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个主动探求的过程。而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创新性教育”也要求我们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创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新教材,正切合这种教育思想,将课堂教学的主体交给学生,师生之间由原来的演员与听众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怀抱知识走进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新教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正确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语文新教材
1.激发兴趣,渐入情境
激趣的方法要因文而异,因课而定,灵活运用,常用激趣方法有巧设悬念、故事引路、抒情导入、名言开篇、提问开头,遐想游览……等等。如我在教《黄山奇石》一文时,运用了遐想游览式来激起学生入境:黄山是安徽省的名山,那里奇山怪石,如“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等等,同学们,你们愿意欣赏黄山那迷人独特的风光吗?那么就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黄山吧。接着便播放配乐,播放朗诵课文的录音,创设情境,让学生先进行一番想象,再放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朗读课文,学生便会很快地进入情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妙引导,整体感知
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重点做好“保驾护航”,引导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教材,然后加以适时的巧妙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目标:一般要使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达到能认识生字、新词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以及提出疑问和抓住学习重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中动笔。对文章的重点句子、优美句子、关键词语和有疑问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让学生初步走进教材,对教材中的深浅明暗,做到心中有数。
二、指导学生精读,切实领悟教材
1.激趣质疑,择机进行评议文字训练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材中走了一个来回,对作者思路、文章脉络、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这基础上教师要巧妙地激发学生质疑,择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激发学生对“幸福”一词的质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黑暗统治,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尤其是课文最后一段,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通过学习、讨论,教师引导,同学们有了答案。第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因为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美好的幻觉),而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一切的受罪都解脱了,她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了。其实前一个“幸福”是受罪,后一个“幸福”是死亡,通过两个幸福更能衬托出她临死前的悲惨命运。
2.感情朗读,深化课文,化解内容
当朗读一篇课文时,只要引导学生步入作者的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以自己的语调去表现它,那么学生就一定能绘声绘色、感情充沛地读好课文。如教学《荷花》一文时,让学生饱含情趣读出荷叶“挨挨挤挤”的特点(特别的多),花骨朵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荷花要开放的姿态),你看多形象呀!还有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站在阳光里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学生理解了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荷花写活了,简直是“美的化身”。学生越读就越能感受到,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思。
三、引导积累,迁移运用
日积月累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精读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我们还要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内化,完善智能结构,使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1.引导练说
比如我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是这样进行说的练习:“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去浏览了《黄果树瀑布》。作者被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奇景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醉了;作者有着这么美好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你们是否能用文中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的美好感受和丰富的联想呢?”学生深思片刻,争相发言,有的说:“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有的说:“我坐在谷底,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我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还有的说:“我久久地坐着,让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通过这一训练,学生既积累了作者的语言技巧,自己又能模仿运用,达到了“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的程度。与之同比,不知是人之文,还是我之文也。
2.引导练写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学习了课文中什么样的范例,就安排什么样的训练。练写的方法可模仿课文的整体思路来仿写,也可以按照某一段的写法来写,还可以续写课文等。如我教学《穷人》一文后,让学生接着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来后进行续写。让学生充分展开了想象,写穷人一家是如何相处生活的。有的同学写穷人的大孩子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湖边去捉鱼;有的则写渔夫夫妇老了,他们的大孩子为了弟弟,尤其是为两个小弟弟(西蒙的孩子)而外出打工赚钱养活一家,并送弟弟们读书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让穷人们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生活。
总之要让学生走进新教材、领悟新教材、运用新教材,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使语文生活化。◆(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海尔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王 江
一、正确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语文新教材
1.激发兴趣,渐入情境
激趣的方法要因文而异,因课而定,灵活运用,常用激趣方法有巧设悬念、故事引路、抒情导入、名言开篇、提问开头,遐想游览……等等。如我在教《黄山奇石》一文时,运用了遐想游览式来激起学生入境:黄山是安徽省的名山,那里奇山怪石,如“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等等,同学们,你们愿意欣赏黄山那迷人独特的风光吗?那么就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黄山吧。接着便播放配乐,播放朗诵课文的录音,创设情境,让学生先进行一番想象,再放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朗读课文,学生便会很快地进入情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妙引导,整体感知
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重点做好“保驾护航”,引导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教材,然后加以适时的巧妙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目标:一般要使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达到能认识生字、新词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以及提出疑问和抓住学习重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中动笔。对文章的重点句子、优美句子、关键词语和有疑问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让学生初步走进教材,对教材中的深浅明暗,做到心中有数。
二、指导学生精读,切实领悟教材
1.激趣质疑,择机进行评议文字训练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教材中走了一个来回,对作者思路、文章脉络、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这基础上教师要巧妙地激发学生质疑,择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激发学生对“幸福”一词的质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黑暗统治,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尤其是课文最后一段,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应怎样理解。通过学习、讨论,教师引导,同学们有了答案。第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因为她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美好的幻觉),而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一切的受罪都解脱了,她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了。其实前一个“幸福”是受罪,后一个“幸福”是死亡,通过两个幸福更能衬托出她临死前的悲惨命运。
2.感情朗读,深化课文,化解内容
当朗读一篇课文时,只要引导学生步入作者的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以自己的语调去表现它,那么学生就一定能绘声绘色、感情充沛地读好课文。如教学《荷花》一文时,让学生饱含情趣读出荷叶“挨挨挤挤”的特点(特别的多),花骨朵饱胀得要破裂似的(荷花要开放的姿态),你看多形象呀!还有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站在阳光里随着微风翩翩起舞……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学生理解了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荷花写活了,简直是“美的化身”。学生越读就越能感受到,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思。
三、引导积累,迁移运用
日积月累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精读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我们还要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内化,完善智能结构,使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1.引导练说
比如我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是这样进行说的练习:“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去浏览了《黄果树瀑布》。作者被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奇景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醉了;作者有着这么美好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你们是否能用文中的语言来说一说自己的美好感受和丰富的联想呢?”学生深思片刻,争相发言,有的说:“瀑布泻入谷底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有的说:“我坐在谷底,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我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还有的说:“我久久地坐着,让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通过这一训练,学生既积累了作者的语言技巧,自己又能模仿运用,达到了“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的程度。与之同比,不知是人之文,还是我之文也。
2.引导练写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学习了课文中什么样的范例,就安排什么样的训练。练写的方法可模仿课文的整体思路来仿写,也可以按照某一段的写法来写,还可以续写课文等。如我教学《穷人》一文后,让学生接着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来后进行续写。让学生充分展开了想象,写穷人一家是如何相处生活的。有的同学写穷人的大孩子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湖边去捉鱼;有的则写渔夫夫妇老了,他们的大孩子为了弟弟,尤其是为两个小弟弟(西蒙的孩子)而外出打工赚钱养活一家,并送弟弟们读书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让穷人们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生活。
总之要让学生走进新教材、领悟新教材、运用新教材,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学习语文,使语文生活化。◆(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海尔希望学校)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