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模式生成的质性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通过对两位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模式生成过程的质性研究发现:工作态度、生成动机和教学信念共同影响着教师校本教学模式的创生。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学模式创生 工作态度 生成动机 教学信念
  
  F中学为实现学校优质轻负的教育理想,鼓励教师大胆改革、自主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从2011年1月正式开始,该校教师在M校长的引领下,以横向竞争、纵向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初一级部教学中,进行“横向竞争、纵向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反思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开始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课堂。在有力有组织地推广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N老师和Z老师两个不同的典型,下面逐一分析她们在这次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具体表现。
  一、两位教师校本教学模式生成过程的描述
  (一)N老师的教学模式生成——“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N老师教龄三十余年,经验较丰富,素以严格著称。她对学生关怀备至,从与其搭档的老师口中,我了解到许多学生家长都设法把孩子送到她所任教的班级。在此次改革当中,她脱颖而出。在一次市公开课比赛中,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学生,能从容淡定,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开课后,N老师受到了听课专家和市教研员的高度称赞,许多听课的老师纷纷向她取经。该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N老师并非师范出身,在访谈中,她告诉我:“我刚开始学的不是师范,是电子,本来是要去工厂的,结果把我分去做老师了,教数学,没教过也不知道怎么教,就只好充电,那时候除了备课上课,每天都要学习,遇到个什么问题也必须弄明白,每天都是很晚才睡,也是因为年轻,干起来很有劲。现在想想,只要用心去做,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在刚入职的“探索”阶段,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技能训练,N老师只能一边上课一边学习,在不断摸索中前进。这一时期,N老师的经历是试误性的、困惑的和艰难的。对于“包分配”的N老师来说,在“探索”阶段并没有“生存”的压力,但是出于一种责任,她努力上进,很快就得到了学生的喜爱,获得了同事和家长的认同。
  T1:老N太认真了,对学生特别好,她班学生都亲她,我跟她搭档,她那班的学生都怕她,但是又很想亲近她(笑了笑),她每天都守在班上。我还从来没遇到过像她这样对待学生的,她班上学生成绩也好。你不知道,很多家长都找关系要把孩子弄到她班上去,实在不行就去4班,因为4班虽然不是她当班主任,但4班的数学也是她教的。
  这种高度责任感,使N老师把工作、把学生摆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在谈到教学的时候,进入了“平静”阶段的N老师认为,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N:复习课有复习课的上法,讲评课有讲评课的上法,课型不一样,你得用不同的方式。要是学生不积极,那就一点效果都没有,很累。
  在N老师看来,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学模式是为了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是随着学生,随着教学情境不断变化的。N老师这种“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的态度是她过去三十年的教学工作的写照,在这次教改中也同样表现了出来。
  2.“教师们首先要有信心、有信念去转变,并且要从习惯与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才能使这次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一般认为,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阻力最大的是那些年长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因为改革意味着要把他们过去那套已经根深蒂固教学模式推翻。教龄越长的教师越不愿意改变现状,他们认为,至少自己过去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也已经习惯了。一旦实行改革,教师就要重新学习、思考、尝试,学生也要重新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试误”的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快速提高,那么,大部分老师会回到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去。而一些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教师进入平静阶段之后,不容易受他人观点的左右,“我能接受现在的我,而不是他人希望的我。”[1]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但有更强的自信和平静。年纪越大的教师,改革的动力越小。但是在本研究中,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作为F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50岁的N老师积极响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自己率先在班里进行了改革,还号召数学组的老师们积极尝试。
  在N老师任教研组长的初一数学组教学改革案方中,N老师写道:“学校要求全体初一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尝试,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们首先要有信心、有信念去转变,并且要从习惯与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才能使这次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前,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深情且奋力讲解,却换不来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教师要积极推动这次改革。”
  N老师不仅自己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而且在集备课时经常向该组的老师们宣传改革的重要性。在她所任教的班级,我们看到了一张学生表现的计分大表格,上面列出了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得分、答问得分、作业得分、单元测试小组得分等方面,把学生的课堂表现直观量化,学生非常关注自己所在小组的得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只要对学生有利就好!”“人心都是肉长的。”
  在访谈时,N老师告诉我,很早一以前她就开始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了,只是没有现在用得频繁,严格说来,她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改革教学模式,她早就是这样做了。对于教学,N老师有自己的坚持,就是朝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即使学校没有这样要求。
  N: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能不知道吗?学生也一样。学校这个教学改革,小组合作讨论这一方式,我的课堂早就在用。竞争(方式)是现在才用,刚用起来,学生感觉很新鲜,回答问题也多了,课堂气氛很好,但是这个课堂纪律不太好控制。不过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很好的,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对学生有利就好。
  在N老师的课堂观察记录中,教学模式中的合作和竞争都有很好的体现。她根据自己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进行了微调,充分发挥了小组长的作用,总是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互助。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我常能听到旁边的小组在积极交换各自的看法:“……你是怎么做的?”“我不这么做的,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方法……”
