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文教学,“比”出说理之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x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说勤奋》这一篇说理文,要借用对比的策略,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事例置换、前后联系、拓展延伸、重置情境等策略,让学生在对比中初步理解说理文对论据的选择要求以及它论证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这类文本的认识。
  [關键词]说理文教学;对比策略;事例置换;前后联系;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45-01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篇说理文,语言质朴平实,结构清晰明了,作者运用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案例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说理文的举例论证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笔者采用对比的策略,有效地将说理文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内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事例置换,在对比中明确事例价值
  小学阶段的说理文,举例论证是常用的方法。作者选择的事例不仅具有代表性,更具有鲜明的典型性。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只关注说理文事例的表象,而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作用,他们难以洞察。教学时,笔者采用对比手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事例中,笔者先引领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事例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其他故事,并相机引导他们思考:如果将课文中的事例替换成“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否可以?学生在对比课文的事例后一致认为不行,因为“砸缸”事件主要体现司马光聪明机智,用在这里与课文中“勤奋助成功”的中心毫无关联。
  说理文事例的价值就在于以鲜活的事实来证明中心论点。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将课文的事例与司马光砸缸的事例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替换中辨析,探寻说理文事例材料选择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积淀。
  二、前后联系,在对比中体悟选材之妙
  说理文中如果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例,每个事例都会从不同的视角、不用的维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些蕴藏在事例内核中的价值,学生是难以自主发现的。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就会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真正理解作者的表达用意。如果运用对比的方式,效果则全然不同。如,教学童第周的事例时,在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之后,笔者引领学生与前面司马光的事例进行了对比,探寻两个事例的异同。学生发现这两个事例的人物起点不同、时代不同、所处的领域也不同,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人物,就是告诉每个读者: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基础、什么领域的人,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在这一案例中,两个事例的对比,使学生深入课文的内核之中。对比策略成为学生解构事例的基石,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纳入了全新的学习经验,将说理文的课堂教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拓展延伸,在对比中化用说理规律
  阅读教学最核心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实践运用提供平台。在学生了解了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多角度选材”的思路之后,笔者为学生拓展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论点和两个事例,对比选择可以证明作者观点的其他事例,从而历练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笔者从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中选择三个事例让学生选择其一:一是王勃才华横溢,即兴创作《滕王阁序》;二是梅兰芳勤练眼神,终成一代大师;三是爱迪生勤学好问,拥有一千多种发明。在前后对比中,学生首先淘汰第一个事例,并指出这个故事与中心论点并不相干;其次,学生在辩论中最终选择了爱迪生的事例,理由在于爱迪生是外国人,有别于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如果选择梅兰芳就显得重复了。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事例的选择必须要借助前文学习的知识,在对比中促进了学生对说理文运用事例的论证观点的认识。
  四、情境重置,在对比中践行论证之法
  目前,阅读教学对课后作业的设计并不重视,难以实现学与练的有效对接。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紧扣课堂教学“多角度选材的方式”,为学生拓展众多事例,借助课后作业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围绕着“谈诚信”的问题,笔者引领学生对以下材料进行选择:江西的一位农民爷爷在回到家之后,请自己的儿子将交警借给他购买车票的钱,寄给了交警,虽然只有10元,但足够让人肃然起敬;秦朝有一个名叫季布的人,平时说话算话,信誉度较高,所以在他遭受危难之时,很多人都得乐于帮助他;美国总统华盛顿不小心砍倒了樱桃树,勇于主动承认错误,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在课外运用,让学生经历了认知、理解与运用的过程,从“学过”的层面迈向了“学会”的层面。
  总而言之,这篇课文的教学,笔者始终紧扣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借助四次对比,为学生准确掌握说理文的事例论证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写作指导来说,重在方法指导。当前不少学生不会写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不会指导有关。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五》一课习作指导为例,浅析通过巧妙指导,生成学生习作精彩的方法。具体策略如下:借助故事情境,挖掘情感素材;还原故事细节,渗透表达技巧;鼓励故事创作,巧妙点拨巩固。  [关键词]情感素材;表达技巧;点拨巩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汉字是有生命的,是有灵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这一个个有灵性的汉字动起来,让这一个个汉字引领学生遨游语文天地,让学生自如地运用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与人沟通。要领略汉字的灵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书写中感知,在朗读中体会,在表达中领悟。  [关键词]汉字 灵性 书写 朗读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
[摘 要]“LCC”新读写素养课程改革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创新尝试。它包括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方面。拓展型课程通过学科融合课堂、社会研学课堂两种类型,采用跨学科整合、牧式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知识,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LCC”新读写素养;拓展课程;学科融合;牧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
[摘 要]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开展微共体合作学习能促进小组内成员的互相学习、交往和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识字写字、探究文本和表达交流中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技巧,形成合作的意识和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微共体;低段;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写话训练是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很多老师对此束手无策。说、做和写是不能分开的,通过多样化的口语交际训练,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可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使学生产生写话兴趣,提升写话能力。  [关键词]写话训练 口语交际 小学低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三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  一、从养护入手,培养观察习惯  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了解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捕捉一些小昆虫,或者购买一只小动物,进行饲养。不几天,班级里就有很多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特别指出: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字体成形的时候,引导学生注重字体间架结构的书写是重中之重。在低段,以字喻人,让汉字充满生命,学生容易在教师的趣味讲解中找出字体间架结构中的重要骨架,进而提升学生的字感,提高写字效率。  [关键词]以字喻人;趣味;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文本视野融合角度思考,理解是建构教师视野的折射域,是圈定编者视野的指向域,是生成学生视野的融合域。理解,使师生、文本和教材编者的视野在融合中形成新的意义。这一新的意义又扩大师生的视野,带给师生精神世界的扩大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 视野融合 文本解读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让学生提取语言经验,内化语言积累,让读写美丽相约,在实践中生成语言智慧,为学生打开了获取语言智慧的密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语言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74-01  【课堂重现】:  一、课前活动,形成认知冲突  师:大家带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文章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接着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结束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两个事例联系紧密,正是因为这位出身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