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之一,通过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基本功底,还可以在丰富的文本内容中增加学生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在教学中慢慢浸润德育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取得明显的进步。这是就业市场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现在是多元发展的时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在学科中领悟一定的精神,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尤其在语文学科中,不仅涵盖了与生活相关的很多内容,还有很多对学生思想深有启发的内容,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思想素质,还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深入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产生一定的教育触动,从根本改善学生的综合水平。
一、语文教学进行德育培养的必要性
(一)就业市场需要
当前企业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不仅看重人才的基本文化水平,更看重人才的基本思想素质,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中提出明显的招聘要求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抗压能力,具有奉献精神”等。可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迫在眉睫。语文学科中基本包含了就业市场中企业发出的任何要求内容,语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渗透相关的素质与精神,让学生在将来就业时能顺风顺水。
(二)人才培养需要
学生在未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他们的思想还比较单纯,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到位,他们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塑造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为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将来的一名合格劳动者。但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教师应肩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不断地践行,做知行合一的人。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于作者事迹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里出现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名作,这些作者的成长故事可以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元素。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书本作品中的作者,并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作家成长的历程,并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2岁开始劳动生涯,15岁加入共青团,是苏维埃“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多年的过度劳累中,他的旧病复发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从此消极放弃自我,而是选择了文学创作,在创作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最终著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可以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每个阶段的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困难也不是最可怕的,只要静下心来重新规划并付出行动,人生依然可以再次精彩绽放。
(二)于情感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情感色彩,读来让人兴奋,让人深受启发。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心是浮躁的,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其思想也在发生很大的动摇。为此,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中的情感特点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当今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讲解中,产生聆听的愿望,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聆听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深化文本的思想主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比如在学习《善良》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导入:一天,在一个路口听到两个学生对话,其中,甲说:“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善良是最可贵的品质。”乙说:“善良不能当饭吃,善良的人最容易被人利用。”大家对甲乙两人的对话有何看法呢?你们更赞同谁的观点呢?你认为善良是一种什么行为?通过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的思想被教师的故事牵引着走,德育渗透正在悄然形成。
(三)于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语文叙事故事中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给读者呈现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各种人物形象就是现实人物的浓缩版,是人物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学生对文本的某个人物形象产生了好感,学生就会对人物形象产生崇拜甚至模仿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物的形象进行启发式的渗透,让学生对故事人物形象产生悠然的感情,从而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
例如,《卖白菜》里塑造的“母亲”,是一位诚实守信的形象:贫穷不能失掉自尊、不能丢掉诚实。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中勾画出反映“母亲”形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分析句子的基本内涵。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学生们对文本中的“母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而启发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母亲的某种形象对自己的影响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对文本的主人公更加敬佩,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从而激发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在教学重点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不是进行通篇德育,而是选择那些对学生深有启发的某个人物或某个重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应仔细斟酌文本的重点知识,通过对故事情节、重点字词等进行分析,有重点地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的思想跟着升华。
例如,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中,作者在题目中就为大家呈现了文本的主旨——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分析文本的重点是“读书”,读书不仅让人变得更加淡定,更让人变得爱思考,读书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只有这种幸福是长久的,是永恒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与启发学生。比如,在鼓勵学生热爱读书这一项目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进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五)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的写作训练是一个综合训练,体现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组合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对具体人或事物的看法,体现出学生的思想品质。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训练这个平台,检验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纠正与指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基本每年都有劳模颁奖的视频画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不爱劳动的思想,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书写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真实的心声,并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职业生涯观念,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将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还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因为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将语文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体现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在讲解作者成长事迹、文章人物形象、文本的重点等的过程中选择一定的时机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成为思想积极、健康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帼.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研究[J].职业,2018(10).
[2]覃荣昌.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与有效德育渗透的思考[J].才智,2017(17).
[3]赵凤华.文以载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现在是多元发展的时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在学科中领悟一定的精神,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尤其在语文学科中,不仅涵盖了与生活相关的很多内容,还有很多对学生思想深有启发的内容,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思想素质,还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深入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策略,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师产生一定的教育触动,从根本改善学生的综合水平。
一、语文教学进行德育培养的必要性
(一)就业市场需要
当前企业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不仅看重人才的基本文化水平,更看重人才的基本思想素质,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中提出明显的招聘要求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抗压能力,具有奉献精神”等。可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迫在眉睫。语文学科中基本包含了就业市场中企业发出的任何要求内容,语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渗透相关的素质与精神,让学生在将来就业时能顺风顺水。
(二)人才培养需要
学生在未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他们的思想还比较单纯,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到位,他们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塑造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为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将来的一名合格劳动者。但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教师应肩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不断地践行,做知行合一的人。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于作者事迹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里出现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名作,这些作者的成长故事可以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元素。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书本作品中的作者,并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作家成长的历程,并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2岁开始劳动生涯,15岁加入共青团,是苏维埃“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多年的过度劳累中,他的旧病复发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从此消极放弃自我,而是选择了文学创作,在创作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最终著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可以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每个阶段的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困难也不是最可怕的,只要静下心来重新规划并付出行动,人生依然可以再次精彩绽放。
(二)于情感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情感色彩,读来让人兴奋,让人深受启发。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很多人的心是浮躁的,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其思想也在发生很大的动摇。为此,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中的情感特点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当今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讲解中,产生聆听的愿望,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聆听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的讨论,深化文本的思想主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比如在学习《善良》这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导入:一天,在一个路口听到两个学生对话,其中,甲说:“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善良是最可贵的品质。”乙说:“善良不能当饭吃,善良的人最容易被人利用。”大家对甲乙两人的对话有何看法呢?你们更赞同谁的观点呢?你认为善良是一种什么行为?通过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的思想被教师的故事牵引着走,德育渗透正在悄然形成。
(三)于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语文叙事故事中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给读者呈现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各种人物形象就是现实人物的浓缩版,是人物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旦学生对文本的某个人物形象产生了好感,学生就会对人物形象产生崇拜甚至模仿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人物的形象进行启发式的渗透,让学生对故事人物形象产生悠然的感情,从而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
例如,《卖白菜》里塑造的“母亲”,是一位诚实守信的形象:贫穷不能失掉自尊、不能丢掉诚实。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中勾画出反映“母亲”形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分析句子的基本内涵。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学生们对文本中的“母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而启发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母亲的某种形象对自己的影响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对文本的主人公更加敬佩,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从而激发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在教学重点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不是进行通篇德育,而是选择那些对学生深有启发的某个人物或某个重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应仔细斟酌文本的重点知识,通过对故事情节、重点字词等进行分析,有重点地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的思想跟着升华。
例如,在《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中,作者在题目中就为大家呈现了文本的主旨——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分析文本的重点是“读书”,读书不仅让人变得更加淡定,更让人变得爱思考,读书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只有这种幸福是长久的,是永恒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与启发学生。比如,在鼓勵学生热爱读书这一项目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进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五)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的写作训练是一个综合训练,体现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组合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对具体人或事物的看法,体现出学生的思想品质。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训练这个平台,检验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纠正与指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基本每年都有劳模颁奖的视频画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不爱劳动的思想,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书写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真实的心声,并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职业生涯观念,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将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还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因为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将语文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体现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在讲解作者成长事迹、文章人物形象、文本的重点等的过程中选择一定的时机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成为思想积极、健康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帼.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研究[J].职业,2018(10).
[2]覃荣昌.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与有效德育渗透的思考[J].才智,2017(17).
[3]赵凤华.文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