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课堂教育实践证明,语文阅读中要注重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愿望。教师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心的教学设计会让阅读更生动。课堂中充分的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阅读“活”起来。
关键词:因材 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 阅读效果 想象空间 增添活力
现代教育理论让我们懂得: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堂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大作用。
一、阅读也要因材施教,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即(1)解放儿童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小语自学辅导教学也正是贯穿着这一教育思想,即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做到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
为此,我进行了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实验。在实验初期,班级学生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等生对独立性阅读辅导模式的学习劲头足,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课堂进行阅读汇报时,唯恐落后,争取表现自我的机会,越学越感兴趣,常常不满足于教学内容的提示而提出质疑,相互交流,学得其乐融融。而相当一部分学得慢的学生却常是面对课文束手无策,不知从何谈起,上课时耷着脑袋,好象阅读汇报与他们无关,主动参与更谈不上。这使我认识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除围绕教材内容备之外,更重视“备方法”,在每节课约有二十分钟左右的交流时间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辅导中下层学生,在巡视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相机引导,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告诉他们即使讲错也没关系,可由老师指导或同学来发言补充。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愿望。真正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步到位,由不想学到想学、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现在上课时,班级学生基本上敢大胆发言,收效明显。实验证明:学生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体验到有所发现的自信感,则会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课堂教学效益也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良好阅读情境的创设、巧妙的设计,增强阅读的效果
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富于情感丰富的故事篇目时,教师按常规从分析情节开始,到归纳中心结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则在学生学完生字、读熟课文后,便将学生分组分角色,排演课文中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对不同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既是导演、演员,又是观众。有时还做评论家,乐在其中。
如:我在教学《西湖的“绿”》这一课时,我采用声像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放第一遍录音,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西湖美丽的景象,形成一种整体印象;放第二遍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摘录自己喜爱的句子,学习描写生动细腻的手法,分析后重播第三、第四遍,同时还用多媒体播放西湖的景象的录像,随着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读,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西湖的美景中,以至忘记了自我。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将单调的课堂变为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等不同方法去和文本对话,把学生引向了又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给小珊迪画张像”这一适度的开放性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抒发了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使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给阅读增添活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的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状态中,使学生不断的处在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要善于捕捉新的或突发信息,及时判断其价值,并创造性的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景,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良机,尤其是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闪耀的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努力促进、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尽可能给以全体同学表现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创新性发挥。一个“无边无际”的词,可以引导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驰骋,去宇宙探秘。一句词、一段话都能让学生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正因为语言有如此特点,人们才会去把语文信息与大脑原有信息有机结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信息,课堂中想象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象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是创造力的翅膀,它比任何知识更重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必然会产生科学的、创造的幻想,就能打破一切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实践证实,学生的学要在靠教师的教来培养,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保证,只有主动获取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关键词:因材 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 阅读效果 想象空间 增添活力
现代教育理论让我们懂得: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堂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大作用。
一、阅读也要因材施教,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即(1)解放儿童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小语自学辅导教学也正是贯穿着这一教育思想,即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做到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
为此,我进行了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实验。在实验初期,班级学生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等生对独立性阅读辅导模式的学习劲头足,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课堂进行阅读汇报时,唯恐落后,争取表现自我的机会,越学越感兴趣,常常不满足于教学内容的提示而提出质疑,相互交流,学得其乐融融。而相当一部分学得慢的学生却常是面对课文束手无策,不知从何谈起,上课时耷着脑袋,好象阅读汇报与他们无关,主动参与更谈不上。这使我认识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除围绕教材内容备之外,更重视“备方法”,在每节课约有二十分钟左右的交流时间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辅导中下层学生,在巡视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相机引导,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告诉他们即使讲错也没关系,可由老师指导或同学来发言补充。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愿望。真正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步到位,由不想学到想学、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现在上课时,班级学生基本上敢大胆发言,收效明显。实验证明:学生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体验到有所发现的自信感,则会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课堂教学效益也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良好阅读情境的创设、巧妙的设计,增强阅读的效果
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引出要讲授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富于情感丰富的故事篇目时,教师按常规从分析情节开始,到归纳中心结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则在学生学完生字、读熟课文后,便将学生分组分角色,排演课文中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对不同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既是导演、演员,又是观众。有时还做评论家,乐在其中。
如:我在教学《西湖的“绿”》这一课时,我采用声像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放第一遍录音,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西湖美丽的景象,形成一种整体印象;放第二遍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摘录自己喜爱的句子,学习描写生动细腻的手法,分析后重播第三、第四遍,同时还用多媒体播放西湖的景象的录像,随着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读,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西湖的美景中,以至忘记了自我。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将单调的课堂变为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的、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等不同方法去和文本对话,把学生引向了又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给小珊迪画张像”这一适度的开放性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抒发了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使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给阅读增添活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的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状态中,使学生不断的处在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要善于捕捉新的或突发信息,及时判断其价值,并创造性的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景,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良机,尤其是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闪耀的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努力促进、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尽可能给以全体同学表现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创新性发挥。一个“无边无际”的词,可以引导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驰骋,去宇宙探秘。一句词、一段话都能让学生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正因为语言有如此特点,人们才会去把语文信息与大脑原有信息有机结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信息,课堂中想象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象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是创造力的翅膀,它比任何知识更重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必然会产生科学的、创造的幻想,就能打破一切观念和思维的束缚。
实践证实,学生的学要在靠教师的教来培养,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保证,只有主动获取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