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统编本六上)教学设计(二)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一、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写作材料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盼”选择材料,层层递进,情节比较曲折:妈妈送新雨衣—盼变天穿雨衣—变天想穿未能如愿—终于穿上新雨衣。真是一波三折,处处有“盼”,仔细读来,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本单元的导语“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指文章写作要以确立思想内容为宗旨,而不以展示其写作技巧为根本。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时首先要确立鲜明的主题,再根据主题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会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凸显文章主题
  文中的“我”急切地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这种“盼”的心理贯穿全文,“盼”也是文章的一条线索。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突出了“我”急切的盼望,恰当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因此,写作中表达方式的选择应该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才会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上来讲,一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盼”,让学生通过默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围绕“盼”这个中心层层推进,对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这是本课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二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体会 “我”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理活动,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解作者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学以致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
  现“盼”这一中心意思的。
  4.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人物“盼”这一心理活动生动描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看标题质疑
  1.板书课题“盼”,先让学生了解“盼”的意思,再读课题提出问题。如:文中写谁在盼、盼什么、怎么盼的、盼的结果又如何,等等。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请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关于作者的
  资料。
  铁凝,当代著名作家。发表作品主要有小说《玫瑰门》《大浴女》《哦,香雪》……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
  2.教师再作补充。
  本文节选自铁凝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夜路》,出版于1980年11月。书中共收有12篇短篇小说,有几篇是儿童小说,《盼》就是其中一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不懂的字词可以做上标记。
  2.出示生字、新词,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写好“篷”(上下结构,容易写成半包围结构),特别注意“唇”字的写法,教师示范,“唇”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撇画要长,不能写成上下结构。读好“窸窸窣窣”“嘟囔”“玛瑙”等词语。
  3.回归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学生概括的内容随机板书关键词语:送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默读课文,根据老师的板书提纲,给课文划分段落。
  2.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妈妈送“我”一件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第二部分(3~17自然段)讲“我”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
  第三部分(18~21自然段)讲“我”穿上了新雨衣,兴奋极了。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中心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以
  “盼”为题,处处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来写,请同学们找一找,画一画,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并在句子旁简要批注。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指名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自己从哪里体会到作者急切的盼望之心。
  预设:
  (1)天天盼变天。(第3自然段)
  (2)下雨了,兴奋地跑回家。(第4自然段)
  (3)回家找借口买酱油想穿新雨衣。(第5~15自然段)
  (4)雨停了,想象雨点打在雨衣上的美妙。(第17自然段)
  4.生汇报,师点评,并以“盼”
  为圆心画圆,相机在其周围板书关
  键词。
  (板书:盼变天、跑回家、借口买酱油、美妙的想象。)
  5.小结:作者围绕“盼”这个中
  心意思写了几件小事,处处有“盼”,
  而且这几件小事的情节前后连贯,衔接紧凑,层层递进,使得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故事可读性强,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材,这样不仅不会脱题,而且还会使中心意思更加突出。
  6.完成本单元“初试身手”第1题,学生判断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可以选择哪些恰当的材料,明白写作要围绕中心选材的道理。
  二、揣摩人物心理,领悟作者写法
  1.学习提示:作者写“我”急切地“盼”穿新雨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有许多地方具体描写了“盼”的这一心理活动,请同学们找出一两处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讀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如: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写作好处:作者把“我”渴望变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理活动用两个反问句写了出来,语气更加强烈,突出了“我”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情极为迫切。)
  要点提示:如果把这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点拨:变为陈述句表达语气
  平淡,“我”期盼的心情不够强烈。)
  4.小结:对人物心理活动生动具体的描写有利于表现课文主题—— “盼”,同时也充分表现出小女孩的天真可爱。
  三、写法迁移,练习描写人物心理
  1.自由选择一种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写一两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看谁写得好,如:焦急、等待、渴望、想念、憎恨、高兴、愤怒……
  2.学生写完后,教师组织交流
  点评。
  四、回归全文,升华主题