  (二)Z老师的教学模式生成——“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Z老师教龄十年。有两所学校对她的专业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所是P中学,一所是其现在工作的F中学。在F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她是积极主动的。在一次随堂听Z老师的课后,她主动与我交流,希望能提高她的业务水平。其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P中学——“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学校。”
  Z老师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家乡的P中学,这所中学的学校氛围让她非常失望。
  Z:之前的学校,(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鄙视!我不想再进死气沉沉的学校。我鄙视那样的群体!比如,我在那里什么课都教,学校什么课缺老师,校长就让我来代;我做过六年的班主任,我的班非常好,班风要求也挺严格,但是他让我带到初二就不让我带了,他不让我带初三。带初三的老师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他们凭关系,有的根本不胜任。这是最让我感到郁闷的。还有,他们平时不谈论教学,就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从我毕业到那个学校我就没找到感觉。我就说一件事,一般一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这个学校,学校是不是应该在同科里边安排一个师傅去指导一下?结果没有。六年里,我也一直没能找到自己职业上的偶像。
  对Z老师过去的情况分析:刚入职的学校不重视新教师的培养,没有对处于“探索”阶段的Z老师提供指导和帮助,P中学老师教学交流不但少,反而谈论东家长西家短。根本没有校本研究氛围。这让她在过去的学校教学中遭遇的困境难以解决。因此,“生存”的痛苦,让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在教学上提高成绩,进一步让自己得到认可。Z老师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愿望,但因缺少学校的支持和帮助,最终选择了离开。
  Z:不管我将来要去哪一所学校,公立也好,私立也好,反正我就练好自己的本事,就没问题。提高我的业务,锻炼自己的能力,即使我不在这个学校,去别的学校也行,让人认可,觉得你不错。
  职业危机感促使她不断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F中学——“向课堂要效率。”
  三年前,Z老师来到F中学。在这个新的工作环境,她有学习的机会,有教学上的“偶像”。对于F中学的专业发展环境,她格外珍惜,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得特别积极。在一次访谈时,她谈道:“我们学校领导去年寒假放假前带领我们去平度学习,回来以后,M校长给我们开了很多会,讨论在课堂上怎样展开小组合作竞争。”Z老师还认识到,由于其所任教的历史属于“小科”,从学校、学生、家长那里所获得的重视远远不如语文、数学、英语。
  Z:进来(F中学)以后,我觉得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很多活动的我都参加,只要有利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我都想试,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自己进来之前的期望95%的都实现了,还有5%吧,我想就是历史科的尴尬。历史到初三才会考,它只是会考科目,不算中考分数,对中考是没有参考价值的,所以是爹不疼娘不爱的。
  Z老师认为自己一开始就有教改的愿望。F中学的氛围更加促使她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Z:如果我在学校里不被认可,那多不好啊。我特别羡慕人家讲课讲得好,一出成绩,二受同行敬重。我就想我哪天也能这样。而且,我们的W校长天天找我们说,朝课堂要效率。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小科),课后学生很难给你留出时间,所以一定要在课堂上把教学任务完成。
  尽管Z老师所教的历史像她所说的是“小科”,但是学校还是比较重视的,在2011年4月15日,Z老师代表F中学上了一次市级的公开课,她很珍惜学校给的机会,精心准备,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也给她提出了许多建议,尽管工作多年,她仍然觉得自己很紧张,期间还与我进行了多次交流。这一次公开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后,Z老师把自己公开课的视频重复看了好几遍,并针对不足之处写了深刻的反思日记,她认为学校推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是有切实作用的。对于Z老师来说,跟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眼前学生的表现让她觉得耳目一新。
  3.Z老师在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Z老师看到了采用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认可它以后,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去模仿借鉴,继而创新。
  Z:我认可它,我用起来有效且适合。比如说,课堂上最后巩固这个环节,这是我以前很难保证的,现在觉得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更有成效。这个竞争吧,不在于它形式是什么,我的期望是:只要老师上课的时候,提一个问题,他们会立刻知道,我们要讨论,我们要集中一个观点,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最后结论是什么。从而形成一个学习习惯,一个探究习惯。
  在Z老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中,我了解到Z老师并非如N老师那样,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去,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
  Z:现在的问题第一是怎样延续学生的这种习惯或者说激情;第二是老师怎样才能把它坚持下来,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习惯中去;当老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确定下来,心中有数之后,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就比如说讨论怎样做才有效,每个班,每个小组都有一些局外人,老师要如何把这些局外人拉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生成内在因素分析
  (一)工作态度。
  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中,N老师“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的态度表现得非常突出。N老师不仅自己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尝试,而且在集体备课时作为教研组长还经常向该组的老师们宣传改革的重要性。而Z老师一直以来就有着想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中表现得非常努力。她还主动要求我给她的课提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她持续改进。两位老师对待教改的态度都非常积极。这对教学模式生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生成动机。
  在生成动机方面,作为数学科组长,N老师是一个紧跟学校步伐的人。教学模式改革刚开始,她是摇摆的,在尝试以后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确实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才从心里真正认可了这种教学模式。如果说N老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动机是表现取向的话,则Z老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动机主要是学习取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信念。
  在教学信念上,在N老师看来,教学要关注学生临时的学习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从教师出发进行教学,反映了实践理性的观点。在N老师的教学模式生成过程中,不论是自己原来已经使用的小组讨论,还是后来在教学模式改革时引入的竞争形式,都是从学生的立场来理解教学的。在Z老师看来,课堂是师生的大舞台,教学就是表演,教师和学生都是演员。以前,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而后进生则只是观众。教学模式改革以后,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演员,没有主角、配角和观众了,大家有相同的权力参与表演工作。学习的权利和时间都还给了学生。在课堂观察记录中,确实能够看到她在努力实践这种理念。但若说教学是表演,表演的目的是尽力体现改革的理念和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则学习也就沦为表演的手段。这有违教学初衷,忽视了对教学模式深层次的理解。
