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具、学具制作应遵守的原则
(一)制作方法的简便性
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动手制作,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自制教具、学具原理以及操作方法的掌握。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其利用两种或多种方法来完成相同知识点学习器材的制作。这有助于学生发现与理解教具、学具的多面性,促进其经过思考选择最简单、方便的制作方法,通过学生自行制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二)制作教具流程方法的直观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影像播放科学实验操作流程,让科学实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明确了解教具与学具制作流程,可以明确观察事物本质,并掌握科学制作原理,增加学生对科学实验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选材要以经济实用性为主
在教学用具材料的选取上,要求选择实惠的,比如可以选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废旧的铁丝和可乐罐等,这样既可做到环保又减少了铺张浪费。用科学方法、利用经济实用的甚至废弃的材料不但制作出教学用具,同时又教会了学生坚持废物利用原则。
二、常见的教具与学具自制方法
(一)利用常见生活物质
如在“固体与液体”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家自行完成实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与“液体”,固体物质如“铁”“玻璃”“木头”等,液体物质如“水”“酒”“醋”等。并且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固体与液体的区别,掌握固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认识到船就是利用固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制作而成的。
(二)利用自然环境
课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局限于课本科学知识讲授下的教具与学具创作必然也是周而复始的。对此,教师在教具与学具的制作中应开辟第二课堂,引领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自然,在课外活动探究中参与教具与学具制作,挖掘自然资源,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小学科学实验课生发无限乐趣。大自然是神奇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很多教具与学具的研发也都源于自然。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善于开发实验场所,向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科学实验探索环境,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产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其在科学实验学习中体会到无穷乐趣。
三、教具、学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
(一)利用教具、学具创设科学情境
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到自制教具与学具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热情,并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铺垫作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具、学具,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讓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领悟科学知识的魅力。如在有关“声音”的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展开实验,小学生日常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直尺,便是很好的实验用具。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直尺一半放置在桌子上,另一半悬空,用手拨动悬空的直尺,直尺会因受力而上下颤动,并且发出声音。此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直尺在上下颤动中会发出声音?而且随着颤动的频率变化声音也会不断减弱?”通过这种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并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声音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如,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制作乐器,让学生在乐器演奏中观察到乐器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其自身有频率振动,以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深度。
(二)利用教具、学具攻克科学实验教学难点
虽然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理解能力薄弱、思维认知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依然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在科学实验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单一化的理论讲述方式,会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而教具、学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资源,让学生的科学实验知识学习变得具象化,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如在有关“空气在哪里”的教学中,若是通过理论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空气无处不在,学生很难理解,也会觉得学习科学知识索然无味。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比如导管、漏斗等作为教具、学具改造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流进导管的同时,导管中的空气被挤出,使科学实验更加直观化。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自然,观察小河中的鱼儿、青蛙为什么会吐出气泡等,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空气的特点,并且认识到空气是人类、动物、植物生存必需的物质。
(三)利用教具、学具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教具、学具的制作、使用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小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品质提升。如在“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媒介,如何能够减少传入耳朵中的声音强度?”并且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制作学具,验证想法是否正确。在学生制作学具验证猜测结果的过程中,教师需适当参与并给予帮助,让学生在实验学具的制作与运用中强化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
(一)制作方法的简便性
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动手制作,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自制教具、学具原理以及操作方法的掌握。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其利用两种或多种方法来完成相同知识点学习器材的制作。这有助于学生发现与理解教具、学具的多面性,促进其经过思考选择最简单、方便的制作方法,通过学生自行制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二)制作教具流程方法的直观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影像播放科学实验操作流程,让科学实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明确了解教具与学具制作流程,可以明确观察事物本质,并掌握科学制作原理,增加学生对科学实验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选材要以经济实用性为主
在教学用具材料的选取上,要求选择实惠的,比如可以选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废旧的铁丝和可乐罐等,这样既可做到环保又减少了铺张浪费。用科学方法、利用经济实用的甚至废弃的材料不但制作出教学用具,同时又教会了学生坚持废物利用原则。
二、常见的教具与学具自制方法
(一)利用常见生活物质
如在“固体与液体”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家自行完成实验,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与“液体”,固体物质如“铁”“玻璃”“木头”等,液体物质如“水”“酒”“醋”等。并且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固体与液体的区别,掌握固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认识到船就是利用固体在水中漂浮的原理制作而成的。
(二)利用自然环境
课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局限于课本科学知识讲授下的教具与学具创作必然也是周而复始的。对此,教师在教具与学具的制作中应开辟第二课堂,引领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自然,在课外活动探究中参与教具与学具制作,挖掘自然资源,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小学科学实验课生发无限乐趣。大自然是神奇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很多教具与学具的研发也都源于自然。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善于开发实验场所,向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科学实验探索环境,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产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其在科学实验学习中体会到无穷乐趣。
三、教具、学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
(一)利用教具、学具创设科学情境
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到自制教具与学具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热情,并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铺垫作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具、学具,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讓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领悟科学知识的魅力。如在有关“声音”的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展开实验,小学生日常学习中经常用到的直尺,便是很好的实验用具。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直尺一半放置在桌子上,另一半悬空,用手拨动悬空的直尺,直尺会因受力而上下颤动,并且发出声音。此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直尺在上下颤动中会发出声音?而且随着颤动的频率变化声音也会不断减弱?”通过这种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并且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声音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又如,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制作乐器,让学生在乐器演奏中观察到乐器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其自身有频率振动,以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深度。
(二)利用教具、学具攻克科学实验教学难点
虽然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对于理解能力薄弱、思维认知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依然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在科学实验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单一化的理论讲述方式,会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而教具、学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资源,让学生的科学实验知识学习变得具象化,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实验教学效率。如在有关“空气在哪里”的教学中,若是通过理论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空气无处不在,学生很难理解,也会觉得学习科学知识索然无味。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比如导管、漏斗等作为教具、学具改造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流进导管的同时,导管中的空气被挤出,使科学实验更加直观化。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自然,观察小河中的鱼儿、青蛙为什么会吐出气泡等,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空气的特点,并且认识到空气是人类、动物、植物生存必需的物质。
(三)利用教具、学具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教具、学具的制作、使用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小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品质提升。如在“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媒介,如何能够减少传入耳朵中的声音强度?”并且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制作学具,验证想法是否正确。在学生制作学具验证猜测结果的过程中,教师需适当参与并给予帮助,让学生在实验学具的制作与运用中强化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