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成因于生源、教师、家长的特殊性。德育管理网络应构建“七线为主”的框架。
关键词:阵地建设;诱导感化;强化养成
实践证明,一个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构想成因
学校德育工作在实际运作中有其特殊性,主要受到生源质量、教师队伍以及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制约。
1. 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制约着学校的教育质量
富裕起来的人民希望优质教育,优越的生活条件又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相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难度陡增。
2. 学校教师的特殊性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工作方法参差不齐,学校的德育效果难以保证长久。
3. 学校家长的特殊要求影响着德育的落实。特殊的家长群体,知识与财富的反差使他們对教育的要求有着不同寻常的渴望。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被动应付,德育工作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校怎样才能把德育工作真正做好呢?笔者构想出了一个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与同行商榷。
二、学校德育管理网络框架
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德育工作难度加大,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应构建“七线为主”的框架,如下图:
三、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想
1. 优化育人环境,凸现育人文化
育人环境的建设,除了必备的学生课桌椅、黑板等设备以外,还可以布置广播音响,悬挂国旗、队旗、名人画像、名人教育警语,安装电视、电脑、投影等多媒体平台,张贴校训词、办学理念语、办学目标语,开辟功能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特色园地等班级文化版块,凸现育人文化。
2. 强化德育课,重视知、情、意、行的诱导感化作用
(1)班会、思品、心理、劳技课,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深挖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空,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讲清、讲透,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深化明理,深入学生心里,净化学生心灵。
(2)特长课,课任教师也要将德育渗透进学科知识。
3. 抓严抓实一日常规管理,强化训练养成教育
(1)制定和落实班主任责任制,构建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德育网络。
(2)培训班干部,创设实践活动平台。
(3)以“五大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4)开学初开展主题为“稳定规范、养成习惯、礼貌落实月”活动,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班主任具体指导落实学生学习《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和《学生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并且每周确定一个常规教育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5)每日大课间实行“晨集、晨导、晨跑”活动。
(6)每周一对学生抽屉的物品、储藏室的口杯、书包摆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7)每学期要求学生把在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带回家,并设置一个考核表由家长进行评价。
(8)始终开展“六好”行为习惯强化训练载体工程。“六好”即“说好话——说文明的话”“走好路——靠右行”“吃好饭——遵守就餐纪律”“睡好觉——遵守就寝纪律”“掌握好知识——学习是我的责任”“掌握好技能——特长是我的兴趣”。同时建立校纪检查制度,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设立文明监督岗。
4. 强化德育活动阵地的建设
(1)开辟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一日名人名言版块。班级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一日名人名言的功能,定期更新板报、橱窗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致辞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班、爱自己、尊师、团结友爱主题教育。
(3)开展献爱心和感恩教育。制定计划、方案,确定每周六、周日为“我为父母献爱心日”;开展“算算亲情账”的感恩反思教育;国旗下演唱《感恩的心》手语歌;感念师恩,举行庆祝教师节、献“谢师花”感恩活动;毕业班毕业典礼上最后一次聆听学校特色铃声、唱谢师歌、栽“感恩树”;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一声问候、一封短信、一个电话、一次活动、一次感受、一首歌曲、一个闪光点、一声赞美、一生奉献、一生珍爱”的爱的互动活动。
(4)开展“读书节”活动,照亮学生的德育晴空。利用学校图书、学生自筹图书,在教学区的和生活区建立“图书角”,每月、每学期都有读书活动主题和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学科素养的培养。
(5)开展以“诵读古诗”为切入点的爱国、明理、守规教育。利用班会、队会、少年团校、课前两分钟、路队等阵地及重大节日主题活动诵读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爱国、明理、守规教育;以班队为单位组织“行为、礼仪规范”知识小竞赛;举办国防、法制知识讲座。
