过社区干部、家人、朋友的介绍,以及参
[摘 要]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数学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并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1”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素养;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显得异常重要,而实际教学实践中,实施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固化的数学思维体系,转化传统数学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还能促使学生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修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显露智慧。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学设计的角度在于既出其不意又能拍案共鸣,而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观照的。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能够不断引领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不经意之处,沙里淘金,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篇课文从景物和动物这两个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和美丽,写动物一段作者用了4个“
在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对比之后,使学生在观察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的方法初步感知了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虽然也让学生用几个多位数验证正确,但我总感到不太踏实:这毕竟只是观察部分数得到的结论,怎样让学生探索出其中隐含的数学原理呢?  本节课教学内容单薄,我决定深挖教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来探究“被
一、案例背景    1.教学重点与目标:  (1)能听懂、会说以下表示地点的单词:a Zoo,apark,a cinema,a supermarket,the Great Wall。(2)能听懂、会说句型Let’s go to…及其应答All right./OK,Let’s go./Good./Great!等。(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激
《青蛙看海》是一篇言近旨远的童话故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教学时,可以采用“板块推进,读中入情,演中悟道”的办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青蛙·苍鹰篇:读读、说说——入心    课文的前三小节是第一板块,讲述了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悲观失望的心路历程。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读”来了解文本内容,通过“说”来体验人物内心,从而打造“读出个性,说得精彩”的课堂氛围。  1 出示:“青蛙长期生活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