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首次阅读“看课”的情景,是在课间时间。与往常一样,课间小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年1~2月合刊,刊物有点厚,读读停停,耗费了些时间。第81页的“吴教授看课”,初看栏目,眼生!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系列,只当作一般案例来读。一眼瞄下去,感觉不对:授课者是小语“大咖”,评课者是知名教授,两个重量级人物组合在一起教、评,会是一番怎样的情形?读到第一环节后的“讨论”时,被直来直去、毫不遮掩的评析语言惊叹,惊叹两位作者学术至上的真诚!果然,读完《〈狮子和鹿〉教学》,立马感受到“专栏”的魅力。
案例评析我读了不少,也陆续发表过案例评析。但“吴教授看课”的案例模式,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案例呈现如下特点:一环节一评议,评议精准到问题设计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如何改进。文后,附上系统的“修改建议”、二次教学设计。如果要把“案例评析”分出等级高下,我认为可以这样切分:常见的是“高屋建瓴”的评析,恭维赞赏多,深入环节剖析少,此为下品;按照环节逐一评议,有诊断但不给“药方”,此为中品;上品评析则精细问诊,同步开“药方”。而“吴教授看课”这样的评析,堪称极品。不仅问诊开药方,而且教者有反馈,根据評析建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反思,相当于“服药看效果”。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专业杂志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品读“吴教授看课”,就相当于两位专家在手把手地教我们上课、磨课。以第六期《〈唯一的听众〉教学》为例:
执教者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景洪春。第一次教学目标设计,景老师提出三个目标,吴教授指出:“从本课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这堂课就是围绕着‘理解老教授的用心良苦,体会老人美好心灵,智者的宁静’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的。把理解人物的美好品德行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很容易造成语文课程性质的异化。建议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重新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这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关键所在,也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是语文课的基本指标,切忌在课文内容分析上兜圈子。”若没有吴教授的“讨论”,我根本看不出目标设计还有这样的玄机。
应该说,若案例评析到此为止,读者也获益匪浅了,然而,“吴教授看课”专栏还呈现出景老师的“第二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讨论”为参考,做了调整。吴教授再次同步做出“评析”:“修改后的教学重点为‘能创造性地复述部分课文内容,复述时能适当地加上环境描写,人物语言转述正确,转述语言能根据新的语境适当地变化’。重点训练转述的能力,并且根据课文特点提出了转述的要求,重点指向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这样就较好地把握住了语文课程性质特点。”
细读全文,让我们全程经历了景老师的磨课过程。磨课就是“改课”,就是要让课堂干脆利落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吴教授看课”专栏,用全新的案例评析方式,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改课”:提醒我们,要改教学目标,为核心素养而定。客观而言,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炼都有差异,教学目标指向就可能出现偏差。自然,目标出现“偏差”就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构建一套检验目标“偏差度”的“标准”。目标的“偏差度”只能在“规定值”内起伏。这个“规定值”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吴教授看课”专栏还提醒我们,要改教学问题,为核心素养而问。教学需要用问题切入学习内容,以问题推动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湖南临澧县丁玲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案例评析我读了不少,也陆续发表过案例评析。但“吴教授看课”的案例模式,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案例呈现如下特点:一环节一评议,评议精准到问题设计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如何改进。文后,附上系统的“修改建议”、二次教学设计。如果要把“案例评析”分出等级高下,我认为可以这样切分:常见的是“高屋建瓴”的评析,恭维赞赏多,深入环节剖析少,此为下品;按照环节逐一评议,有诊断但不给“药方”,此为中品;上品评析则精细问诊,同步开“药方”。而“吴教授看课”这样的评析,堪称极品。不仅问诊开药方,而且教者有反馈,根据評析建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反思,相当于“服药看效果”。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专业杂志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品读“吴教授看课”,就相当于两位专家在手把手地教我们上课、磨课。以第六期《〈唯一的听众〉教学》为例:
执教者是上海市特级教师景洪春。第一次教学目标设计,景老师提出三个目标,吴教授指出:“从本课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这堂课就是围绕着‘理解老教授的用心良苦,体会老人美好心灵,智者的宁静’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的。把理解人物的美好品德行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很容易造成语文课程性质的异化。建议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重新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这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关键所在,也是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是语文课的基本指标,切忌在课文内容分析上兜圈子。”若没有吴教授的“讨论”,我根本看不出目标设计还有这样的玄机。
应该说,若案例评析到此为止,读者也获益匪浅了,然而,“吴教授看课”专栏还呈现出景老师的“第二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以“讨论”为参考,做了调整。吴教授再次同步做出“评析”:“修改后的教学重点为‘能创造性地复述部分课文内容,复述时能适当地加上环境描写,人物语言转述正确,转述语言能根据新的语境适当地变化’。重点训练转述的能力,并且根据课文特点提出了转述的要求,重点指向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这样就较好地把握住了语文课程性质特点。”
细读全文,让我们全程经历了景老师的磨课过程。磨课就是“改课”,就是要让课堂干脆利落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吴教授看课”专栏,用全新的案例评析方式,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改课”:提醒我们,要改教学目标,为核心素养而定。客观而言,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教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炼都有差异,教学目标指向就可能出现偏差。自然,目标出现“偏差”就很正常,但是一定要构建一套检验目标“偏差度”的“标准”。目标的“偏差度”只能在“规定值”内起伏。这个“规定值”就是语文核心素养。“吴教授看课”专栏还提醒我们,要改教学问题,为核心素养而问。教学需要用问题切入学习内容,以问题推动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湖南临澧县丁玲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