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多彩的课堂,促使学生乐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 探索 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教学观、新的课堂观、新的学生观设计教学,真正让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任何事物的开始都十分重要,数学课堂也一样如此。对于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要巧设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眼、耳、脑、手都吸引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让他们兴趣盎然、学劲十足,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请学生任意报数字,然后我说出判断结果。学生报了一个较大的数字想难住笔者:6847231,可笔者立刻说出这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又报:34695481,笔者又很快说出此数不能被3整除。经学生笔算得结果正确,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这么大的数老师为什么能马上就判断出来呢?学生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找出其中的奥妙。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出示一幅情境图:王大伯家收了很多麦子,他在麦场上圈起了麦囤子,已知麦囤子的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的小麦重约850千克,请你帮王大伯算一算他收了多少麦子?由于班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对于收麦子囤麦子都十分熟悉,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很吸引学生,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一出,学生立刻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二、自主探索获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大约七分钟后开始遗忘;通过看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停留大约一天便开始遗忘;而通过动手做的途径获得的知识则可以在大脑中停留大约一个月才开始遗忘。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如果只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易于遗忘。如果是学生自己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的知识理解得透彻,而且记忆的时间长。所以,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到自主探究交流中去。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教学中,笔者没有作太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很多不同形状的纸,让他们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1/3、1/4、2/3、3/4等分数,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很快就明白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认识透彻,记忆深刻。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笔者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6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我板书: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通过操作、观察、自主探索,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交流解疑难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差异,对于问题的感悟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多样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到合作交流中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先分别设计出如何包装10盒火柴才最省包装纸,然后小组同学互相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并说一说自己设计时的想法。在操作、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设计情况,在与同学的对比中看出了自己设计的不足,也从小组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好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这样设计最省包装纸,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拼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并填写实验记录。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拼摆,有的记录,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最终他们领会到:在3种拼法中,无论长、宽怎样变化,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这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
四、学以致用促提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笔者让学生测量身高、手臂伸开的长度、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等,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的能力,从而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教师应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设计新教法,创设新课堂,让课堂多姿多彩,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 探索 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教学观、新的课堂观、新的学生观设计教学,真正让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做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巧设情境激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任何事物的开始都十分重要,数学课堂也一样如此。对于每一节数学课,教师都要巧设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眼、耳、脑、手都吸引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让他们兴趣盎然、学劲十足,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请学生任意报数字,然后我说出判断结果。学生报了一个较大的数字想难住笔者:6847231,可笔者立刻说出这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又报:34695481,笔者又很快说出此数不能被3整除。经学生笔算得结果正确,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这么大的数老师为什么能马上就判断出来呢?学生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找出其中的奥妙。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出示一幅情境图:王大伯家收了很多麦子,他在麦场上圈起了麦囤子,已知麦囤子的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1.5米,每立方米的小麦重约850千克,请你帮王大伯算一算他收了多少麦子?由于班上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对于收麦子囤麦子都十分熟悉,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很吸引学生,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一出,学生立刻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二、自主探索获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大约七分钟后开始遗忘;通过看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停留大约一天便开始遗忘;而通过动手做的途径获得的知识则可以在大脑中停留大约一个月才开始遗忘。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获得如果只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易于遗忘。如果是学生自己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的知识理解得透彻,而且记忆的时间长。所以,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到自主探究交流中去。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教学中,笔者没有作太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很多不同形状的纸,让他们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1/3、1/4、2/3、3/4等分数,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很快就明白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认识透彻,记忆深刻。
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笔者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6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我板书: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通过操作、观察、自主探索,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交流解疑难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差异,对于问题的感悟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多样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到合作交流中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先分别设计出如何包装10盒火柴才最省包装纸,然后小组同学互相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并说一说自己设计时的想法。在操作、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设计情况,在与同学的对比中看出了自己设计的不足,也从小组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好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这样设计最省包装纸,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拼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并填写实验记录。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拼摆,有的记录,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最终他们领会到:在3种拼法中,无论长、宽怎样变化,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这为总结公式作好了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
四、学以致用促提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笔者让学生测量身高、手臂伸开的长度、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等,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的能力,从而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教师要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教师应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设计新教法,创设新课堂,让课堂多姿多彩,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