(6)开展“艺术节”活动,激扬学生生命。每学年一次的运动会、每学年一次的儿童节、每学期一次的“英语节”和“语文课本剧”汇演、每周一次的“第二课堂”、每日一次的“阳光晨练”等,都是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意识的阵地。
(7)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自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计划;自主参与班队“自主日”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撰写《德育日记》,自办《德育手抄报》。
(8)每学期进行以“防火、防雷、防电、防震”求生演习等为主题的生活、生存、安全教育。
5. 强化“两区”、班科联系,构建合力教育
(1)每日班主任与科任老师进行交接与沟通,密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2)每周班主任下生活区,了解学生在生活区的情况,与生活教师密切联系,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3)每两周开一次班、科联席会,总结经验,形成教育合力,构建“1 1>2”的德育模式。
6. 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教育
学期初开展“迎新会”入学教育及军训;每周进行一次家校信访、电访联系,加强家校沟通;学期中开展“家长会”“迎亲会”等家校互动活动;在学期初开学典礼、学期末结业典礼上,法制副校长进行讲话,形成社区合力。
7. 以“六情”(国情、省情、市情、校情、班情、社区情)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对家乡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拿出相应对策的调查报告。
8. 做好“德困生”转化工作
(1)建立“德困生”档案及其转化制度。
(2)积极进行家校沟通,共商对策。
(3)召开班、科联系会,形成转化合力。
(4)定期举行“德困生”恳谈会。
(5)对“德困生”进行专人全天候跟踪帮教管理,实行违规撰写“违纪自我分析”以及“违纪学生全天候跟踪帮教管理”转化制度。
9.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竞争机制
(1)坚持每周召开晨会,小结一周教育教学情况,奖励先进,提出希望,部署下周工作。
(2)坚持每月评比“文明标兵”和“文明学生”。
(3)期中和期末评选、评比出“三好学生”“文明标兵”“形象大使”和各种新星等。
“何以势成燎原?皆因步步领先。”学校要走出一片晴空,关键是要切实构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有效运作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实行“严明、务实、高效、创新”的管理作风,以教育、教学、生活的“三优”服务,赢得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效果,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目标。
关键词:阵地建设;诱导感化;强化养成
实践证明,一个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构想成因
学校德育工作在实际运作中有其特殊性,主要受到生源质量、教师队伍以及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制约。
1. 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制约着学校的教育质量
富裕起来的人民希望优质教育,优越的生活条件又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相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难度陡增。
2. 学校教师的特殊性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工作方法参差不齐,学校的德育效果难以保证长久。
3. 学校家长的特殊要求影响着德育的落实。特殊的家长群体,知识与财富的反差使他們对教育的要求有着不同寻常的渴望。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被动应付,德育工作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校怎样才能把德育工作真正做好呢?笔者构想出了一个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与同行商榷。
二、学校德育管理网络框架
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德育工作难度加大,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应构建“七线为主”的框架,如下图:
三、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想
1. 优化育人环境,凸现育人文化
育人环境的建设,除了必备的学生课桌椅、黑板等设备以外,还可以布置广播音响,悬挂国旗、队旗、名人画像、名人教育警语,安装电视、电脑、投影等多媒体平台,张贴校训词、办学理念语、办学目标语,开辟功能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特色园地等班级文化版块,凸现育人文化。
2. 强化德育课,重视知、情、意、行的诱导感化作用
(1)班会、思品、心理、劳技课,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深挖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空,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讲清、讲透,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深化明理,深入学生心里,净化学生心灵。
(2)特长课,课任教师也要将德育渗透进学科知识。
3. 抓严抓实一日常规管理,强化训练养成教育
(1)制定和落实班主任责任制,构建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德育网络。
