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目标。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各地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抑郁、焦虑、空心病、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正视现实,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总体缺口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学心理学工作者数量不足4万人,不及实际所需数量的10%。调查发现,很多市属中小学校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不少县平均每15所学校才有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业化水平低。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非心理学专业教师来承担的,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心理特点把握不准。这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也导致心理健康教师身份不明、角色定位不清、职业认同感降低等问题。
  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从组织层面看,没能为教师提供专业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培训,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从个体层面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对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工作绩效考评过于单一。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评过于重视课程开展、活动组织等形式,而对于内容与绩效有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重视具体过程,忽视教育效果。
  科研素养和能力薄弱。多数心理健康教师忙于课程教学与咨询服务,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视不足,科研意识淡薄,研究方法欠缺,承担课题较少,研究水平较低,科研成果质量不高,推广价值不大。
  寻根溯源,追寻问题成因
  一是缺乏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与相应的培训体系。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对师资队伍建设有政策阐释和具体指导意见。但诸如培训体系、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工作晋升、编制等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特别是心理健康教师的资格准入问题还停留在理论研讨与争鸣阶段,即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知识体系、具有什么样的技能与能力才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化和专业化,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二是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大学本科阶段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很多高校的心理学或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数量不够、专项知识与技能培养不足。而教育硕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招生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此外,大多数高校没有为教育博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导致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三是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经费、发展平台、专业交流途径和职称评审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不少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投入大、收效低、倦怠感严重,对职业发展缺乏明确目标和设计,进步动力不足。
  四是工作绩效评价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不能只关注是否开展了活动、开展了多少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何。
  对症下药,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管理对策。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协会制定心理健康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以及相应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教育能力。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审制度。把价值观和积极心理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彻底解决好学生的“空心病”问题。
  二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硕士阶段扩大教育硕士中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招生规模,在教育博士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结构,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水平与质量,特别是开通与扩大教育博士中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招生渠道,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水平实践型研究人才。
  三是建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分层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不断提升与拓展心理健康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空间。
  组织建设对策。一是全方位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体系。在大力建设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立体结构建设。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作为思政教育重要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全面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师都应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拥有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二是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效度。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帕垂克·莫茨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定向理论,其中心思想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响因素。学生的生态学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既有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习惯组成的大系统,也有家庭、班级、学校等个人成长的小环境系统。这就需要学校充分调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但要看学生在学校怎么样,更要看在社会上怎么样。
  自身发展对策。一是转变教育观为服务观。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变说教管理为服务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服务。
  二是由咨询、矫正变为培养与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着眼于有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而要提升所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养。心理咨询与辅导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预防、问题解决和素养提升的教育作用。
  三是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平台与路径,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交流,参加教育行动研究、专业协会、观摩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教育技能。
  四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师要积极申报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努力掌握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与技术,不断产出高水平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山明水秀,海天辽阔,古韵与现代相融,秀雅与壮阔共生。定义宁波,教育是我们的目光追寻。美丽的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正用四通八达的开放教育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从民间传统中生发力量,以制度创新激发教育活力。我们相信,宁波定会文脉相继,教育长兴。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与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工作密切相关。作者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探讨了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集体;培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更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培养优秀的班集体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自2015年到现在,我从一年级带一个班到现在一共
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支“奇葩”,其动作体系主要以“圆”为核心,并在其文化、宗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风格。本文以蒙古族传统文化入手,以“圆”作为切入点,利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圆美观念阐述蒙古族舞蹈审美特征之圆性,通过梳理其舞蹈中的“圆”元素,分析“圆”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形式与表现手法,以更深入地了解与探究“圆”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力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上苑中心小学是北京市昌平区最东端的一所农村小学。2017年5月,初到学校时,我发现干部团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管理能力低,在教师中没有威信力……面对干部队伍的现状,我边看书学习先进理念,边在工作实践中累积经验,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经历了“共情”“固本”到“合成”的过程,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绑”在一起的共同体——共情  共情,这里指同感、同理心。作为学校的干部团队,拥有
【摘要】文章聚焦于长期处于初中教学学科中“排名靠后”的体育学科,通过全方面、多角度、分层次地剖析素质教育理念下“以人为本”教学思想中“自主学练”的具体表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举措,以促进自主学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练;初中体育;要点;具体措施  一、引言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对于教育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从未停止。体育在我国传统上是“强身健体
通常讲,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意味着一定条件或具体情境下存在可以重复验证的规律。由于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教育的科学模型,即没有构建起某种特定的教育活动与学习效果之间的明确的函数模型。甚至说,我们也难以对复杂的特定条件或具体情境设计出大数据采集所需要的参数,自然就不好判断具体教与学之间可能的数学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习惯于把目前难以说清楚的教育活动说成是教育
摄影测量项目,应用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精度要求高、外部作业环境复杂,所以,在项目启动前期应收集相关基础数据和项目信息,制定项目计划落实关键环节项目责任人,建立项目控制网络图谱,合理分配资源,严格把控进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成为重要环节。
从高职院校《纳税筹划》课程的宗旨出发,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阐明了高职院校《纳税筹划》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总目标及分目标,并提出了《纳税筹划》课程思政教学实施途径。
随着现代教育进程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越来越好,为了让初中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具有强韧的心理健康素质。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发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初中生带来的教育效应非常明显,为了能够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现代初中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从而能够达成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本文就初中生心理、性格塑造等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建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成长,并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正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课堂智慧化、学校数字化、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教育事业发展的愿景。然而,在家庭教育领域,在许多父母的认知中,“网络”依然被污名化、妖魔化。部分家长在潜意识中仍然认定当“互联网”与“孩子”碰撞在一起,沉溺娱乐、荒废学业是不可避免的后果,因此千方百计地阻止孩子上网。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一介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即发挥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