  在整个教改过程中,N老师很好地将“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教学模式与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融合起来,初步生成了“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数学教学模式。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N老师原来的教学经验与此教学模式有相近之处。Z老师直接照搬“纵向合作、横向竞争、主动愉悦”教学模式展开历史教学。她原来的教学经验基本用不上,这样“大换血”的转变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实践的初期阶段既有成功的收获,又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的产生,除了与她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她所教的历史课程特点的理解深度有关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Z老师过去的教学经验与之无相近之处。这一点也是Z与N老师不一样的地方。
  三、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实验是教学模式生成的活动,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实验的结果。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验这三者融为一体,以教学模式获得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操作的形式,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教学实验改革要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生成。[2]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仍然有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非表演,师生非演员关系。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3]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是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二)教师的功利心理。尽管学校不再给学生排名次,但老师们都很在意学生的成绩。相当一部分老师期待新的教学模式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考试后学生成绩不理想,他们就会对新教学模式丧失信心,就会回到应试教育模式中去。
  (三)学生的依赖心理。相当部分的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师灌输的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
  (四)学校虽然鼓励教师去生成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提供同步的支持。比如有的学校教师缺乏理论指导,教师们虽然去各地参观,但很少与身边的同事交流,教师相互听课学习的交流更是少了又少。听课的机会仅限于公开课和观摩课。
  问题的解决,我认为关键是依靠改革。只有不断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创新,才会生成更好的教学模式。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模式必然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Huberman,M..The lives of teacher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
  [2]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3:12.
  [3]袁征.师生关系新解释[J].学术研究,2006,(11):113-116.
其他文献
乡土资料是指能较强地反映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特色,且与该地方有密切联系的书面或口头材料。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资料。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在政治教学中对学
摘 要: 教育中要融入爱,然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爱不是万能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全面的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找到“共鸣”,渴望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关键词:学生教育 关爱 同理心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还是作为一个有着近六十名学生的班级的班主任,我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爱我的学生的,把她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关怀着。”然而,这几天,在反复研读了
摘 要: 本文通过介绍向田邦子其人并简要分析其后期作品《阿哞》中特有的昭和时期的家庭特征,并结合现今日本“3·11”大地震后的具体背景,探讨日本民众在经历社会重大灾难后对于家庭的回归倾向。同时,探讨日本在“多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迅速复兴的问题。  关键词: 向田邦子 昭和时期 灾后 家庭 回归    向田邦子出生于1929年(昭和4年),逝于1981年(昭和56年)。
摘 要: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在对幸福感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并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职业价值观    职业幸福感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辅导员是大
摘 要: 后现代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关键词: 母亲住宅 后现代建筑
摘 要: 综合材料的使用是在我国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综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及运用,体现出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和自我情感的表现。在雕塑艺术的表现上更趋多样化,并逐步占有一定的地位,让雕塑艺术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材料选择 雕塑创作 综合性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下,新材料不断涌现,雕塑艺术不断提高,惊世之作不断地在大环境下呈现。七年留学经历,
摘 要: 自上世纪末高校通识教育思想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通识教育探索。但是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课程的开设,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应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要培养学生通达识事理的自觉。作为通识课程,《中国文化史》的教学更应在传授学生文化史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研究文化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把握中国文化发展
由张冠英、吴永发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2001年8月版)和由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2002年7月版),均选了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一文。  《都江堰》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的: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
摘 要: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师资情况、学生自身问题及教材的选择方面,分析了双语教学时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对策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教师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有各种教学任务要完成,语文教师普遍觉得教学进度紧,为了赶进度,某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急躁,根本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感悟这一块的教学就如蜻蜓点水,不少教师都将宝贵的时间留给教参中提到的“知识点”,留给自认为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因此,课堂上就出现老师忙分析、讲解,学生忙记考试“要点”,这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