(2)培训班干部,创设实践活动平台。
(3)以“五大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4)开学初开展主题为“稳定规范、养成习惯、礼貌落实月”活动,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班主任具体指导落实学生学习《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和《学生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并且每周确定一个常规教育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5)每日大课间实行“晨集、晨导、晨跑”活动。
(6)每周一对学生抽屉的物品、储藏室的口杯、书包摆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7)每学期要求学生把在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带回家,并设置一个考核表由家长进行评价。
(8)始终开展“六好”行为习惯强化训练载体工程。“六好”即“说好话——说文明的话”“走好路——靠右行”“吃好饭——遵守就餐纪律”“睡好觉——遵守就寝纪律”“掌握好知识——学习是我的责任”“掌握好技能——特长是我的兴趣”。同时建立校纪检查制度,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设立文明监督岗。
4. 强化德育活动阵地的建设
(1)开辟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一日名人名言版块。班级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一日名人名言的功能,定期更新板报、橱窗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致辞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班、爱自己、尊师、团结友爱主题教育。
(3)开展献爱心和感恩教育。制定计划、方案,确定每周六、周日为“我为父母献爱心日”;开展“算算亲情账”的感恩反思教育;国旗下演唱《感恩的心》手语歌;感念师恩,举行庆祝教师节、献“谢师花”感恩活动;毕业班毕业典礼上最后一次聆听学校特色铃声、唱谢师歌、栽“感恩树”;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一声问候、一封短信、一个电话、一次活动、一次感受、一首歌曲、一个闪光点、一声赞美、一生奉献、一生珍爱”的爱的互动活动。
(4)开展“读书节”活动,照亮学生的德育晴空。利用学校图书、学生自筹图书,在教学区的和生活区建立“图书角”,每月、每学期都有读书活动主题和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学科素养的培养。
(5)开展以“诵读古诗”为切入点的爱国、明理、守规教育。利用班会、队会、少年团校、课前两分钟、路队等阵地及重大节日主题活动诵读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爱国、明理、守规教育;以班队为单位组织“行为、礼仪规范”知识小竞赛;举办国防、法制知识讲座。
(6)开展“艺术节”活动,激扬学生生命。每学年一次的运动会、每学年一次的儿童节、每学期一次的“英语节”和“语文课本剧”汇演、每周一次的“第二课堂”、每日一次的“阳光晨练”等,都是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意识的阵地。
(7)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自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计划;自主参与班队“自主日”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撰写《德育日记》,自办《德育手抄报》。
(8)每学期进行以“防火、防雷、防电、防震”求生演习等为主题的生活、生存、安全教育。
5. 强化“两区”、班科联系,构建合力教育
(1)每日班主任与科任老师进行交接与沟通,密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2)每周班主任下生活区,了解学生在生活区的情况,与生活教师密切联系,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3)每两周开一次班、科联席会,总结经验,形成教育合力,构建“1 1>2”的德育模式。
6. 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教育
学期初开展“迎新会”入学教育及军训;每周进行一次家校信访、电访联系,加强家校沟通;学期中开展“家长会”“迎亲会”等家校互动活动;在学期初开学典礼、学期末结业典礼上,法制副校长进行讲话,形成社区合力。
7. 以“六情”(国情、省情、市情、校情、班情、社区情)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对家乡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拿出相应对策的调查报告。
8. 做好“德困生”转化工作
(1)建立“德困生”档案及其转化制度。
(2)积极进行家校沟通,共商对策。
(3)召开班、科联系会,形成转化合力。
(4)定期举行“德困生”恳谈会。
(5)对“德困生”进行专人全天候跟踪帮教管理,实行违规撰写“违纪自我分析”以及“违纪学生全天候跟踪帮教管理”转化制度。
9.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竞争机制
(1)坚持每周召开晨会,小结一周教育教学情况,奖励先进,提出希望,部署下周工作。
(2)坚持每月评比“文明标兵”和“文明学生”。
(3)期中和期末评选、评比出“三好学生”“文明标兵”“形象大使”和各种新星等。
“何以势成燎原?皆因步步领先。”学校要走出一片晴空,关键是要切实构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有效运作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实行“严明、务实、高效、创新”的管理作风,以教育、教学、生活的“三优”服务,赢得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效果,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