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案例教学中如何巧用数学思维与方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考试的内容和范畴越来越广,再依靠简单的物理定理和公式套用已经不能解决各类考试中的疑难问题了.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实践证明,在一些高中物理试题中,如果能巧用一些数学思维和数学解题方法的话可能会简易解题过程,优化解题结果,做到事半功倍.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并查阅了高中物理各类考试试题,提出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应用数学方法的建议,希望能对物理教学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1合理选取解题数据,采用估算法解题
  估算题顾名思义就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数据对待求数据的一些大致的推断,是一种近似方法,其特点是在“理”不在“数”.解题中不求准确精密,但是数量级必须准确.估算法的应用需要对给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探究,了解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构建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找相关规律建立物理模型,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合理选取解题数据,这样才能采用估算法进行求解.
  案例1金刚石的密度是3500 kg/m3,体积是5.7×10-8 m3的金刚石有多少个碳原子?假设碳原子是紧密地堆在一起的,试求碳原子的直径?
  分析本试题考察的是求出金刚石中含有碳原子的直径,很明显这求的就是一个大约数,在认真阅读题干的基础上,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恰当的物理模型,从题干中得知,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紧密的堆积在一起的,将碳的摩尔体积分成NA个等分,每等分为一个碳原子.把分子看成立方体,那么每等分就是一小立方体,这样经过模型的构建,很快就能求出金刚石中碳原子的体积和直径了.摩尔体积与分子体积的关系是V=NA·v0,摩尔质量与分子质量的关系是m=NA·m0.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
  碳的摩尔体积
  V=Mρ=1.2×10-23500 m3/mol=3.4×10-6 m3/mol,
  碳原子的体积V0=VNA=3.4×10-66.02×1023 m3=5.6×10-30 m3,
  所含碳原子数n=vv0=4.7×10-85.6×10-30=1.02×1022 (个),
  直径约为d=3v0=35.6×10-30=1.8×10-10 m
  (立方体模型).
  2划分若干微小单元,采用微元法解题
  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微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很多题型中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能简化解题过程,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容易找到解题的线路和思路,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解题逻辑思维方式.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微元法就是把问题分割成很多的微小单元,或者是将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分成若干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再从研究对象或过程上选取某一微元或某一“元过程”运用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加以分析,从而解决物理难题.
  案例2如图1,在水平面上有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分布在宽度为L的区域内,现有一边长为d(d  分析从题干看到去解题有些难度,待求的量找不到切入点,这类问题使用微元法就非常合适了.首先,我们要假设线框即将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0,全部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t,采用微元法,把整体分割成若干小个体,也就是把本题中的将线框进入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段看成速度为vi的匀速运动.
  由动量定理可得:
  f1Δt=B2L2v0Δt/R=mv0-mv1(1)
  f2Δt=B2L2v1Δt/R=mv1-mv2(2)
  f3Δt=B2L2v3Δt/R=mv2-mv3(3)
  f4Δt=B2L2v4Δt/R=mv3-mv4(4)
  ……
  fnΔt=B2L2vnΔt/R=mvn-1-mvt(n)
  v0Δt v1Δt v2Δt v3Δt … vn-1Δt vnΔt=d,
  将各式相加得B2L2d/R=mv0-mvt.
  3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采用数列法解答
  高中物理很多的试题当中都会应用到数列法来解决问题,数列法就是运用数学知识中的数列关系来分析物理中的数量关系,并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思维.运用数列法解决高中物理中的难题,其主要的解题思路是首先要搞清楚几个物理过程,其次再利用归纳法从中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所在,最后要认真的分析整个物理过程,采用数列特点和规律来解答问题.
  案例3满水的圆柱形水桶桶底和桶壁都很轻很薄,半径是R,高是h,桶的上缘处在湖面下深度为H处,如果用轻绳将它缓慢地上提,直到桶的底面刚离开水面,若不计水的阻力,求上提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
  分析从题干和常识分析来看,如果水桶完全处于水中,由于桶的特质问题,可以解读到浮力等于重力,拉力为零,故而拉力做的功也为零.如果桶的上缘露出水面后,随着桶不断上升,浮力将越来越小,拉力越来越大,直至桶的下缘离开水面时达到最大.
  如图2,把拉力做功的位移h划分为n份,每份为Δh,当n→∞时,可认为在每个Δh中拉力是恒定的.设桶的横截面积为S,各段Δh的浮力、拉力及其所做的功分别为f1,f2…fn;F1,F2…Fn;和W1,W2…Wn,则
  F1=mg-f1=SΔhρg=πR2Δhρg,
  F2=mg-f2=πR22Δhρg,
  ……
  Fn=mg-fn=πR2nΔhρg,
  W1=F1Δh=πR2(Δh)2ρg,
  Wn=FnΔh=nπR2(Δh)2ρg,
  所以W总=W1 W2 … Wn=πR2(Δh)2ρg(1 2 … n)
  =12πR2(Δh)2ρgn(n 1),
  因为h=nΔh,
  所以W=limn→∞W总=limn→∞πR2h2ρg(n 1)2n=12πR2h2ρg.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常识和理论定理,还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且能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依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必要时能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数学学科,巧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解答物理难题.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除了上述诠释的估算法、微元法和数列法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依据问题进行分析,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才能确保问题的顺利解决.
其他文献
期刊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有关.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类现象,分别处在两个不同的模块中,看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但在实际处理中,发现方法和思路及其相似,甚至趋于相同.本文推出大家熟悉却不易发现的例子,权作抛砖引玉.  问题1一个质点自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定点A,沿光滑斜槽从静止开始滑下,为了使质点在最短时间到达斜面,求斜槽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应等于多少?  问题2如图2所示,空间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
《物质物理属性》这一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非常密切,备课伊始就决定让学生来上这一节课.主持人选四个班的上课主持人,有我直接定的,也有自已推荐的.过程准备提前一周告知课题,让主持的同学查找资料初步备课;在上课前与我沟通联系,阐述上课设计流程,解决自己存在的疑惑;提前做好教学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相整合,完善上课方案,提前熟知实验操作整个过程.课堂观察四个班由四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学生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此考点往往以选择题出现,此考点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如何在考试中能做对此类问题,结合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常犯的一些低级错误,笔者将学生在平时学生中的常见易错点进行归类.  1天体半径和轨道半径  例1已知地球半径R,日地中心的距离r,地球公转周期T,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求:(1)太阳的质量M日;(2)地球的质量M地(已知引力常量G).  分析计算太阳质量,利用万有引
期刊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各门学科自身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物理与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数学是物理学科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科的语言,它们互为关联.然而,由于受升学观念和学科课时安排、学科成绩考核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趋势相背离,也与强调“联系”的认识
今年秋天,我家盖起了新房子,要上梁了,就等着贴对联。爸爸从小卖店里买来两张大红纸,叫我到邻居李大伯家请他写几副对联,我高兴地答应了。当我急忙跑到他家 This fall, my f
期刊
1教材与目标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的应用》有机整合了力、力与运动、二力平衡等力学的知识,使力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1.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育人理念,学习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制定如下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2)探索浮沉改变方法;(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亲历探究过程,了解改变浮沉的方法;(2)探究分析,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