  1.浏览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交流汇报,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小女孩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的形象。
  五、交流发现,品读展示
  1.自主交流阅读课文过程中
  的独特发现或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2.指导学生展示朗读自己最
  喜欢的段落、句子。
  六、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阅读铁凝的短篇
  小说《哦,香雪》,体会农村孩子的淳朴、善良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
  2.小练笔:从课后“初试身手”第2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短文,学会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市实验
  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第一课时  一、韵母宝宝来做客  1.拼音王国里有六个单韵母宝宝,谁来告诉老师都有谁?  2.六个单韵母宝宝十分顽皮,非要去对方家里做客。咱们去瞧瞧,今天哪两个单韵母宝宝在一起玩耍呢?(板书:ɑi ei ui)  二、复韵母宝宝交朋友  1.结合“插图”,说出自己的发现。(用完整的句子说出图中有什么)  2.初次见面,和“你”问好。  (1)认识复韵母,知道复韵母是由两个字母或三个字母组成。  (
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驱动下,对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重大油气发现捷报频传,这在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海洋油气地质研究工作的姜正龙看来,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好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深水-超深水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使海上油气前景一片光明。”姜正龙感慨道。  心怀大志 闯油气难关  20多年来,专注油气勘探。全球约30%多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赋存于海底,海上油气产量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未来有望突破40%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认为:“深度教学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认为,深度教学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引领性,好的教学一定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尤其是思想的引领。二是挑战性,深度教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才能摘到果子。这个挑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深度发展的过程。三是主动性,深度教学要调动学生学
随着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作为教材核心概念的“语文要素”迅速成为语文界热议的话题。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包含的各种基本因素,它包含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围绕“语文要素”,在同一单元内实现了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快乐读书吧”的有机统整,形成了“主题—探究—表达—拓展”的整体学习链条。低年级教材出于对学生
“老师,还要画风。”  “你真了不起,可老师没有这么高的水平。”  真可惜!我竟然错失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大好机会。这是我在教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时的一幕。  当时,课上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古诗的情境,领悟古诗的意境,我设计了学生和老师共同为诗作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们读着诗文,提出画草,画莺,画柳,画风筝和儿童,这些都在我的预设中。我心里正得意学生们真了不起的时候,平时调皮的汪同学手高高地举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语文教学立足儿童学习语文已有的经验基础,发现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儿童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满足儿童语文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儿童语文教学立足课堂语言文字的实践,由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入手,依托语言文字,透过文字的声、色、味,听到、看到、感受到课文及作者所要传达的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意思与情感,提高儿童语言文字的阅读与思考、理解与表达、运用与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联系图片、结合语用认识“群、用、着”等11个生字,会写“牙、马、用”等5个字,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下雪的快乐和画家作画的惊喜,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鸡、小鸭、小狗和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在朗读儿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清楚、连贯地讲述一则新闻,准确传达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事件,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新闻特点我知道  1.导入话题,激发兴趣。  (播放学校“小蝌蚪”电视台片头)同学们,“小蝌蚪”电视台又和大家见面啦!今年“小蝌蚪”电视台有意增
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应用文时上手很快,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如何化解“一学就会,会了就忘”这个难题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深化对格式的理解。应用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它是写作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掌握格式對小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在考试及应用时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永正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一年徐州市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的作文是写信(包括写信封),结果“全市
文本解读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童话”为主题,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在奇妙的童话王国。较之其余几篇童话故事不同的是,《在牛肚子里旅行》是张之路爷爷的一篇科普童话。这篇文章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是脉络清晰。读完整篇文章,红头和青头两个鲜明的形象也逐渐变得立体起来。红头由一开始的害怕到绝望,再到树立坚定的信念,它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着。而青头是一个懂科学、有智慧、有情义、临危不惧的形象。对这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